嫉妒心理學

利維坦按:嫉妒並非是一種徹頭徹尾的消極心態。在大部分時候,嫉妒是常見且正常的心理狀態,無論是出於佔有還是自信不足。從某種角度來說,嫉妒甚至可能是驅動個體向前邁進的源動力。但話題總會回到關於程度的自省上。過度的嫉妒往往又可能是心理亞健康的一個重要表現,此時此刻,調劑就會變得尤其重要。

文/Joe Duncan

譯/Rachel

校對/antusen

原文/medium.com/moments-of-passion/the-psychology-of-jealousy-bdb2bafe8bf8

本文基於創作共同協議(BY-NC),由Rachel在利維坦發佈

文章僅爲作者觀點,未必代表利維坦立場

嫉妒心理學

圖源:Inspiring Tips

大多數人一生中都至少有過一個愛嫉妒的伴侶。毫無疑問,無論是我們心懷一絲嫉妒(無意識的,是對現實世界的本能反應),還是愛嫉妒的靈魂伴侶要求我們在情感、身體、性關係等方面絕對忠誠,我們都曾嘗過嫉妒的滋味。有些伴侶會要求查看我們的手機,分析手機上的內容,瞭解我們與其他人的親密關係。這些行爲是非常不健康的,強化它們不是什麼好主意。

儘管本文着重描寫戀愛關係中的嫉妒心理,但其中所討論到的概念十分具有普遍性,可以用於解釋家庭成員、朋友、同事間的嫉妒心理等等。本文將探討並深入挖掘人類嫉妒心理的重要基礎。

如果我們活得夠久,談的對象夠多,嫉妒心理總會在某時某刻出現,許多人不禁心生疑問:爲什麼戀愛關係中的嫉妒心理這麼普遍常見?人類天生就有嫉妒心嗎?

在當今這樣一個寬鬆的文化背景下,兩性關係從最嚴格的一夫一妻制到開放的多角戀(多元之愛)及濫交關係,範圍甚廣,關於嫉妒心的爭論成爲了許多人的心頭之重。

多角戀者傾向於認爲嫉妒心不是天生的,而是社會文化從小灌輸給我們的,這樣的想法有一定的道理。而一夫一妻制者傾向於認爲嫉妒的普遍存在證明了它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一部分。這種觀點也有可取之處。無論你支持哪種觀點,嫉妒總是個人私事。

當被問及我們是否相信嫉妒是與生俱來或普遍存在時,最好的回答就是:“你說的是哪種嫉妒?

戀愛關係中的嫉妒有許多不同的表現方式,它並不是種一概而論的感覺,更不是源於普遍原因的普遍症狀。不同的思維方式,不同的原理,以及不同的恐懼感導致了這些不同的表現方式。有些嫉妒是天生的,有些則是後天形成的,但兩者幾乎總是結合出現。

嫉妒心理學

圖源:Dating Advice

嫉妒的不同類型

從對某人產生短暫輕微的不適感,到產生內在的病態偏執感,嫉妒有許多不同的表現形式。強調這些不同對於我們理解嫉妒至關重要。

心理學家、心理學博士賽斯·邁耶斯(Seth Meyers)告訴我們,當發現嫉妒行爲時,要觀察它,並試圖辨別它屬於哪種類型。它是獨立出現的?還是背後存在着更嚴重的病理性行爲?

嫉妒產生的原因通常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點:

·能力不足感

·不安全感

·佔有慾

·自認爲擁有或確實擁有某種權利

·有強迫症、喜歡胡思亂想或焦慮不安

·高度偏執

使問題更復雜的是,嫉妒可以是合乎情理的,也可以是毫無道理的——如果有人在一段關係中做出了承諾,我們便希望他們能堅持這一承諾,如果他們沒有做到,比如和別人曖昧調情,我們對此心生嫉妒也是合情合理的。有時候人們嫉妒是因爲他們的伴侶不忠。我們將深入探討每種類型的嫉妒、其產生的原因及可能消除的方法。

嫉妒心理學

圖源:Oxfam International Blogs

能力不足感

因能力不足而心生嫉妒的情況不止發生在戀愛關係中;覺得自己能力不足的人不只會在戀愛關係中有這種感覺,這表明此類嫉妒多半是個人感覺而非是性佔有慾的體現。有不足感的人通常會把嫉妒藏在心裏,緘默不言,默默用它來重申對自身已有的認識,但並不總是這樣。能力不足感幾乎完全是出自個人內心。

