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牌者症候群

IMAGE: 海苔熊&三采文化

冒牌者症候群(以下简称冒牌者)是1978年由临床心理学Pauline R. Clance和Suzanne A. Imes提出的一种现象,指一些成就高的人害怕被人认为是冒牌者。

患有冒牌者症候群的人即使有充足的外部证据证明他们的能力,他们仍然深信自己不配;他们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运气、时机,或者仅仅是他人的过分抬举。此症候群在出色的女性当中相当普遍。(选自维基百科)

01

别人称赞你的时候,你常常觉得很羞愧吗?

“一直觉得我都在这一个很重的面具背后生活。身上虽然挂着xx公司的名牌,但我每一天都在担心有人会拆穿我,发现我其实没那么厉害。”

“我觉得老师一定是哪里搞错了,这里的每一个同学都是有真正实力的,只有我是靠着侥倖进来的。”

冒牌者症候群

▲传说中的冒牌者症候群

事实上,我觉得除了上面这些显性的冒牌者之外,还有一群隐性冒牌者,比如只要停下来工作,就会觉得担心自己会被别人追过去;当别人称赞自己的时候,会有一种无地自容的感觉,转移话题;工作或学业上都拿到了不错的成就,但从来不觉得这个有什么;每天都活在不够的阴影下。

根据心理学家Nancy Zumoff的观点,可以问问自己是否符合这些特色:

  • 我害怕所重视的人发现我的能力没他想像的好;
  • 有时我感觉(或相信)人生或工作上的成就,是某种误会造成的;
  • 当我顺利完成某件事情,并获得认可,我很怀疑自己是否能够一直保持下去;
  • 我经常把自己的能力跟身边的人比较,并且认为他们的才智可能比我更好;
  • 如果我的成就受到大力的赞赏与肯定,我会倾向贬低自己所作所为的重要性。

    冒牌者症候群

    ▲冒牌者最常对自己说的是我不配、只是运气好

    问题是,他们常常明明已经有很高的成就,为什么还会觉得自己是假的呢?

    02

    好啦,那么冒牌者是怎样长大的呢?(一个养成游戏的概念)

    冒牌者症候群

    第一个因素是家庭动力。如果经常接触心灵成长的书籍,就会发现有些心理学家常常会把一个人现在过得很惨解释为爸妈害的;虽然不一定真的这么夸张,不过家庭的影响是很重要的。

    例如,可以想像一下这些话会对自己有什么影响:

    “你怎么可能考第一名,都没看你在读书!”

    “你真的要去参加比赛?别想了啦!哪轮得到你?乖乖读书比较实在。”

    “女人不要搞那些有的没的,你最好高中读完,就直接给我去工作。弟弟跟哥哥的学费还要你帮忙啊!”

    第二个因素是求学经验。冒牌者可能跟原生家庭有关,尤其牵涉到性别不平等,学校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场合。

    想像一下下面的句子,是不是似曾相识?

    “你真的都没有作弊吗?还是偷看右边的同学?你老实讲,老师不会怪你。”

    “你确定要选这个吗?女生读物理化学会很辛苦!”(你很想问:男生就不辛苦吗?)

    “女生体力比较不好,跑2圈操场就好。男生要跑10圈。”

    第三个因素是职场经验。就算是进入公司......

    “这个案子要时常往外跑,你确定自己真的能够胜任吗?”

    “我不是不相信你的能力,你和小明都是很重要的工作伙伴。不过我目前真的需要一个比较会管理的领导者到那边坐镇。”(你开始疑惑,上次老板不是才称赞你的管理能力是公司数一数二的吗?)

    最早发现冒牌者症候群,的确是看到女性——尤其是表现优异的女性——会有这种状况。不过,最近的一些其他研究也发现,男性这样的状况也在逐渐上升。或者是说,是上面这些成长经验,把我们养成了某一种特征。

    03

    我知道,这些表现看上很熟悉,那是因为冒牌者也有好朋友:

  • 完美主义者:做事风格要求尽善尽美
  • 高敏感:非常在意别人的看法和眼神
  • 内向者:觉得自己很怪,有一些感觉不敢跟别人说,或是相较于跟大家相处,宁可在自己的世界里面比较安全
  • 低自尊者:觉得自己很糟糕、表现不好、不喜欢自己

    冒牌者症候群

    不过,乍看之下有这么多种不同的好朋友,实际上这些变身各种不同角色的冒牌者们,都共享一个共同的天赋技能:

    害怕失败,觉得自己不够好。

    这些恐惧失败的心理,有可能会让冒牌者们在表现比较好的时候,刻意贬低自己的表现,或在成功的时候归因于运气,因为运气不是长久稳定的,好运是会用完的,这就是冒牌者的那个面具,又或者禁不起别人的称赞,因为怕被拆穿,所以会很想要赶快逃跑。

    凡此种种,其实都是来自于内在的不安;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不断地读一些书、想要自我改变、想要跟自己说一些正面的话,结果反而完全没有用。

    因为不安已经根深蒂固的装载大脑里面了,原厂原配,永久保固。

    冒牌者症候群

    冒牌者症候群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