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B機器人(珠海)有限公司研發的工業機器人。南方日報記者 黃敘浩 攝

“掃碼”付款乘車、“刷臉”進站過閘、“區塊鏈”技術生成發票,一開始被冠以“黑科技”之名的智能技術,現在已經成爲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聚焦智慧城市,未來廣東將如何發力?這是第二屆“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廣東)國際傳播論壇關注的問題之一。

近日,記者走訪多家企業發現,在智能製造、智慧城市建設等方面,已有廣東企業先行一步。智能定製用電方案,利用AI預測流行病趨勢等先進技術,或許將成爲未來城市智慧的一部分。“未來,也許只是在街上走一走,也能感受到智能技術帶給我們的變化,”四維時代創始人、CEO崔巖說,“高高在上的技術將被大家更直觀地體驗到,甚至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

珠海四維時代科技工作人員演示“數字文物”應用場景。南方日報記者 黃敘浩 攝

智慧數據▶▷三維數據或成“基礎設施”

走進珠海四維時代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四維時代”)的展廳,掃地機器人、3D打印機、繪畫AI等智能產品依次陳列;機械臂“看”到平臺上隨意放置的小物件,馬上準確地抓起來放在指定位置。這些產品表面上看不出聯繫,而背後共同支撐它們運行的,是四維時代提供的三維建模數據。

在崔巖看來,三維數據如同智慧城市的“基礎設施”,相比於平面的二維數據,三維數據在技術上將更好地服務於一座立體的城市。“舉例說,如果在一棟大樓裏需要導航,利用二維數據無法得知你在哪一層。而如果運用三維數據,則不會出現這個問題。”

然而,傳統技術獲取三維數據費時費力。對山體、建築等大目標作數據採集的設備昂貴笨重,售價動輒上百萬元,且通常需要幾個人操作。四維時代項目負責人施俊任告訴記者:“軟件建模則需要多名程序員繪圖,隨着現在人力成本提高,建模的時間和成本也水漲船高。”

廣州時間網絡攜手廣州動物園打造了全球首個VR動物園。南方日報記者 黃敘浩 攝

在德國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後,崔巖在德國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擔任高級研究員兼歐盟項目負責人,並於2014年來到珠海。他帶來的核心技術之一就是自動化三維建模技術。通過該公司研發的“四維看看”相機對目標拍攝,從建模到貼圖完全不用人工干預,5分鐘左右即可復刻100平方米空間,耗時僅爲傳統機器採集圖像時間的二十分之一,價格僅爲傳統3D建模設備的1/10。“若用更專業的設備採集數據,建模的精度可達微米級。”施俊任介紹,目前掌握微米級建模技術的僅有四維時代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計算視覺實驗室,技術代差大約在1.5—2年。

數據獲取的方式更簡單了,應用數據的場景隨之擴大。不僅博物館的珍貴文物可以揣在手機裏,三維數據也運用於智慧安防、城市規劃、應急指揮等方面。在四維時代的展廳裏,一塊行車記錄儀視角的屏幕引人駐足:路上車來車往,旁邊還有自行車和行人,AI可以一一識別,並用不同顏色的方框標註爲“公交/卡車”“小汽車”“行人”“自行車”等項目。交警等單位搭載這套系統後,可以實時監測路況。如果發生交通事故,交警或車主只需對事故現場進行拍攝,採集車體剮蹭、剎車距離等精細數據後就可以挪車,避免交通阻塞。

格力光伏未來屋。南方日報記者 黃敘浩 攝

智造產品▶▷光伏小屋打造“健康家”

傳統產品、傳統行業如何智能化,智能產品如何進入消費市場,也是許多製造業企業在做的“功課”。

走進格力珠海園區的“光伏未來屋”,30平方米的一居室廚衛家電俱全,可滿足1—2人的生活起居。而小屋的能源全部由屋頂的光伏板提供,通過格力信息能源管理系統(G-IEMS),用戶不僅可以用手機App實時監管遙控家居電器,還可以針對峯谷時段、生活場景等自行定製用電模式。光伏小屋每天可以發電22度,結合G-IEMS技術,不僅可以滿足光伏小屋的用電需求,富餘的電能還能出售給公共電網。格力電器媒介公關經理馬航介紹,目前,該系統已銷售至珠海東澳島、天津、江西及泰國等,未來還將銷售至中東。

這不是格力光伏技術第一次出現在公衆視野。據媒體報道在8月23日至25日舉辦的2018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上,搭載了G-IEMS技術的“格力零碳健康家”已在展館中吸引公衆眼球;而今年1月,格力光伏空調成功簽下美國鳳凰世貿中心項目,項目總冷量超過4200冷噸,光伏板裝機容量超過6.7兆瓦。

