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訊網消息 近日,消費金融牌照申請又掀起了一番熱潮。金蝶國際9月14日公告表示,中信消費金融公司的籌建申請已獲銀保監會批覆同意。緊接着,9月15日光大銀行也發佈公告表示,擬設立北京陽光消費金融股份有限公司。

消費金融牌照熱再起 目前已有25家獲批

繼持牌消費金融中期業績報告後,近期,最新兩家消費金融公司的牌照申請情況成爲了業內新的關注焦點。

9月14日,港股上市公司金蝶國際發佈公告,即《自願性公告 - 金蝶中國、中信公司及中信信託公司合資成立中信消費金融公司之申請獲中國銀保監會批覆同意》。公告顯示,“本公司全資附屬公司金蝶軟件(中國)有限公司(金蝶中國)及中國中信股份有限公司(中信公司)、中信信託有限責任公司(中信信託)合資籌建中信消費金融公司之申請已於香港時間2018年8月17日獲中國銀保監會批覆同意”。

該公告進一步明確,根據此前金蝶中國、中信公司、中信信託三方(統稱,“合資方”)簽署的合資協議,即合資方共同籌建中信消費金融公司、金蝶中國將出資人民幣90,000,000,佔註冊資本之30%。

緊接着,9月15日,光大銀行發佈了《第七屆董事會第二十八次會議決議公告》,提及《關於與關聯方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及其他發起人共同出資設立消費金融公司的議案》已獲董事會同意。

該公告進一步提及,“本行與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青旅")及其他發起人共同發起設立消費金融公司,其中本行出資6億元(股權比例60%)、中青旅出資2億元(股權比例20%)、王道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出資2億元(股權比例20%)。”

據和訊網不完全統計,截至9月18日,已獲銀保監會批准籌建的消費金融公司一共有25家,其中珠海易生華通消費金融公司、廈門金美信消費金融有限責任公司、中信消費金融公司尚未完成工商登記。

對於此次又一輪牌照熱的掀起,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對和訊網表示,在監管層積極推動發展消費金融、增強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的大背景下,這兩家消費金融公司的牌照申請符合市場潮流。據清暉智庫統計,截至目前國內一共有24家消費金融公司。行業競爭非常激烈,從消費金融牌照爭奪熱潮即可看出,消費金融政策紅利持續釋放。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關於光大銀行發起成立消費金融公司的消息,早在三年前就已有相關信息。據億歐消息,2015年8月31日,上市公司世紀瑞爾發佈公告稱,公司以自有資金與光大銀行及其他兩家發起人,共同發起設立“光大消費金融股份有限公司”,開展個人消費貸款業務。

此外,2017年7月21日,中青旅發佈公告稱,公司以自有資金與光大銀行及另外一家發起人,共同發起設立“光大消費金融股份有限公司”,開展個人消費貸款業務。

然而,直至今日,光大消費金融公司尚未進入持牌系消費金融公司的行列。

而此次,光大銀行再次提出擬發起設立的北京陽光消費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又是否會成功?

“從目前看,監管層對於優質資產的牌照申請並不反對。只要光大銀行符合相應的條件,獲批的機率是相當大的”,宋清輝對和訊網表示。

信託公司入局消費金融領域 旅遊公司再現身

從上述兩則公告信息可見,中信消費金融公司的股東之一便是中信信託有限責任公司。從目前已開業的22家持牌消費金融公司中,以信託公司作爲主要發起單位之一的,業內表示,中信消費金融公司還屬第一家。

業內分析認爲,信託機構的進駐有其必然性。

消費金融學派發起人、《消費金融論》《互聯網消費金融》作者、中國電子商務協會消費金融專業委員會主任劉洋研究員對和訊網表示,傳統面向B端(企業端、商家端)的信託、軟件等企業由於存量市場增長空間有限,開始向C端(公衆端)轉型,將“一單喫三年”的機構業務轉型爲小額、分散、依靠規模效益的個人業務。從阿里巴巴、騰訊、京東等互聯網企業的巨大成功來看,C端的極限競爭將愈加慘烈,銀行、信託等金融機構不可能僅靠機構業務就能獨善其身。

劉洋進一步提及,信託公司作爲持牌金融機構,與銀行、消費金融公司、網絡小貸、電商等機構相比,缺乏個人徵信數據積累、專業人才儲備,難以獨立作爲消費金融的消費端和借款端,多與其他相關機構合作,也造成了信託公司在消費金融少有作爲的社會認知。

“實際上,信託公司已成爲消費金融重要的供給方和支持方。信託公司可以利用自身的財富管理優勢,一是直接發起設立消費金融公司,切入C端業務。二是繼續耕耘B端業務,比如幫助放貸能力受限的消費金融公司、小貸公司提供資金支持;針對消費金融機構的消費貸款(應收賬款)債權資產,利用信託公司在破產隔離的運作優勢,進行分層、增信、評級等措施後,支持消費金融機構以資產證券化方式再融資;發行運作兼顧"理財+消費"功能的消費信託產品”,劉洋對和訊網表示。

另外,和訊網也注意到,從陽光消費金融的發起單位的構成可見,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赫然在列。其實,這並非首家由銀行與旅遊公司一起合作發起的消費金融公司。

劉洋提到,除了光大銀行與中青旅合作設立陽光消費金融公司外,還有上海銀行與攜程旅遊合作發起設立上海尚誠消費金融公司,吳江農商行、海航旅遊合作發起設立珠海易生華通消費金融公司,哈爾濱銀行與同程旅遊發起設立哈爾濱哈銀消費金融公司。

對於當下的旅遊市場,銀行+旅遊公司這種合作模式以及衍生出來的消費場景,其市場前景又如何?

劉洋表示,2017年國內遊客超過50億人次,旅遊收入超過5萬億,未來旅遊等品質消費、體驗消費將持續增長,其中旅遊消費相關的定製型信用卡、小貸、保險、信託等金融產品迅速增加,因此銀行與旅遊公司合作成立消費金融公司就是天作之合。

宋清輝亦認爲,當前,我國旅遊業發展正處在穩步增長階段,前景可期。消費金融與旅遊市場的結合,不僅能爲旅遊業的發展帶來新的生機,也能夠爲消費金融開拓出一片新藍海。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