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青春期的教育問題,應該分三部分來說:一部分是學校教育,另一部分是家庭教育,三是社會教育。

對於十二三歲到十六七歲的青少年來說,正處於中學時期。他們此時正是生理和心理兩個方面快速發展的時期,故稱爲青春期。由於在兩方面都要快速發展,因此他們的言談舉止、衣着髮型、情緒情感,會充滿反叛色彩,尤其對父母充滿敵對,開始形成和證明自己的個性。然而這個時期也是他們最矛盾、最莫名其妙、最無所適從的時期。追星逐流、標新立異、奇裝異服是他們所熱衷的,而且自尊心突然建立,不容絲毫損害。

這時,任何方式的介入,他們都認爲是破壞,過於嚴厲的管教使孩子不敢反抗,一樣會損害他們的成長。所以,父母要了解孩子正處在特殊成長階段,要給他們一定的個人空間,包括時間空間、心理空間、自由空間和活動空間。少說應該怎樣,不準怎樣,多找出優點去欣賞、讚揚,少批評或不批評。把主要精力用在與孩子有效溝通、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上,讓孩子信任你,成爲孩子的朋友。適當滿足他們的物質需求,但切忌要什麼給什麼,或者完全封殺不給。給,給得在理;不給,不給得也合理。父母說到什麼就要做到什麼,自己一定要自律,才能夠爭取到教育他們的機會。

這要求父母做到真正以愛的方式,愛的名義,愛的情感,取得愛的效果,讓孩子體驗、觸動,纔有教育的效果。如果是愛的藉口,愛的心情,得到相反的後果,就不是真愛。真愛就是從孩子的角度考慮此時此刻對他身心的益處,而不是你認爲的好處。這個愛是建立在保護他的個性、尊重他的天性、發展他的創造性、啓發他的潛能的基礎上的。但是大部分的父母或老師,對孩子的愛是建立在自己的尊嚴、面子、權威、心情、回報等需要上;表現爲:我這樣爲你,你還不聽話;你看人家誰誰多好;你不怕人家笑話,我還要老臉呢;你想氣死我……

這時,如果感到家庭氣氛壓抑,父母不理解,自我受到干擾,很可能他們就會離家出走,在夥伴中尋求慰藉,或者是沉迷網絡,乘機放縱自己,活在自己虛擬的世界裏。

在學校,他們特別在意老師當衆的評價,在乎同學對自己的評價,特別是異性同學對自己的態度,他們還希望瞭解異性的一切。老師要正確對待同學間的交往,正確引導他們學會交往的範圍和方式,甚至應該多開展學生課外集體互動型活動,給男女同學正常接觸的空間,避免他們把對異性的好奇,對異性的好感錯誤地當成愛情去對待。讓他們適當地瞭解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識,知道如何避孕,知道男女單獨在一起如何自我保護,如何通過體育活動宣泄旺盛的精力等。

教給他們怎樣做,比整天對他們講“不能這樣,不能那樣”效果更好。

跟學生互動,需要自身觀念更新,認識全面,方法得當,需要有與學生一起成長的耐心。而這一切,又必須拋棄成績第一的先入爲主的思想觀念。成績好壞的問題已經不是學生的問題,而是老師的壓力源的問題。學生學習成績好,老師纔會被稱爲好老師;學校纔會被公認爲好學校;也難怪老師以成績好壞論英雄了。即便如此,青春期孩子的教育,也是家長、老師、社會要共同努力的工程事業,責無旁貸。

作爲學校,在制定學生規章制度時,應該多考慮到學生的年齡階段的行爲特點,少考慮所謂道德品質之類因素。因爲這時他們的道德品質纔在形成中,根本不存在敗壞的問題,更不應該人爲地給學生固定一個形象,不許穿什麼,不許戴什麼,不許留什麼髮型,等等,這些都是迎合某些人的個人價值觀、個人偏見、個人審美喜好的錯誤做法,也是扼殺孩子發展個性的錯誤做法,更是造成學生對老師牴觸、厭學的重要原因,真是因小失大,愚蠢之極!難道孩子的學習成績比個性發展還重要?再說了,學習本身是個主動性很強的事情,當他正確認識到學習知識對他自己的意義後,他自然會有獲得知識的需求。就像他們有標新立異的個人需求一樣,你壓都壓不住。對個人言行,如抽菸、喝酒、打架鬥毆、拉幫結派之類的行爲,因勢利導,不但對孩子人格形成有用,而且還能使他們心服口服,不會產生逆反心理。

學習是興趣和態度的問題,培養和提高興趣的過程。因爲人天生具有向上、成長的本能,就像天生具有免疫力一樣。可是,現今的學校和老師,從幼兒園到小學、初中,有幾個在這方面下功夫了?填鴨式的教育,既累老師、家長,又累學生,最後的結果就是:要麼培養出學習的尖子、生活的傻子,要麼培養出學習的混子、生活的油子。貽誤人生,貽誤生命啊!

青春期的學生,老師要了解他們生長發育的特點,教給他們生理和心理發展中應該知道了解的東西,教會他們適當地分散注意力,正常與異性接觸,合理安排學習和娛樂,參加各種活動等,教他們學會處理和應付身心變化的需要,而不是針對衣着、髮型、傳字條等(行爲)大肆渲染,抓住不放。你越是擔心,越是一廂情願地橫加干涉,就越是會看到你害怕看到的事情發生,因爲你已經強化了你擔心的事情。我們都知道,多數少男少女犯下青春期的錯誤,往往是因爲他們的無知和毫無防範造成的。

當然,在現代社會中,性的泛濫,性教育的不科學不規範的呈現,也是青春期孩子們騷動不安、慾望失控的誘因。雖然是這種狀態,我們也要更加意識到,從幼年就開始對孩子進行身心健康的全方位教育的重要性。身心健康、人格完善才是保證孩子能夠很好生活、順利處世的資本。也就是說,讓孩子獲得創造生活、創造財富、解決問題的能力,纔是對孩子真愛的表現,老師、家長、社會毫無例外。圍繞這個本意,那麼,孩子的穿着、髮型、配飾等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更何況學校還有統一的校服供孩子們正式場合穿。

如果說家長不懂教育子女也倒罷了,可是,我們的人民教師也不懂,個人情緒化,個人偏見化,甚至個人病態化地工作,恐怕是不可原諒的。這應該從培養教師的部門、基地開始嚴格抓好質量關,並且環環相扣,避免漏洞。還有,教師這個職業是很特殊的,它特殊在,選擇它,應該是衝着“責任,負責,育人”的社會賦予的天職去的,而不是衝着其他什麼待遇去做教師的。即便是衝着物質和精神待遇去的也沒有關係,只要知道這個職業的“天職”,並且不斷努力實現,也是好老師。人格品質從小就抓纔有用,特別是從青春期開始抓,否則就晚了。

在對待教師這個職業上,普遍存在“一頭重,一頭輕”的現象,重對老師的尊重,輕對孩子的尊重。教育本身應該是相互的事情,是師生之間相互尊重,相互愛戴的,才能夠完成對個體的教化,學生尊敬老師,而老師不尊重學生,這本身就存在不公平。

​田景秀簡介:女性記錄者心理諮詢師團隊首席專家、國內著名心理諮詢師、催眠師、家庭教育專家、性學專家。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