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小時候,每逢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家裏總要在大門上插上艾草和菖蒲以辟邪。儘管筆者長大後才明白,所謂在門上掛艾草和菖蒲可以辟邪的說法全無科學根據,不過,仍感到這兩種植物十分特別。

事實上,在我國衆多傳統節日裏,要數端午節與植物的關係最爲緊密,淵源最深。除了我們熟知的艾葉和菖蒲,還有一些植物與端午節有關,它們也都很特別。

這一天,從早到晚離不開植物:人們用蘆葦、箬竹葉包糉子,用芳香植物葉泡水沐浴,在門楣懸艾葉掛菖蒲驅邪,用植物蘸雄黃酒灑庭院,還有在牆角悄然綻放的蜀葵……

相比今人,古人對自然萬物中的草木有着深深的敬畏與崇拜,日常生活,草木爲伴,人們相信草木具有祀神悅神、驅邪祛毒、治病健身的神奇力量。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端午節中的那些植物。

艾葉避邪保平安

農曆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爲端五。從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見於晉人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

在我國古代,農曆五月又被稱爲毒月、惡月,從氣候上來看,此時漸入熱夏,溼熱瀰漫,百病易生,是災疫流行之時,所以,在端午節前後,辟邪避疫成了頭等大事,於是有着“特異功能”的植物大拿——艾葉出場了。

古人時興在門上插菖蒲、艾葉,謂之“蒲劍”“艾虎”,以驅邪避災,後來又添加上榴花、蒜頭和龍船花,合稱爲“天中五瑞”。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葉和菖蒲作爲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院,以菖蒲、艾條插於門楣,懸於堂中。

艾的藥用較早,這與艾應用於巫術、祭祀和占卜等方面有關。《山海經》中有扎芻草以像人形、扎草人而療人疾病的巫術記載,此中的“草”極有可能就是艾草。艾亦名醫草、黃草。我國古代民間習慣在端午節採艾紮成人形懸於門窗上以祛邪驅鬼,即是受古代巫術的影響。

南北朝時,荊楚一帶就有采艾的習俗。採艾要在雞未鳴以前就出發,挑選最具人形的艾草帶回去掛在門上,或是用來鍼灸。

據說這種艾草,在鍼灸的時候具有特殊療效。一般人則將艾草紮成虎形,或是剪綵作爲小虎,再貼艾葉於其上,在端午節時佩戴。那麼,艾草是種什麼植物呢?

艾草屬於菊科艾蒿屬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可散發出強烈的香氣。艾草的莖可以長到1米。地下有根狀莖,橫走。莖上密被灰白色的柔毛。艾草的葉爲厚紙質,互生,上面被白色短柔毛,並密生灰綠色腺點,背面密被灰白色蛛絲狀密絨毛。莖下部葉在開花時已枯萎;莖中部葉長達9釐米,寬達7釐米,一回或二回羽狀深裂或全裂,裂片不再裂;上部葉較小,三裂或不裂,無葉柄。

艾草的花序爲頭狀,長圓狀,長不過4毫米,下垂,在莖頂集成圓錐狀。花序外密被白色蛛絲狀綿毛。花呈紫紅色。頭狀花序外層花爲雌性,內層花爲兩性花。開花後結瘦果。8、9月開花,9、10月份結果。

艾草可入藥,有散寒、止痛、溫經、止血之功。俗話說,杏爲醫家之花,艾乃醫家之草。前文提到,艾也是我國人民認識和使用較早的藥物。《詩經·王風·采葛》中載有:“彼採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其後,戰國時期著名詩人屈原撰寫的《離騷》中也提到了艾,雲:“戶服艾以盈要兮,謂幽蘭其不可佩。”

從這兩部公元前的著名詩集中均載有“艾”的情況看,艾葉在當時的知名度已是很高了,說明艾在公元前就已得到普遍應用,這種應用當然是以醫藥用途爲主的,這一點可從與《離騷》同時期的儒家經典著作《孟子》一書的記載中得到證實。《孟子》載:“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莊子》中也有“越人燻之以艾”的記載。可見艾在當時已成爲重要而常用的治病藥物。

《本草》記載:“艾草性味苦辛、溫熱,宜養脾、肝、腎。”艾葉、艾梗除能夠熬製成祛病的湯劑外,中醫實施鍼灸術時,也常以揉捻成團的艾葉固着於針尾,點燃後用作輔助治療。《本草綱目》裏曾有記載:“艾葉能灸百病。”指的就是燃點艾條的艾灸法。艾灸可以讓人氣血通暢、免疫力增強,遠離感冒、病毒等“邪氣”。

