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富、先修路”。作爲省級貧困縣,館陶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四好農村路”建設工作,將其作爲縣域經濟發展的命脈、脫貧攻堅的基礎,堅持把農村公路建設作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城鄉一體化的重要抓手,不斷加大財政投入,高標準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農村公路,補齊農村交通短板,打造交通特色品牌。

2014年以來,館陶縣新改建縣鄉村道路490.55公里,全縣公路總里程達到991.494公里,其中農村公路934.508公里,佔通車總里程的94.3%,公路密度居全省前列,公路質量居全市第一。2017年底,館陶縣被評爲全省“四好農村路”示範縣。

“困難再大也要辦好交通”

館陶縣以城鄉交通一體化爲目標,優先支持偏遠鄉村公路建設,着力補短板、惠民生、促發展。

在資金投入上,館陶縣本着盡力而爲、量力而行的原則,充分調研論證,統籌安排,優先支持交通工程,用於文大線、肥館線、果柴線、馬旦線等縣鄉村道路建設。

目前,館陶的縣鄉村道路均爲新建或改建,實現了縣鄉村無縫銜接、村村通公路、各村五分鐘上等級路、半小時到縣城,解決了偏遠鄉鎮羣衆出行難題。

百年大計、質量第一

館陶縣將質量監督貫穿於建設的全過程,強化施工前、中、後管理,確保了農村公路建設管理全覆蓋、無死角。2017年,市交通運輸局質監處組織評比,館陶縣農村公路質量位居全市第一。

2016年以來,廊坊市交通運輸局、三河縣交通運輸局、香河縣交通運輸局等同行多次到館陶縣專題觀摩學習工程質量監督工作。近期,在全省組織的交通扶貧項目專項檢查中,該縣的農村公路質量控制與監管工作,得到檢查組領導的一致認可,並在全省推廣館陶縣質量監督的經驗做法。

建好管好護好鄉村路

爲把公路養護好、運營好,館陶縣進一步完善了“四好農村路”管理機構,將農村公路日常養護經費、縣鄉級農村公路管理人員與管理經費足額列入財政預算,每個鄉鎮都成立農村公路管理所,配備專業人員,每個村設立護路員。縣有路政員、鄉有監管員、村有護路員,形成了縣、鄉、村三級管理體制。

爲保護路產、維護路權,館陶縣開展了公路綠化提質行動,打造“一路兩溝四行樹”生態景觀,同時結合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整合永濟河水、綠和兩岸7個美麗鄉村資源,沿永濟河建設了永濟河健身步道,打造了永濟河生態文化長廊。良好的公路環境使得館陶縣於2016年、2017年連續兩屆承辦了“鄉村風情”半程馬拉松賽事。

圖爲永濟河健身步道

公路鋪到村,客運跟到村

爲滿足羣衆日益增長的高效出行需要,館陶縣進一步優化線路,實行公交化改造,新建了美麗鄉村遊公交總站,撬動社會資金購置新能源公交車26輛,開通縣城至壽東、翟莊等5條美麗鄉村公交和美麗小鎮瀏覽專車。

以果柴線爲例,位於果柴線的路橋鄉10餘個村莊,在過去一到下雨天,道路泥濘,羣衆出不了村。果柴線通車後,公交車開到了村口,羣衆自發地爲館陶縣交運局送來了錦旗。

截至2017年底,館陶縣擁有農村客運線路31條,候車亭63個,招停牌78個,全縣277個行政村通客車率爲100%,城鄉客運公交化運行率爲47%。2018年,館陶縣城鄉客運公交化運行率將在2018年底達到60%。

產業因路而興

館陶縣堅持把農村公路建設作爲改善民生、激活農村經濟的重要途徑,建設永濟河健身步道、振興路、發展大道等美麗鄉村旅遊路線,將糧畫小鎮、黃瓜小鎮等特色小鎮串聯起來,促進了鄉村旅遊業發展。2017年累計接待遊客724萬人次,旅遊業總收入1.995億元,增長40%,居全市前列。

館陶縣培育壯大了黃瓜、晚秋黃梨、黑小麥、軸承等特色產業。全縣黃瓜日光大棚由2萬畝發展到了10萬畝。軸承園區與全國最大的軸承市場山東煙店軸承市場連接線的打通,改善了園區交通環境,降低了運輸成本,吸引了10家企業入駐園區,14個項目達成合作意向。

黃瓜小鎮翟莊村黨支部書記王維嶺高興地說,隨着道路升級改造,如今全村黃瓜大棚有1000多個,並擁有輻射方圓數十公里,成爲全縣最大的村級蔬菜生產批發基地。

農村公路通達能力的提升,爲電子商務進農村解決了物流配送“最後一公里”問題。館陶縣建設村級電商服務站269個,農村電商覆蓋率達100%,榮獲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示範縣,南徐村被阿里研究院評爲2017中國“淘寶村”。

(邯鄲交通發佈)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