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智課教育聯合新浪教育在京發佈並解讀了《中國家長教育焦慮指數調查報告》。本屆家長匯聚焦“我的孩子,我的教育”,力圖從家長的視角思考教育,不僅關注壓力中成長的孩子,也爲焦慮時代的家長賦能。

該報告調研歷時15天,面向70到90後家長人羣,收集有效問卷3205份,圍繞社會環境、教育資源、家庭關係及父母成長等四個影響中國家長教育焦慮的維度展開,結論顯示:2018年中國家長教育焦慮指數爲67點,整體處於比較焦慮狀態。

未來,智課教育將每年定期舉辦國際教育家長匯,持續關注家長教育相關問題。而家長成長研究院也將在未來深度思考家長與孩子的關係,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與調研,爲緩解家長教育焦慮及其自身成長助力。

學習成績、學區房等成焦慮爆發點

報告顯示,在四個維度中,社會環境因素引發的中國家長教育焦慮程度最高,學習成績、校園安全、手機上癮、學區房等問題成焦慮爆發點。

報告發現,超半數家長受到學區房影響感到焦慮,90後家長已開始爲孩子教育“未雨綢繆”;隔代教育焦慮問題凸顯,80後“二胎”焦慮處於較高水平;同時,75%家長爲自身發展感到高度焦慮。

該報告還指出,近半家長可接受的教育花銷爲家庭收入的40%,在性別對比上,中國媽媽比爸爸在孩子教育上投入更多精力,且媽媽更願意爲孩子教育支付更高費用;近七成家長認可課外培訓,45%家長看好“線上+線下”融合教學模式;九成家長認爲軟實力比分數重要,關注孩子綜合能力培養;3-6歲被認爲是最適合開始學習英語的年齡。

精細養娃時代 家長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精細養娃的時代,家長確實在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本次調查的目標就是從不同維度展示中國家長焦慮現狀,引起整個社會對於這個問題的關注,更重要的是,要分析焦慮背後的原因,探尋整個教化系統中不同教育主體改革及進化的趨勢及具體解決方案。”智課教育合夥人、家長成長研究院首席研究員高燕表示。

“解決家庭教育焦慮的核心是要把孩子還原爲擁有獨立人格的人。因此非常重要的是家長要暫時把眼光從孩子身上轉移到自己身上,改變我們看待孩子的視角和態度,從理念和能力上持續地成長自己,才能更好地‘行不言之教’去積極地影響孩子。”高燕說,“面對孩子,家長需要認識孩子獨有的特點,接受孩子的不完美,尊重孩子獨立的想法,支持孩子合理的決定,欣賞孩子努力的成果,呵護孩子敏感的心靈。”

什麼纔是對孩子成長最重要的問題?

“在孩子教育上,我非常注重互動性與趣味性。在我女兒小的時候,我就鍛鍊他的觀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不斷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點,從而培養她的思維力與創造力。”在討論到“贏在起跑線上”的話題時,智課教育聯合創始人翟少成以自己的女兒爲例進行了說明。而家長代表則認爲,在孩子教育上,家長要學會適當的放手,最重要的不是讓孩子一定成爲多成功的人,而是讓孩子身心自然的發展,做自己最喜歡做的事。

智課留學產品中心總監、資深留學專家朱晛認爲,優秀留學生的養成包括三部分,分別是:提前學會對於契約的遵守、量化目標和循序漸進、理解複雜的條件反應。同時,學生精細化的學習策略應該建立在對學習內容的整體印象及對不同新知識之間的邏輯關係及組織結構上。

針對家長們非常關注的留學申請問題,他分享道,留學必須以賦能和成長爲核心,在申請過程中塑造自己的軟硬實力:“硬實力”賦予學生進入理想院校的“能力”,“軟實力”賦予學生通過留學實現人生夢想的“能量”。“軟硬兼施”,才能塑造一個更優秀的國際人才。

焦慮的時代,如何做不焦慮的父母?

“大多數父母焦慮的主要原因是自己的內心不夠強大,在諸多比較環境中迷失教育方向,從而失去對自己情緒的控制,開始變得焦慮不安。焦慮的父母都伴隨着很強的控制慾,包辦和控制孩子的一切,孩子沒法自己探索學習新技能,不能自主做選擇,很容易成爲生活的低能兒。此外,焦慮使父母很少鼓勵孩子,容易使孩子陷入自卑情緒,難以融入集體中。”著名心理學者、情商教育專家、卡卡幼兒情商力創始人張怡筠說。

在如此焦慮的時代,如何做不焦慮的父母?張怡筠認爲,成功的父母,在情商教育中要扮演“牧羊犬”的角色,接納孩子的壞情緒,設立規矩,教導孩子找到情緒解決的方案,從而將孩子培養成爲獨立自主、有幸福力的情商高手。

她認爲,父母需要成爲孩子的情商教練,並給出了家長抗焦慮的三個方法:第一,家長要充值情商,hold住育兒壓力;第二,升級目標,培養未來的孩子;第三,賦能孩子,擁有未來的勝任力。

同時她建議家長,要幫助孩子熱愛學習,面對孩子的學習挫折,做出積極的解讀和反應。最後,讓自己的內心豐盈起來,真正接納和欣賞與你不一樣,與別人不一樣的孩子,進而潛移默化的薰陶孩子,培養其面向面向未來世界的能力。

最後,“教育那些事兒”附上紀伯倫的《致我們終將遠離的子女》 與焦慮中的家長們共勉……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藉助你來到這個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爲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爲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像他們一樣,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

因爲生命不會後退,也不在過去停留。

你是弓,兒女是從你那裏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來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盡力氣將你拉開,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

懷着快樂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彎曲吧,

因爲他愛一路飛翔的箭,也愛無比穩定的弓。

——紀伯倫《致我們終將遠離的子女》

教育那些事兒

最早一批教育圈資深新媒體平臺

新浪教育新媒體先鋒

專注教育新聞,內容與今日頭條、騰訊新聞、搜狐新聞、一點資訊等各專欄同步發佈,直接粉絲近三萬人,間接受衆百萬人以上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