艾草的實用性很強,清明節時可以用嫩艾做青團,孕婦可以用艾草泡水洗澡。民間有諺語:家有三千艾,郎中不用來。在熱播電視劇《甄嬛傳》裏,也有後宮妃嬪燻艾保胎的劇情,這也是有醫理可循的。也因爲其藥性,走入民俗中的艾草被賦予了神異的功用,民間有了插艾以辟邪的習俗。

傳說,古代民間有一個婦人,心地不好,待人兇狠。一天,一位衣衫襤褸的老翁向這位惡婦人討飯喫,被拒絕了。討飯不成,老翁又討水喝。惡婦人奚落他說,前面有條河,那裏的水多得是,你去河裏喝就是了。老翁十分失望,憤然在牆上題了幾個字:“明日瘟神到,你們跑不了!”村裏人看了,心裏叫苦,明白那個討飯老翁絕非凡人,被惡婦人得罪後,一定會降下災禍。第二天,那個討飯老翁果然又來了,手裏還拿了瘟藥。老翁正要在村裏拋撒瘟藥,看到了十分怪異的一幕:有一位婦人帶着兩個孩子過河,奇怪的是,她把那個年紀大的孩子背在了背上,卻把另一個年紀小的孩子牽在手上。爲什麼要這樣做呢?婦人解釋說,大的孩子爲其夫前妻所生,小的孩子爲自己親生。老翁見婦人心地善良,便拔了一根艾草給她,催她回家插在門上。婦人依言照辦,躲過了瘟疫。

菖蒲驅惡迎喜慶

與艾草一樣,菖蒲也是一種端午節令的重要代表植物。端午節,有家家戶戶門上插菖蒲、艾葉之俗,可以辟邪驅痛。

不要小看了菖蒲,它在植物界可是紅了2000多年,從古至今深受文人雅士的喜愛。菖蒲與蘭花、菊花、水仙並稱爲“花草四雅”。《詩經》裏就記載了水中與荷相伴的蒲:“彼澤之陂,有蒲與荷。有美一人,傷如之何?”

古人認爲菖蒲耐苦寒,安淡泊。不假日色,不資寸土,清逸俊秀,挺拔如碧,具山林之氣,無富貴之態。古人稱其:“清氣出風塵以外,靈機在水石之間。”此爲靜品,此爲壽品,玩者珍惜,維以觀德。

著名詩人屈原就是菖蒲的愛好者。《離騷》中有“荃不察餘之中情兮”之句,《湘夫人》中有“蓀壁兮紫壇”的說法。這裏的荃、蓀就是指菖蒲。蘇東坡也是個菖蒲擁躉。爲了養菖蒲,他專門從蓬萊閣下千丈石壁中取數百枚“彈子渦石”;他還在《石菖蒲贊》中歌頌菖蒲可以“忍苦寒、安淡泊、伍清泉、侶白石”。

菖蒲長什麼樣呢?菖蒲,天南星科菖蒲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狀莖粗壯。葉基生,寬長似劍,中脈明顯突出,基部葉鞘套折,有膜質邊緣。生於沼澤地、溪流或水田邊。全株散發濃烈氣味,根莖可制香料。原產我國及日本,南北兩半球的溫帶、亞熱帶都有分佈,我國南北各地均可見。菖蒲有水菖蒲和石菖蒲之分。一般來說,插懸於門戶的爲水菖蒲,栽於盆中的多爲石菖蒲。

《神農本草經》將菖蒲列爲上品之藥,其性辛、微溫,有化痰開竅、化溼和中的功效。古代傳說食用菖蒲可長生不老,所以人們用菖蒲做藥膳、釀酒。它具有化痰開竅、化溼兩方面功效,用它作香料,有提神、通竅、殺菌的作用。

菖蒲之葉因着扁平似刃,亦爲人採擷,懸於門戶堂前,相傳可斬惡靈,別名“水劍”。故而,與艾草一起懸掛在門上辟邪驅蚊的菖蒲,成爲很多人忘不掉的端午氣息。

端午節那天,除了在門上插菖蒲外,講究些的人家還要喝菖蒲酒。菖蒲酒以菖蒲爲原料、白酒爲酒料。用於釀造菖蒲酒的菖蒲名叫石菖蒲,也叫小菖蒲,植株比一般的菖蒲矮小一些,葉子也更加細小,同樣會散發出濃烈氣味。

