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大明王朝1566》這部劇,感慨萬千。記得有劇評說嘉靖是陰,海瑞是陽,陰陽相剋相生。我個人粗淺的理解是嘉靖完全自私,海瑞完全無私。從劇裏的詮釋來看,嘉靖不是昏君,他善用身邊之人,通曉朝廷之事。不過他的智慧都用在了讓羣臣自相制衡,來滿足自己的需求。

陳寶國的演技真的太好了,在海瑞進諫之後,他撇下嘴角說自己知道的太晚了,現在沒辦法了。後悔、委屈、孤獨都在他的嘴角展露無遺。記得前面嘉靖說過自己年少喪父,還沒什麼兄弟,只能把身邊的奴才當成家人。但是又在皇帝的位子上,身邊人帶着尊帶着敬帶着畏懼的感情始終和親情不一樣。可能他修仙,遠離朝政的“自閉”和總把國庫的錢當成自己的錢的這種“自私”多多少少有些爲自己找補。總之,他沒能在其位謀其事,也沒能居安而思危。海瑞則是極其無私,散發自己所有的光芒和力量想爲萬民謀事,但是卻辜負了自己家裏人。

海瑞總是強調“民爲重,社稷次之,君爲輕”,以說明朝治國之本是“民”。歷朝歷代多數的治國之本皆是這個。說是治國之本,其實就是封建君權的總結,就是一個故事。故事信之則有,不信則無。作爲這個故事的踐行者,皇帝需要對此有信念感,才能讓自己的臣子乃至萬民相信。

治國是一項合作,大家的心往一處想,勁兒才能往一處使,大概就是這麼簡單一個道理。所以從小皇帝就要學習四書五經,羣臣也是參加了考試考過這一套說辭才能進入朝廷與皇帝合作。私以爲嘉靖的問題就是他不相信這個故事。他信“無爲而治”。但是他也太相信了。漢文帝說自己“無爲而治”,但也親民愛民,所以相當於是言行不一,卻在用身體踐行“民爲重”的治國真理。嘉靖就是什麼都不管,再用這套說辭來粉飾自己的“無爲”。

說到底,他的這一套故事不適合管理這個國家。他的“實踐”或是對祖宗先輩的挑戰失敗了。但封建制度之下,因爲一個人的失敗就能帶來整個王朝的失敗,甚至是整個華夏民族從那時候起就開始走下坡路,一直到現在都還沒有緩過來。我在想君是什麼,或者皇室是什麼,他們相當於人的心臟,統一調配身體的營養輸送給各處,是資源的再分配者。現在的每個政體都有一套自己的資源再分配宣言,類似廚子都說自己這麼炒菜更好喫。但是對於菜來說,只有被炒的份兒。所以我不是很在乎陣營和主義,只希望在其位者謀其事,能對自己的故事有信念感,並把這套信念感傳送下來,便可安居樂業。嘉靖和嘉靖一朝的臣子都以爲自己是資源的收集者,輕視了身體其他部分的作用。一搔一癢,一病一痛,王朝之體搖搖欲墜。

想起前段時間剛完結的權遊,當時看的時候覺得架構宏大,波雲詭譎,現在看來只不過相當於幾個國家爭奪權力,真正的權力的遊戲還遠遠沒有開始。權力便是集中並分配資源的力量,權遊也只是剛把這權力換了主。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難。讓我回憶起來之前看的《明朝那些事兒》,一代一代臣子崛起倒下,在權力的漩渦裏被卷着走,覺得又精彩又唏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