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英語取代了俄語佔據了中國外語學習的主要地位,各地的英語教學水平依然是不同的,上海從小學三年級開設了英語課程,而同期的北京市則從初中才開設統一的英語課程。迄今爲止,中國學校英語課程上的學習依然沿用了普魯士教育體系的統一進度管理理念。

老師和家長們在做什麼

傳統班級學習對於知識的考察檢驗是非常便利的,老師按照固定的教學計劃和課時安排進行授課,如期完成教學目標。就學習者個體而言,在學習中不斷積累着知識漏洞,因而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發現英語越來越難學習。老師在課堂上的任務是按照教學計劃完成英語知識的傳授而不是訓練與交流。

每一個人都有類似的經歷:這一週的英語課程學習者只掌握了75%的知識,尚有25%的知識並未掌握,但學習者無法停下解決,整個班級在下週需要繼續按照老師的進度去學習新的內容。知識漏洞不斷積累,新的知識又會建立在知識漏洞之上,並且持續數年,直到某一個時間點,學習者對於英語課上的知識完全不知所云。這種統一進度的班級學習雖然也有很多考試測驗,但測驗雖然再多,只是體現沒有掌握的知識,並沒有爲學習者停下來去解決,所以考試測驗的力度與次數,並不解決固定班級、固定課時學習模式下導致的個人實際學習進度差異問題。用人爲的方式去限制完成每個學習者英語使用能力學習的時間,每一個學習者的親身經歷幾乎可以確定,個人實際進度會因人而異,但卻又只能將錯就錯。

每週4-6節英語課,持續學習8-14年,這是當今社會上大多數人啞巴英語的學習經歷,不少家長在此基礎上給孩子報個課外補習班,每週2課時,一年48次共96課時,就能在學校之外解決英語嗎?答案是否定的。

每個學生都應該遵循自己的進度

如果說英語知識型考試學習(死記硬背型)尚且可以突擊應付的話,那麼英語使用能力的目標在傳統課堂學習中就更加難以實現。

通過大量數據發現,不同的學生完成一個課時課程所需要的實際課時數量是不同的。有的人在一節課上可以掌握,有的人則需要再來一次課時來鞏固和訓練。所謂因材施教,應該是根據不同學生安排不同的課時量來完成一定的課程內容。

打破固定班級制是第一步,每一個學習者學習的目的是掌握,而不該是因爲同學掌握了就繼續後面的學習,也不應該因爲別人沒有掌握而被迫停滯下來進行復習。

打破固定課時制是第二步,學習者對於知識應該達到掌握之後再開始新課程的學習,應該允許不同學員用不同的課時量完成同樣課程的學習與訓練,英語學習尤其應該如此,其他技能性學習:音樂、美術、體育等更是如此。

因此,每個學生遵循自己的學習進度,就是指不同學生分別按照自己的課時量去完成一定量的課程內容。

英語學習的翻轉課堂與個性化進度

英語學習不同於其他學科類知識的學習,模仿重於理解,在不斷的訓練中達到條件反射的使用效果。伯明漢英語提倡課前對知識的預習和了解,在寶貴的課堂環節進行交流、訓練與差別體驗,體會知識的學習與使用效果。這遠比單純的記筆記要更加有助於使用能力的提高。在此基礎上,依照每個學生的交流訓練使用效果,進行不同課時數量的訓練,從而達到英語使用能力學習的目的。

英語的個性化進度學習依賴於訂課預約模式

與傳統班級制英語課最大的不同,伯明漢英語提高英語使用能力的個性化進度學習模式,依賴於一張不斷更新變化的課程表。學生根據課表上若干個課程時間選擇,從中選擇自己相對最便於操作的時間進行學習,確保線性的連續性學習過程,解決知識漏洞的積累問題,這也最大限度的方便學員見縫插針,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和進度進行安排,解決了缺課掉隊問題,且不受其他學生學習快慢、掌握與否的影響。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