這種不足感就像習得性無助一樣【譯者注:learned helplessness,又稱“習得性失助”,指因爲重複的失敗或懲罰而造成的聽任擺佈的行爲,由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於1967年提出】,只要不是病態的,是非常容易克服,比如,幫助我們的伴侶解決其問題,讓他們從小目標開始建立自尊心和賦權感。交流溝通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正強化和支持作用對建立自尊心至關重要,但僅僅接受鼓勵是不夠的,而且可能適得其反。因爲一個感到自己不夠格的人不太可能僅僅因爲我們告訴他們他們有能力,就認爲自己是夠格的。我發現,人們往往更喜歡藉助親身參與感更強的方式建立自尊。

心理學家克里斯蒂娜·蘭德爾(Kristina Randal)博士通過實驗證明,這種令人痛苦的能力不足感是可以被克服的,我們可以通過訓練,尤其是在別人的幫助下獲得滿足感。

傑里米·謝爾曼(Jeremy Sherman)博士認爲,積極地肯定自我價值能在很大程度上幫助我們克服不足感,而且這種自信具有很強的感染力,他說道:

“遏制這種不足感的普遍需要應該得到更多的關注。在商業領域,人們認爲,金錢可以解決這一問題。在社會生活中,我認爲,自我肯定是關鍵。它是隱形經濟的貨幣,是很多事情的驅動力。我想說的是,我們要關注肯定組學(affirmationomics,對肯定關係的系統性研究)——肯定的供求關係,甚至要大膽反思一下肯定組學是如何驅動你的行爲的。”

肯定自己的勝利、確立並實現目標、不要不知所措、堅持自己,這些都是克服嫉妒所表現出來的不足感的好方法。

嫉妒心理學

圖源:Edvard Munch

不安全感

能力不足感是一種自我感覺的、對戀愛關係的內在威脅,相反地,不安全感是一種對外部威脅的感知,並可能因爲戀愛關係而偏離軌道。我個人有個不太成熟的觀點,不安全感是一種外顯的能力不足感。

能力不足感通常是對自身缺點的放大,而不安全感是對他人成就感的放大,讓人覺得無法在一個充滿潛在情敵的世界裏鎖住自己的伴侶。這種嫉妒之所以會產生,通常是因爲我們的眼睛和大腦持續不斷地接觸到了充滿性趣味的媒體。

因爲對於沒有安全感的人來說,這種威脅是外在的,他們可能會覺得自己已經做到了最好,並且做的還不錯,但仍然會無理由的害怕,認爲有外在威脅會破壞他們最珍視的戀愛關係。

·沒有安全感的人通常會感到不公平,並且更容易怪罪他人,這點和有不足感的人一樣。不足感往往源於童年創傷,而不安全感則深深植根於現實世界的活動。要正確克服此類嫉妒心,保持樂觀是很重要的一步,因爲樂觀主義從本質上直接降低了人們對外部威脅強度的認知。

·有時候,在競爭激烈的情愛世界裏,如果我們提醒對方我們愛他們且選擇他們是有原因的,這種安慰往往會很有效。我們發現,有時當現實生活中有被認爲更有吸引力的人在和我們的另一半調情時,我們就會感覺到這種外部威脅。表達我們對外部威脅的真實感受,讚美情敵的美好特質會對我們有很大的幫助。

心理醫生塞斯·邁耶斯(Seth Meyers)說,不安全感並不是絕對的,意思是一個人可能在經濟、性、職業和友誼方面有絕對安全感,但卻在愛情中表現出極具破壞性的嫉妒心理。

嫉妒心理學

圖源:Fortune

佔有慾和權利

佔有慾可以是病理性的也可以是情景性的,而且往往是理所應當的,是權利的外化。權利通常是與生俱來的,尤其是在戀愛和約會的時候,這一點應該不是什麼祕密。當我們稱呼配偶爲“男朋友”或“女朋友”或其他別人賦予我們的稱呼時,權利就變得很有意義了。

有些人一邊嘴上說着愛你,被你所吸引,會爲你付出一切的好話,轉眼間就和別人調情去了,在這種情況下,被動的一方完全有權感到被背叛,覺得這種以承諾形式賦予的權利受到了威脅。有時候,人們在一段關係剛開始的時候,還沒有得到口頭上的承諾,就覺得自己已經有了權利,這通常應該是一個十分危險的信號。

嫉妒心理學

圖源:Exploring your mind

我們從來沒有權利要求得到別人未曾許諾給予的東西。

當然,許多佔有欲是病態的,所以誠實分析是否是我們自己引起了另一半的嫉妒,以及辨別嫉妒中佔有慾的類型是很重要的。虐待型、自戀型和反社會型佔有慾是最常見的病態佔有慾類型,區分佔有欲的成因很重要。在戀愛關係中表現出佔有慾的人,其佔有慾通常是一段戀情結束的原因。

