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官制度是指国家关于各级文官的考试、任用、管理、权利和义务以及退休等一整套的制度和体制。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文官制度的国家之—。19世纪30年代,英国政府对文官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并于1853年制订了一整套行使至当代的制度。英国的文职官员被普遍认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官员队伍之一,廉洁与高效为其赢得了巨大声誉。然而这一切的都源自于其构架良好而又合理的文官制度。在英国,文官(CivilServance[复数],CivilServant[单数])并不包括组成内阁的大臣,即与内阁共进退的“政务官”,而仅指“事务官”,其职责是执行当时政府的政策,而非对政党活动的参与。他们构成了政府中所谓的“非政治”的分子,即不参与党派之争的人。

在内阁发生经常更迭的情况下,他们的存在保证了政策的稳定性与连续性。高级文官还时时准备为大臣提供咨询,向其提供必要的情报、知识以及实践的经验。显然,服务的年限越长,他们的影响也就越大。这样,他们不但执行既定的方针、政策和命令,而且对于这些方针、政策和命令的制定还有一定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发言权。正是这后一项职能的行使,使文官成为国家机器重要的一部分,成为了“永不更迭的幕后政府”。前台是两党轮流秉政,后台则永不更换,这是英国文官制度的重要特征。

19世纪中叶,工业资产阶级开始进入议会,并逐步取得统治地位。此前,由于两党轮流执政,使官员也经常的发生变动。官员的任用不仅以党派为基础,而且存在着许多暗箱操作的手法,以致卖官鬻爵之事也时有发生,使政府的行政既无效率,又不经济。1853年,英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惨败,引发了国内对于政府的腐败和无能的猛烈抨击,当政的帕累斯顿内阁被迫允诺改革。1854年,由当时的国会议员诺斯科特和杜维廉根据广泛的调查,提出了一项改革文官制度的方案,即著名的“诺斯科特-杜维廉报告”。提出了以下四项建议:一、将政府中的行政工作分为智力工作和机械工作两大类,前者由大学生来担当,后者由低级人员来充任;二、初任人员均应在年轻时通过选拔考核;三、各部人员实行统一管理,并可在各部之间互相转调、提升;四、官员的提升以上级的考核报告为依据。这些建议后来均以法令的形式逐一采纳并加以实施,这样英国的近现代文官制度开始逐步建立起来。一个相对独立于各个党派的职官团体开始逐步形成,成为了英国政治力量中最为稳定的一部分。

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确立了一些基本原则。

1、通才原则高级文官的考试内容以基础理论、人文科学为主。要求有较高文化修养、渊博知识和应变能力的通才。此举杜绝了不学无术之徒混入官场,使文官队伍素质大为提高。

2、公平竞争原则:1870年枢密院命令规定:“凡未经考试未持有合格证书者一律不利从事任何官职。此后所有选拔官吏必须经竞争考试,从中择优录取。择优录用、用人唯贤、机会均等是公平竞争原则的体现。有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首相帕麦斯顿荐举一个亲信参加文官考试,结果落选。帕麦斯顿派人到文官委员会去索取该生的考卷,以便了解是怎么落选的,遭到了拒绝。

3、常任中立原则:文官职责是执行政府的政策。他们是“非政治分子”,不参加党派斗争,不参加政党政治活动,不得竞选议员,保持政治中立。在内阁时常更迭的情况下,他们不与内阁共进退,“无过错不被免职”。还经常受大臣们的咨询,向其提供情报、知识、经验。这些职能的行使,使文官成为统治阶级“从不更迭的幕后政府”,文官的常任,保证了政策的连续性。

4、英国建立的这一套制度使文官的任用、选拔、晋升、管理等进入民主化、制度化,政府机构充满生机活力,官僚主义作风减少,维护了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舆论界称赞改革“消除了所有笨伯,总的说来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有能力,很有声誉的班子,同时,一个全新的节约和勤奋精神得到了贯彻。”英国文官制度改革为欧美国家建立文官制度提供了宝贵经验,是对世界政治文明的又一重要贡献,是形成一个伟大时代的最大的公务革新之一。

战后,由于文官队伍的急剧膨胀,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福利待遇畸高等问题凸现出来,甚至出现有些文官不听从大臣的命令的情形,遂令政府萌发改革之心。受政府的委托,1960年以富尔顿教授为首的“富尔顿委员会”在经过大范围的调查之后,提出了旨在建立新型文官制度的改革方案——“富尔顿报告”,其要点有:①建立文官部,统一文官管理;②各部建立统一的职级结构并向所有人员“开放”,打破原有的部门垄断;③成立文官学院;④限制高级文官的权力;⑤建立对外开放交流的机制。可以说,报告提出的改革方向的确切中了英国文官制度中的种种弊端,但由于文官队伍业经成为了一个强大的利益集团,所以改革面临着既得利益者,特别是权势深厚的高级文官的强烈反对,使得报告的实施遇到了巨大阻力。后来历经多方面的调和、让步,还是有很大一部分得到了贯彻执行,从而使英国的文官制度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代。

国文官制度是西方国家建立最早的,其主要特点有:①具有稳定的传统。文官从进入政府到退休为止,在政府内部流动较少,与外界接触不多,容易滋长墨守成规的倾向。②重视通才教育。文官考试着重大学文化课程,录取人员来自少数贵族学校,20世纪80年代以后虽有专业教育的呼声,但因各方面阻力未能实现。③强化职业道德。文官有严格的职业道德和纪律,有利于树建良好的政风和法纪。

19世纪英国资本主义领先于世界,文官制度改革起了有力的促进作用。也正如此英国近代文官制度成为西方各国纷纷效仿的对象。邓小平曾经给以英国为首的西方文官制度很高的评价。“我们说资本主义社会不好,但它在发现人才,使用人才方面是非常大胆的。它有个特点,不论资排辈,凡是合格的人就使用,并且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从这方面看,我们选拔干部的制度是落后的”。直到1978年之后,经过数次大的行政机构改革,最终确立了有中国特色的公务员考试制度。

有人说,英国是以中国科举制为参考,才启发文官改革制度,这纯粹又是一个牵强附会,自己向自己脸上贴金的事儿。综上所述,都是英国自己一步步摸索出来的,二者本质上完全不一样。大英帝国也没必要去向自己的战败国腐败的清政府学习死板僵化的文化考试。因为前者是为了国家发展服务,后者却是为了家天下的专权体制服务,不是一条根上的产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