小菖蒲的藥性與菖蒲差不多,可以開竅、理氣、活血、散風、祛溼等。我國自秦漢以來,即有菖蒲食用和入藥的記載。陳元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雲:“都人以菖蒲、生薑、杏、梅、李、紫蘇,皆切如絲,入鹽曝幹,謂之‘百草頭’……皆端午果子也。”李時珍《本草綱目》中也談到了菖蒲酒:“菖蒲酒治三十六風、一十二痹。通血脈,治骨痿,久服耳目聰明。”

古人爲什麼要在端午節期間喝菖蒲酒呢?原來,農曆五月,多陰雨天,衣物容易黴爛,稻田亦易遭蟲害。古人認爲五月諸事不吉,故稱爲“兇月”,採取不嫁娶、不建房、不砌竈、不搬家、不造船等迴避的辦法。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雲:“五月,俗稱惡月,多禁忌。”大約在明清時,飲菖蒲酒以禳毒氣的風俗,大爲流行。《帝京景物略》記載:“五月一日至五日……漬酒以菖蒲,插門以艾,塗耳鼻以雄黃,曰避蟲毒。”

菖蒲也是極具觀賞性的園林植物。其劍葉盈綠,端莊秀麗,用菖蒲製作的盆景,既富詩意,又有抗污染作用。古人夜讀,常在油燈下放置一盆菖蒲,原因就是菖蒲具有吸附空氣中微塵的功能,有利眼目清新。古之醫家稱,倘取菖蒲葉上朝露,滴入眼中日久,縱使白晝亦可仰觀天象,目見星斗。文士學子植菖蒲,以示晝夜讀書不倦,一度蔚然風靡。

盤中共解青菰糉

“菖薄角糉俱如舊,何事樽前醉不成。”端午節期間,除了在門戶上插掛艾草和菖蒲外,古人還有包糉子、喫糉子的習俗。

用來包糉子的葉子主要有箸葉、菰葉、柊葉、箬葉、葦葉等。這些植物的葉子纖維較多,耐煮,並有一定的芳香。最早的糉葉是菰葉。春秋時期,糉子用菰葉包黍米成牛角狀,所以那時的糉子稱“角黍”。所謂菰,即茭白;菰葉,即茭白葉。這是古時最先用於包糉子的植物葉子。

西晉周處《風土記》稱,古人“以菰葉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櫚葉心之形”。《歲時雜記》載:“端午因古人筒米而以菰葉裹黏米,名曰角裹,相遺,俗作糉。”宋代陸游詩曰:“盤中共解青菰糉,哀甚猶簪艾一枝。”說的也是用菰葉包的糉子。

到了元、明時期,糉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爲箬葉。箬是一種竹,箬葉即箬的葉子。箬葉有三四個手指般寬,比兩三個手指般寬的菰葉寬一些。

箬葉

箬竹爲禾本科箬竹屬植物,同屬植物中有好幾種均可以充當糉葉這一角色。《本草綱目》中記載,糉葉具有清熱止血、解毒消腫,治吐血、下血、小便不利、癰腫等功效。近年來的研究證明,箬葉中的多糖還具有抗癌的效果。箬葉提取物中富含糉葉多糖、糉葉黃酮、有機鋅、硒、碘、鈣、鎂、鐵、多種維生素和氨基酸等近40種功能因子。此外,荷葉、芭蕉葉、槲樹葉等寬大柔軟且無毒、清香的植物葉片,都可以用作包糉子的材料。

今天的糉葉則是“三國演義”,由竹葉、葦葉和柊葉(葉如芭蕉)三家鼎足而立。

蘆葦葉,禾本科蘆葦屬植物,葉子比箬竹葉窄一些,包出來的糉子通常是圓錐形或是四面體。槲樹葉,殼鬥科植物的葉子。槲樹是大喬木,有很大的葉子。用它的葉子包出來的糉子多爲橢圓柱或圓柱形。山東、山西和陝北等地較爲常見。

槲樹葉

荷葉,作爲包裹食物的材料很常見,在我國曆史也可謂悠久,除了糉子之外,基本上什麼都可以包。柊葉是竹芋科的植物葉片,也是糉子葉中最大的,狀如芭蕉葉。柊葉只生長在嶺南的廣東、海南等南方少數省份,因而,使用柊葉包糉子的只有海南、廣東等少數地方。

