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般兵器,泛指多种技艺,其内容在各个时期有所不同。其名称,始见于元曲。近代戏曲界有人称之为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镋、棍、槊、棒、拐、流星锤等十八种兵器。

刀 (单刃冷兵器)

刀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兵器之一,原始人用它切、砍,划、刮,或割兽皮之用。殷商的铜刀就脱胎于原始的石刀,并出现了大型的战刀。周代所用的环首长刀,不仅汉代亦用,而且传至日本、朝鲜。汉代帝王公卿,均佩刀而不复佩剑,可见刀之作用在汉代尤为突出。

中国古代兵器之一,武术长器械。属于一种长柄的刺击兵器。由古代兵器矛演变而来。

剑是短兵的一种,脱胎于矛形刺兵及短匕首,始原于殷商以前,形极为短小,仅有短平茎,而无管筒。古人用此剑插腰,可割可刺,抵御匪寇与野兽。到了周代,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已成为主要短兵器,士类必有之佩备。连冯谖与汉初的韩信,虽然贫至无食,也仍然随身携带。

戟为古兵器之一,既可刺杀也可勾啄具有双重性能的兵器,能够明显提高战斗效能。古书中也称“棘”。

古代兵器。与戈矛同时,亦为古仗之一。斧的起源很早,原始人类即用利石作为劈器。

钺是斧的一种,但比斧大。銊头较斧大三分之一,杆端比斧多一矛头,长约一尺六寸,故銊杆长于斧杆者亦尺六七寸;斧杆末端无钻,故三十六法中无点逗各法也;銊则亦如枪杆,末端有三尖之钻,以备匆忙时作点格之用;至其余之构造,则完全与斧相同,重量亦彷佛。斧之与銊,亦犹枪之与矛,箭之与弩,形式之不同者,仅毫厘问耳;至其功能,亦不甚判别,故能得三十六法之精髓者,銊斧可并用也。

古代兵器,武术器械之一,似剑而曲,由戈演变而成,春秋时期,钩与戈、戟并用之,武术中所用的钩有单、双钩之分。

中国古代兵器,顶端有两股叉的为牛角叉,顶端有三股叉的为三头叉,又名三角叉。

鞭亦为短兵之一种,其由来与锏相同,鞭有软硬之分。硬鞭多为铜制或铁制,软鞭多为皮革编制而成。

锏为短兵之一,方形有四棱,连把约长四尺,因形似简故名。锏把与锏身连接处有钢护手。锏身有棱而无刃,棱角突出,每距六、七寸有节。

金锤镇九州

古代兵器。锤大体有长柄锤、短柄锤、链子锤等。也有分为硬锤、软锤的。

中国古代兵器,又称挝,杆长约2米,杆端有抓形如人手,中指伸直,四指屈挠。

中国古代兵器,镗一般头的两边形似马叉,中间似剑状。

中国古代兵器,棍有木制和金属制两种。木制的棍有齐眉棍、三节棍、二节棍等。金属制的棍有铁头棍、浑铁棍、浑铜棍等。

中国古代十八般兵器中的重型兵器之一,多用于马上作战。槊的各类很多,结构复杂,较为笨重,多为力大之人使用。

中国古代兵器,同属棍种。棒长约五尺,以坚韧白蜡木制之。棒身两端粗细不一,一端粗可盈把,此端是握手处。往上愈细,顶端粗为八寸。

俗称"拐子",由民间老人之拐杖而演变成的一种武术器械。由铁制或木制。

流星

即流星锤,是一种将金属锤头系于长绳一端或两端制成的软兵器,亦属索系暗器类。仅系一锤者,绳长约五米,称"单流星";系两个锤者,绳长为四尺半,称"双流星"。其锤有瓜形、多棱形、浑圆形等,大小如鸭卵。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