光伏技術是格力智能家居的一個縮影。格力披露的資料顯示,截至2017年底,格力電器在智能家居方面擁有智能連接、智能交互、智能感知、智能雲平臺、智慧能源管理系統、人工智能等六大關鍵技術,以服務器或家庭無線路由器爲中心將整個智能家電連接爲一個完整的、智能化的系統,解決消費者最關心的能源、空氣、用水三大核心問題。

廣州時間網絡攜手廣州動物園打造了全球首個VR動物園。圖爲遊客體驗VR海底世界。南方日報記者 黃敘浩 攝

“更大的市場在C端。”“只有把C端攻下來,創業企業才站得住腳。”……記者走訪多家企業發現,C端(消費者)市場成了創業者口中的高頻詞。開發者的“黑科技”如何走出實驗室,敲開消費者市場的大門?這個問題一度讓新譯信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困擾不已。

新譯科技總經理張松江說,他們所在的智能翻譯領域,市場空間大,研發圈子小,而且各家的技術用起來感覺差不多。像科大訊飛這樣的佼佼者,也有盈利上的困難。

科大訊飛2018年中報顯示,該公司上半年淨利潤爲1.31億元,僅相當於2016年上半年的一半左右。因此,技術如何變現成爲了行業內的共性難題。

如何解局?新譯科技的策略是借力B端(企業用戶)和G端(政府用戶)發展C端市場。長期爲相關政府部門提供機器翻譯解決方案,新譯科技積累了垂直領域豐富的技術資源,並藉此開發了同傳雲平臺。通過內置的AI語音識別功能進行多語言識別翻譯,現場翻譯精度達80%左右。

廣州時間網絡攜手廣州動物園打造了全球首個VR動物園。南方日報記者 黃敘浩 攝

智能服務▶▷用數據預測疾病作好防控

每年到訪的流感季給人們的健康帶來許多威脅。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今年2月全國流行性感冒發病數139738例,死亡50人。然而,流感活躍期間,深圳未發生1例因流感去世的重症病例,這得益於平安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平安科技”)研發的“大數據+人工智能”疾病預測模型。通過海量數據及人工智能算法模型,平安科技提前一週預測了流感趨勢,向深圳市各醫療機構及市民發出流感防控通知,預測準確率達90%以上。

這是平安集團利用人工智能助推城市智慧醫療發展的一個縮影。從2017年7月,國務院印發並實施《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至今,在各項政策扶持之下,“人工智能+醫療”的發展模式風靡一時。依託平安集團海量的數據積累、對科技領域的大量投入以及豐富的線下應用場景,平安科技抓住時機,建立平安智能醫療平臺,迅速將技術成果落地,讓科技惠及人們的生活。

據平安科技總經理助理兼智能醫療中心負責人高孟軒介紹,平安智能醫療平臺有兩大方向。第一是公共健康領域,跟政府相關部門合作做疾病預測和市民健康管理。2017年,平安科技與深圳、重慶市疾控中心成立疾病預測課題組。重慶監測數據顯示,應用流感、手足口病預測模型,可以提前一週預測傳染病發生情況,流感和手足口病預測模型的準確率均達到86%以上,高發季預測準確率可達到90%以上。今年,深圳市衛計委還與平安集團簽訂了合作協議,在健康醫療大數據的研究和應用方面展開深入合作,共同設計“3+1”預測模型,預測居民的高血壓、糖尿病、惡性腫瘤3種慢病的發生和流感指數。

“另一大方向是面對醫院,包括預診、診中和診後的機器輔助,幫助醫生提升效率。”高孟軒說。2018年初,平安科技與貴州省龍里縣人民醫院合作,讓智能影像輔助診斷系統承擔起該院肺部影像報告讀片的工作。相較於人工閱片,智能讀片的速度提升15倍,每個病例智能讀片及報告生成僅需1分鐘,爲疾病的快速篩查和輔助診斷方案提供了技術支持。目前,平安科技的肺結節檢測系統在臨牀的準確度已經達到90%,智能影像輔助診斷系統已經與近百家醫院達成合作,覆蓋30種疾病的人工智能醫療影像模型儲備、2億患者、6億潛在篩查人羣,每日影像篩查數量近10萬張。另外,平安科技還推出了針對診後患者解惑、跟蹤、複診等需求的智能醫療助手,從而完善整個智能就醫解決方案。

作爲新生事物,“人工智能+醫療”的發展模式仍存在許多挑戰。平安醫療人工智能平臺總經理兼平安醫療信息安全所所長謝震中表示,醫療大數據開放的同時,要考慮到患者個人信息的安全和保護,需要市場監管方、服務提供方、醫院等社會各方共同解決。

南方網全媒體記者邵一弘、彭奕菲、童慧、黃揚華、卞德龍、黃敘浩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