端午看花有蜀葵

雖然人們一直將艾草和菖蒲作爲端午節的代表植物,但其實端午節也有自己的

花——蜀葵。因爲它在端午節前後開始開花,所以蜀葵也被稱爲“端午花”。

蜀葵爲錦葵科蜀葵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原產我國及亞洲其他地區,因在我國四川最早發現,故名蜀葵。

蜀葵的莖直立挺拔;葉大,互生,5~7個掌狀淺裂,表面粗糙。總狀花序,單生於葉腋或着生於枝條頂端;花期6~8月;花色豐富,有粉、紅、黃、白等色;由於種類不同,有的花瓣繁密,有的則較爲簡潔。

蜀葵可以說渾身都是寶,它的根、莖、花、葉、種子都是藥材,有清熱解毒之效。蜀葵的花能提取花青素,還可以作爲食品的着色劑。

蜀葵還有一個姊妹叫“木槿”,兩者外貌形似而“身材”迥異,都是單瓣或復瓣的紅色、白色或紫色的鮮豔大花;但木槿屬於灌木,蜀葵則爲草本。蜀葵的莖能長到2米甚至高達丈許,所以,它又叫“一丈紅”。蜀葵不僅花朵鮮豔碩大,而且花期長,往往能從初夏開到夏末,花期長達3個多月。

石榴花也是這個季節的花卉。在我國北方,端午節這天,老人都要給子女的頭上插上一朵石榴花,以祈求子女平安、富貴。石榴爲石榴科石榴屬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分爲花石榴和果石榴兩大類。株高達7米,樹冠不整齊。花1朵至數朵生於枝頂或葉腋;花萼鐘形,有紅、黃、粉等色;花期在5月左右。9、10月份結果。石榴原產小亞細亞一帶,我國栽培石榴的歷史悠久。

在我國南方,端午節時還能看到盛開的龍船花。龍船花爲茜草科龍船花屬常綠灌木,株高可達2米。分枝多。花頂生,聚傘花序式排列;花紅色或黃紅色,園藝品種有白、黃、橙等色;花期長,全年都可開花,以夏、秋季較盛。其植株低矮,花葉秀美。

龍船花產於我國臺灣、福建、廣東等地。端午節期間賽龍船時,人們習慣將此花插在船上,故而得名。

泡湯浴蘭佩香囊

端午節除了喫糉子、賽龍舟等活動外,還有一個泡湯沐浴和佩戴香囊的傳統習俗。端午節別名沐蘭節,人們這天要採摘各種香料植物的葉子泡水沐浴,用以治病除穢驅邪。此湯稱爲“沐蘭湯”。

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爲端午時值仲夏,是皮膚病多發季節,古人以蘭草湯沐浴去污爲俗。漢代《大戴禮》雲:“午日以蘭湯沐浴。”但文中的蘭指的不是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或草藥,有香氣,可煎水沐浴。

在廣東,則用苦草麥藥或艾、蒲、鳳仙、白玉蘭等花草煎水沐浴;在湖南、廣西等地,則用柏葉、大風根、艾、蒲、桃葉等煮成藥水洗浴。不論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據說可治皮膚病、去邪氣。

用作沐浴的蘭湯,以前是由菊科澤蘭屬的佩蘭煎水而成,佩蘭又叫蘭草、澤蘭,現今野外遇見率很低。《荊楚歲時記》記載蘭湯沐浴變成一種節日習俗:“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明代有記載,野生的佩蘭根本就不夠用,後來改用煎蒲、艾等芳香類草本植物洗澡。《九歌·雲中君》雲:“浴蘭湯兮沐芳,華采衣兮若英。”3000年前的楚人先用佩蘭湯沐浴,再穿上華麗的衣裳,把自己打扮得像花兒一樣。這是一場祭祀雲神的儀式。而現代人把古代楚人的洗浴簡化爲一種儀式,即用菖蒲葉向客人點灑沐蘭湯。

除此之外,人們還習慣佩戴香囊。香囊中裝有白玉蘭、鳳仙、白芷、蒼朮、石菖蒲、廣藿香、丁香、金銀花、荊芥、玄蔘、木香等20多種植物藥材,氣味怡人,藥香清新,佩在身上,有化解溼氣、除穢氣、提神醒腦、驅除蚊蟲以及提高人體免疫力等功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