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參考報》2月13日刊發題爲《積極推進新消費熱點形成與擴大》的報道。文章稱,今年我國春節黃金週消費火熱,三四線城市消費“逆襲”趕超,核心消費人羣年輕化,呈現出品質消費、體驗消費和智能消費的新亮點,不僅釋放出巨大消費潛力,而且還提供了培育消費動能的新方向。

一是非消費熱點城市消費“逆襲”。三四線城市年貨消費增速超過一線城市約4個百分點;三線城市餐飲和新零售訂單增長迅猛,超過熱點城市。二是核心消費人羣年輕化。京東消費報告顯示,春節期間80後、90後用戶是主力消費人羣,銷售額佔比超過70%。三是旅遊已經成爲習慣。春節假期國內接待遊客4.15億人次,實現旅遊收入5139億元;出境遊631.1萬人次,同比增長12.48%,再創歷史新高。四是出現品質消費、體驗消費和智能消費的新亮點。購買海外服裝、箱包、美妝成爲時尚,進口高端食品消費日漸增長;智能便利消費需求釋放,智能手機、智能手錶、掃地機器人成爲拜年禮品,年夜飯外賣、廚師上門製作等新模式受到歡迎。五是返鄉置業購房需求降溫。與去年春節相比,大部分三線四線城市返鄉置業更趨理性。

春節期間集中釋放的消費需求,以及由此呈現出的新消費亮點,也表明階段性的新的消費習慣正在形成,值得高度重視。

截至2018年12月末,我國居民儲蓄存款餘額72.44萬億元。在當前外部衝擊和內部轉型疊加期,擴大國內消費需求對壯大國內市場、穩定國民經濟增長、推進高質量發展,意義十分重大。在春節消費亮點頻出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一些制約新消費熱點形成的因素。以當前火爆的休閒旅遊爲例,國內部分景點粗製濫造、接待能力不足、漫天要價等,不僅會影響到消費者效用,而且還會引發擠出效應,春節假期境內外旅遊機票和住宿等成本的較大反差,一定程度導致境外旅遊人數的增多。如果這些制約因素不能有效改變,可能會降低居民消費的意願,影響消費的獲得感。另外,近年來,高品質產品消費永遠存在,但因爲國內外價格存在較大差異,導致“海淘”規模逐年擴大。

當前急需推進新消費熱點形成與擴大,將潛在的消費能力轉化爲現實的消費實力。一是大力發展生活性服務業。國際經驗表明,隨着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居民消費結構將從商品消費向服務消費轉變。經過四十年改革開放,我國居民財富積累和收入提升已經到了向服務消費轉變時期,大力發展生活性服務業,提升生活性服務業專業化水平,加強生活性服務市場監督管理,將契合並順利推進這一轉變。二是規範休閒旅遊市場。因地制宜建設旅遊景點,突出地方特色,展示文化特點,切忌粗製濫造。大力整頓旅遊市場,加強旅遊景點相關餐飲、住宿、交通市場管理,嚴厲打擊哄擡價格行爲。三是支持高品質和智能產品供應。減稅降費,擴大進口,大力扶持,推動國內高品質產品生產,研發智能產品,加強質量監管,鼓勵工匠精神,推動相關消費需求持續釋放。四是落實房住不炒定位。嚴厲打擊炒房行爲,加大保障性住房供應,保持房地產市場運行穩定。五是釋放鄉村需求。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增加農村羣體財富收入,釋放農村消費潛力。

綜合來看,將春節假期消費亮點轉變成爲新消費熱點,並推動國內消費需求釋放和國內市場壯大,還需各方不懈努力。在當前複雜嚴峻的國內外環境下,發展壯大國內消費需求是保持我國經濟穩定的重要壓艙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