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大街小巷都有賣武大郎燒餅的,而主人公武大郎呢,看過《水滸傳》的人應該都知道,他有一個美若天仙的妻子叫潘金蓮,一個武功絕世的兄弟叫武松。而他,就是一個矮小老實沿街叫賣的伙伕,職業是賣燒餅。但是,大家肯定不知道,武大郎賣的燒餅並不是我們今天傳統意義上的燒餅,而是另一種我們常喫的食物——饅頭。

沒想到吧,武大郎賣的竟然是饅頭,他靠賣饅頭養活了全家,還買了房成了家。我們今天就來說說武大郎的燒餅爲什麼會是饅頭呢?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水滸傳》成書於明朝,我們知道,在這個時期,市民階層生活水平還是不高的,燒餅需要用油,而武大郎作爲生活在底層的小市民,是不可能耗費如此多的油去做餅的,再結合書中所寫,武大郎的生意十分好,每天都基本能賣完,說明這個燒餅成本不高,能做到薄利多銷。應該是最簡單的,滿足市民的平價食物。

武松離家出行前,對武大郎說:你少在外面,早點回家;原先做炊餅十扇籠,以後只要做五扇籠。從後半句我們可以瞭解到這 “扇籠”,應該是蒸籠的意思,這裏證明了他做的餅是蒸籠蒸出來的。那爲什麼書裏叫炊餅,使我們以爲賣的就是燒餅呢?其實一開始,這個食物是叫蒸餅的,不過,由於當時的皇帝宋仁宗名叫趙禎。古人有避名諱的說法,爲了不冒犯皇帝,因此就改名爲燒餅。

而在書中,還提到孫二孃開店賣人肉包子這種食物,這裏也可以排除武大郎賣的是包子。那麼有人會有新的疑問,爲什麼我說這裏的蒸餅是饅頭呢?在古漢語專用工具書《辭源》種就有提到:“饅頭,亦曰蒸餅”。因此,我們就說武大郎賣的是饅頭啦。對此,你有什麼看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