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楊堅和宋太祖趙匡胤都是歷史上開國帝王中比較輕鬆就取得天下改朝換代的人,隋文帝楊堅以隋代周(北周),然後坐鎮中央派出軍隊就統一了天下,而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宋代周(後周),也是派出大將平定了周邊諸國,這兩位開國帝王的改朝換代都是相對比較輕鬆的,不用白手起家南征北戰就坐擁天下,但相對而言隋文帝楊堅更容易一些,而且他也可以說是我國曆史上最輕鬆改朝換代的大一統王朝的開國帝王(北宋並非嚴格意義上的大一統王朝),也是外戚稱帝中的成功者。

​隋文帝楊堅史書記載爲弘農郡華陰(今陝西省華陰市)人,出身於名門望族的弘農楊氏,但陳寅恪先生考證其本爲山東寒族,楊家的發跡開始於楊堅的四世祖楊元壽,其被北魏任命爲武川鎮司馬,但陳寅恪先生認爲這件事也是虛構的,所以比較靠譜的是楊堅的老爹楊忠,它跟隨北周文帝宇文泰於關西起義,因功勞較大被宇文泰賜姓普六茹氏(鮮卑姓氏),所以楊堅也姓普六茹,而且有個鮮卑名字叫那羅延,所以如果有人問你普六茹那羅延是誰?你可能會一頭霧水。

楊堅的老爹楊忠官至柱國、大司空,封隨國公,死後被追贈太保,諡號桓,楊堅子承父業,繼承了老爹的爵位,又比較能幹,所以深得北周朝廷信任,而且他本又是漢人,又因之得到朝廷中漢族官員的支持和擁護,北周宣帝宇文斌繼位後,以楊堅爲上柱國、大司馬,位望日隆。

但是宇文贇即位後沉湎酒色,暴虐荒淫,他大興土木修建宮殿,還喜歡對人濫施刑罰,導致北周國勢日漸衰落,不過還在余文彬任太子的時候,就娶了楊堅的女兒楊麗華爲太子妃,這纔是楊堅最大的政治資本,可以說他也是父因女貴,而且他的女兒楊麗華給宇文斌生下長子宇文衍,也就是說楊堅既是北周皇帝的老丈人,也是太子的姥爺,是純粹的北周外戚。

而且宇文贇懶得管理朝政,他於大象元年(公元579年)禪位於長子宇文衍(北周靜帝,時年8歲,後被楊堅改名爲宇文闡),這個時候楊堅實際上已經成爲皇帝的姥爺了。但是21歲已經做了太上皇的宇文斌仍自稱天元皇帝,他也仍然掌控朝權,並於全國大選美女充實後宮,結果導致縱慾過度健康惡化,於次年病逝。

在宇文贇病危之時,御正下大夫劉昉、內史上大夫鄭譯僞造詔書,讓時任隨國公的楊堅接受遺命輔佐朝政,這其中被認爲有陰謀。宇文贇死後第2年(大定元年,公元581年),楊堅廢外孫皇帝宇文衍而自立爲帝,他改國號爲隋,也就是說隋文帝楊堅實際上是搶了自己外孫的皇位。

當然,這其中楊堅也少了很多手段,比如周宣帝宇文贇看楊堅就不順眼,甚至多次想殺掉他,楊堅爲了自保就請求到外地去做官,周宣帝就讓他做亳州主管,後來又改任揚州主管,但是在即將赴任之時,楊堅突發足疾無法行走,這個時候正逢北周宣帝宇文斌病重,很快就死掉了,楊堅因爲矯詔取得先機,並且做了總知中外兵馬事,相當於將軍政大權集於一身,這時候他就非常想自己當皇帝了。

但是此時北周宇文家皇室的力量還很厲害,他們肯定是容不下楊堅攝政的,於是楊堅就設計除掉他們,他隱瞞了周宣帝病死的消息,將各地的宇文氏藩王召回,然後以新帝(北周靜帝)繼位的名義給他們大官兒做,穩住他們之後,又以小皇帝的名義在半年之中將他們全殺掉,這樣楊堅稱帝之路上的絆腳石就沒有了,於是他就讓他的外孫北周靜帝配合着唱了幾齣禪讓的大戲,自己就當了皇帝,是爲隋文帝。

但是楊堅對宇文氏皇族還是很不放心,稱帝之後他的外孫北周靜帝宇文闡降爲介公,後來又將其殺掉,並將所有的宇文氏皇族後裔全部殺掉,他也稱得上是第1個將前朝皇族趕盡殺絕的開國帝王。不過出來混遲早要還的,後來隋朝亡國,他的後裔也被趕盡殺絕了,也真是天道循環,報應不爽啊。

不過楊堅是一個極具治國才能的人,他稱帝之後銳意改革,勵精圖治,他恢復了漢姓楊姓,廢除了西魏宇文泰的鮮卑化政策,將被改成鮮卑姓的漢人恢復漢姓,而且他廢除了九品中正制,改爲五省六曹制,後改稱五省六部制,在人才選拔上廢舉薦制實行科舉制,他還解放奴婢,建立了完善的戶籍制度,並使得全國人口大幅增加,農業生產迎來了大發展,20餘年中就開創了輝煌的“開皇之治”,因此他又被公認爲歷史上的好皇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