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灣區各市最新房價:

粵港澳大灣區的未來潛力無限,而作爲購房者,最關心的自然還是灣區內各地區的房價情況,樓校長找來了美聯物業統計的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內各市新房成交均價圖,供大家參考。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正式出臺!(房價篇)

3 品牌房企深耕灣區大本營

粵港澳大灣區所涵蓋的佛山、深圳、廣州恰好是目前房企龍頭——碧桂園、萬科和恒大的發源地。事實上,華南區域也是諸多老牌房企的大本營,許多企業都是以此爲原點,開始了全國化規模擴張,如保利、華潤、招商、富力等等。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正式出臺!(房價篇)

除了規模房企之外,還有許多紮根於本土深耕的區域開發商。這些房企憑藉地緣優勢,以大本營爲核心,向周邊城市輻射發展。以中國奧園爲例,立足於大本營廣州,近些年來向周邊城市延展的步伐明顯加快,2014年首入佛山、2015年進駐深圳,2016年佈局惠州,截止目前已實現了粵港澳大灣區9+2城市的全覆蓋。

而在最近,據克而瑞數據統計,2018年(截至12月11日)粵港澳大灣區內地9城市共成交1146宗土地(包含經營性用地、工業用地與其他用地)。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正式出臺!(房價篇)

備註:統計數據中用地屬性爲經營性用地、工業用地與其他用地,數據截至12月11日

而這些房企早已在各城儲備了一定的土地,爲進一步深耕大灣區做好了準備。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正式出臺!(房價篇)

備註:1.招商蛇口及中海地產土地儲備數據爲17年末數據;2.富力地產土地儲備數據爲企業公佈的權益可售建築面積

從大灣區房企拿地宗數TOP10來看,粵系房企穩佔前8席。以碧桂園、保利、華潤、恒大、萬科、美的等爲代表的本土房企正不斷深化灣區城市羣的佈局。

2018年碧桂園在大灣區共拿了32宗地,是大灣區拿地最活躍的房企,其次爲保利發展,今年在大灣區佈局了19塊地。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從拿地宗數上,碧桂園遙遙領先於其他房企,但從成交建面來看,今年灣區拿地的“王者”當屬保利。華潤置地則無論是拿地宗數還是成交建面,均排名第三。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正式出臺!(房價篇)

備註:統計數據中用地屬性爲經營性用地,數據截至12月11日

4 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意義

根據中山大學粵港澳研究院副院長、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主任陳廣漢先生的觀點,他認爲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意義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解讀:

從地區發展上看:

港澳因素以及粵港澳的合作對於廣東的改革開放與經濟發展具有全局意義。過去的發展經驗表明,它是撬動廣東開放和改革的一個槓桿,也是加快經濟發展的助推器。在經濟發展新階段的今天,它可以成爲推進廣東改革開放的一個支點,促進廣東發展方式轉變的契機。

的確,粵港澳合作不是新概念,大灣區城市羣的提出,應該說是包括港澳在內的珠三角城市融合發展的升級版,從過去三十多年前店後廠的經貿格局,升級成爲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有機融合最重要的示範區;從區域經濟合作,上升到全方位對外開放的國家戰略;這爲粵港澳城市羣未來的發展帶來了新機遇,也賦予了新使命。

從經濟發展上看:

灣區,是由一個海灣或相連的若干個海灣、港灣、鄰近島嶼共同組成的區域。總結一下灣區的共同點不難發現,當今世界,發展條件最好的、競爭力最強的城市羣,都集中在沿海灣區。譬如,東京灣區、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是世界公認的知名三大灣區。可以說,灣區已成爲帶動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引領技術變革的領頭羊,由此衍生出的經濟效應稱之爲“灣區經濟”。

目前中國經濟發展正面臨國際國內的雙重壓力和挑戰,亟需培養新的增長極和動力源。從國際來看,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西方發達國家爲維護自身利益,開始推行“去全球化”的貿易保護主義模式,全球經貿投 資規則和經濟治理體系進入深入調整期,這對於外向型經濟比重較高的中國來說,衝擊極大,需要重新建立對外開放的新格局。從國內來看,經過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長之後,中國進入經濟新常態,轉型發展,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成爲區域經濟的領頭羊。正是在國際國內的雙重需求和挑戰下,粵港澳大灣區備受矚目和期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