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三十(除夕)守夜是我國的一種傳統習俗,一般每家人都會在這天晚上一起喫年夜飯,多數地方還會有親朋聚餐,有的地方則是朋友或發小一起聚餐喝酒遊玩,大都很晚還不睡覺,就是睡覺了,第2天也還要早起,有的人甚至一晚上都不睡覺,並吸還被稱爲守夜、熬年、守歲等。

其實除夕和春節這兩個節日以及其中的一些習俗都和過年有關,那麼年又是什麼呢?可能我們大都認爲是一年來的時間歲月,實際上早期時候“年”是一種傳說中的獸類,又稱“歲獸”,而且很兇惡很嚇人,總會在除夕夜出來搞破壞,有時還會喫掉家畜家禽,人們爲了對付它,就在門口地上放上棍棒,院裏撒上芝麻桿,並相約在一起喫飯喝酒玩耍等,既可以相互壯膽也可以對付年獸。

傳說中年獸怕紅色的東西,所以人們又想起了掛紅燈籠,穿紅衣、貼對聯,貼紅窗花等防止年獸騷擾,火藥發明之後,人們又用它發明了爆竹,所以通常在臨睡之前以及早早醒來之後,都會燃放爆竹,響亮的爆竹聲也會驅趕年獸不敢接近。

不過也有個傳說講大年三十和竈神回家有關,我民間祭祀竈神的歷史十分悠久,魏晉南北朝的時候就開始了,各個地方竈神的名字叫法都不一樣,不過一般通稱爲“竈王爺”,不過竈神一般都是一對老年夫妻的形象,因此通常也把竈王奶奶看作竈神,由於每家每戶都會有供奉竈王神,因此也有人把趙王神稱爲“數量最多的天界基層幹部”,每年的臘月二十三日,竈王神就上天界去彙報這一家人一年中的表現,爲了讓竈王神在天宮多說自己家的好話,通常主人家都會買些糖果或者做點兒年糕等,在“臨行”前用糖或年糕抹抹他們的嘴巴,也是希望他們到了天宮“嘴甜一些”,多說自己家的好話。

現在還記得小時候爸爸媽媽在臘月二十三“祭竈日”的晚上祭祀竈王爺的情景,爸爸會用高粱杆做一隻“天馬”,媽媽會供奉上糖果和其它一些食品,然後點上香禱告,接着用糖或者年糕抹一抹竈王神的嘴巴,再將牆上竈王神的神像“請”下來放到“天馬”上面,用火點着,就代表他們上天界去了。

到了大年三十(有的地方爲大年初一、初三或初四)的晚上,一家人又要守在一起迎接竈王神的到來,這時候也要共上果品點上香,將新的竈王神的神像“請”上牆去(貼到牆上),就算竈王神又回到了家裏,這時候要祈禱它保佑一家人的平安健康。此正所謂“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了。

傳說都有很濃重的神話色彩,但是如今人們仍然保留了這些傳統風俗,所以大年三十守歲,熬年的習俗就傳了下來,不過如今的人們一般都是除夕晚上家人團聚在一起看春晚,喫年夜飯,有的則是親朋在一起唱歌遊玩等,除夕夜是最能體現辭舊迎新的時刻,人們的心裏多少都會有一些不捨和期待,對孩子來說有成長的喜悅,對大人來說則有年華逝去的感慨,總之相比於平時,人們也都希望過年的時候過得更有意義一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