有些佔有慾是因爲感受到了威脅,而有些則完全是單純的控制慾,當我們的伴侶有佔有慾時,分析最有可能的成因是很重要的。我們可以問問自己,這種佔有慾背後是否存在着更嚴重的控制慾行爲,如果是的話,那就算專制了。

如果佔有慾無處不在,就預示着有更深層次的病態問題,而如果佔有慾只在一兩處發生,則可能暗示某人有不安全感,這種不安全感往往是可以克服的。

需要補充說明的是,有時候,一個有病理性嫉妒和佔有慾的人最終會和一個病態的煽動者(譯者注:也就是愛作的人)走到一起,最終會釀成(連古希臘人也無法想象的)巨大的悲劇。這些人經常出現在日間脫口秀節目中。在這些案例中,兩種病態行爲會發生衝突,相互證明自己是正確的。

·此外,佔有慾強的人還經常激發別人的佔有慾。很多時候(但並不總是這樣),正是這些人的雙標,他們一邊期待別人對自己絕對忠誠,一邊又拈花惹草故意炫耀自己的輕浮。

·在我的經驗裏,那些將佔有欲視爲危險信號的人本身更不容易嫉妒,而那些認爲佔有慾或者其他形式的嫉妒是天生存在且合理的人,更容易心生嫉妒且讓別人嫉妒。

經驗法則:如果我們對另一半始終保持忠誠,但對方仍然一直表現出佔有慾,可以肯定地說,問題就嚴重到不是外行人能解決的了。我們需要分析自己爲什麼默許這種情況出現,並且還繼續保持着這段關係。

這些人可能需要專業的幫助,偏執的人也一樣。假設我們願意的話,可以上網尋求幫助,儘管網上有一些資料是爲那些想要幫助患有嚴重妄想症的人準備的。

當我們在言語和行爲上都是坦誠的時候,我們永遠都不應該小心翼翼避開別人對自己不誠實的指控。

嫉妒心理學

圖源:Bustle

結論

要回答“人類的嫉妒心是否是天生的?”這一問題,最好的回答是既是也不是。我們天生傾向於某些行爲,並不意味着我們不能忘記自己的傾向性,並有意識地去進行其他的行爲。

最後,像人類的暴力行爲和性行爲的其他表現一樣——一般而言,嫉妒既是天生的,又受後天環境影響——嫉妒的某些方面和特徵是與生俱來的,如果表觀遺傳學(epigenetics)教會我們什麼,那就是以前被認爲是“天生的”的東西遠比我們想象的更微妙、靈活(表觀遺傳學是研究生物體一生中影響基因表達的調節變化的學科)。

正如我的文章《一夫一妻制基因》(The Monogamy Gene)所言,RS3-334基因(譯者注:RS3-334是在人體AVPR1A基因上的一個片段,它的數量與男人究竟是“癡情種”還是“負心漢”有關。其特點是,數量越多的男人與伴侶關係越不牢靠)在一夫一妻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該基因並不是一夫一妻制或非一夫一妻制行爲出現的直接原因,選擇哪種戀愛關係取決於環境。

撇開科學不談,對待嫉妒最好的方法應該是仔細觀察其中的危險信號,比如那些爲不忠或控制行爲辯解的人,或是那些認爲爭鬥完全自然且可以接受的人。對我來說,這些都是非常危險的信號。

嫉妒心理學

圖源:Howling Pixel

從這裏,我們可以試圖確定人們表現出的嫉妒是什麼類型的,由此,我們可以判斷,通過營造某種環境幫助他們克服嫉妒心理是否既安全,且在我們的能力範圍內。

有些人無藥可救,有些人還能拯救一下。本文試圖澄清其中的重要不同點,這樣我們就會對自己和周圍人的嫉妒心有更清楚的瞭解。接着,我將以心理學博士賽斯·邁耶斯的話作爲結束語:

“當我們與他人的珍貴戀愛關係受到威脅時,我們會感到嫉妒,當我們害怕深愛的那個人找到別人來取代自己時,我們也會感到嫉妒。儘管大多數人的嫉妒非常偶然,且出於好心,也有些人的嫉妒已經到了病態的地步。對於這些走向極端的人來說,其嫉妒心理幾乎總是導致一段戀情走向終結的原因。

往期文章:

嫉妒心理學

“利維坦”(微信號liweitan2014

微博:利維坦行星

神經基礎研究、腦科學、哲學……亂七八糟的什麼都有。反清新,反心靈雞湯,反一般二逼文藝,反基礎,反本質。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合作聯繫:微信號 liweitan2018

點擊小程序,或“閱讀原文”進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