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宋朝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個"黃金時代",是一個集文化蓬勃發展、科技層出不窮、藝術百花齊放、經濟欣欣向榮、人民生活富足的朝代。
在宋朝時期,男子簪花成了一種非常流行的禮儀制度,無論是王侯將相,亦或是市井小民均有簪花的愛好。實際上,簪花是從唐朝時期起源的,一直髮展到宋朝時期,男子簪花,才成爲一種盛行的、獨特的社會現象。
男子簪花逐漸成爲了朝廷的一種典禮制度,是宋朝時期宮廷盛世的標誌,並且,隨着社會的發展呈現出了普遍化、大衆化的趨勢。

如果仔細翻看《水滸傳》的原著的話,就不難發現魁梧的梁山好漢們對簪花的狂熱,無論是宋江亦或者是劊子手蔡慶,無不熱愛簪花,就連其中的江湖大盜甚至選用了"三朵花"作爲自己的稱號,一時之間引得許多的同行(大盜們)紛紛效仿,四朵花、七朵花等稱號層出不窮
這個時候我們可能就會有一些疑問,這些魁梧雄壯的漢子們和嬌媚柔嫩的花朵彷彿怎麼也聯繫不到一起,甚至看起來還是有些怪異的,爲什麼還要學着和小姑娘對簪花愛不釋手呢?簪花的起源
唐朝的簪花已經出現,並沒有形成禮制規範
簪花最早要追溯到漢朝時期,在重陽節的時候有着折茱萸、避邪氣的習俗,早先是用在婦女和兒童身上的,但是關於成年男子簪茱萸的習俗卻沒有明確的記載(唐朝之前)。

唐代之後,關於男子簪茱萸已經有了明確的記錄,王維的"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就是很好的證明,當時的成年男子簪插茱萸的習俗已經形成。
與此同時,唐朝時期宮廷皇帝簪的花並不是隨便一朵花就能上頭的,用都是1~2寸的牡丹花,因爲牡丹作爲花王,一般都是由皇帝才能夠佩戴的,並且這種牡丹花華美異常,價格自然不會便宜到哪裏去。
並且,唐玄宗時期,在玄宗盡情觀賞長安春日的美景時,覺得此時僅有美景無詩作陪有點乾巴巴的,於是一個叫做蘇頲的大臣在玄宗的受益下,一句"飛埃結紅霧,遊蓋飄青雲"一下就戳中玄宗的心,於是玄宗就高高興興就親自爲他簪上了一朵花作爲賞賜
《開元天寶遺事》:長安春時,盛於遊賞……帝覽之,嘉賞焉,遂以御花親插頲之巾上,時人榮之。

如果僅僅按照皇帝的這個習慣推斷,李白大大估計沒少被簪花!
宋朝時期,簪花突破次元壁,成爲皇帝拉近君臣關係的砝碼
到了宋朝前期,皇帝同樣也是簪花的,但是這種僅限於皇帝之間,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後來,隨着社會的發展和時局動盪,皇權不太穩固的時候,就需要拉近與羣臣的關係,表現自己對大臣們的寵愛與親近。
於是,就開始將這些原本象徵皇權的"簪花"賜給大臣,這種特權也開始向下移動,但是在這個時期下移並不明顯。當時的司馬光在獲得進士之後,就曾經受到過宋仁宗的簪花賞賜,由於他並不喜歡這種奢靡的身外之物,收了皇帝的花,自然也並沒有佩戴。

並且,在這個時期,即便是皇帝給大臣們賜花給大臣們,大臣們也並沒有將它看作是一種無上的榮耀,反而是放到侍從的手中,由他們捧着帶回家
說白了就是大臣們的一種變相的排斥心理,只是出於君命不可爲的緣故。之後御史覺得大臣們拂了皇帝的面子,爲了維護皇權的尊嚴,上書要求官員們必須佩戴皇上所賜的花朵回家
《宋史》:慶曆七年,御史言:凡御大宴並御筵,其所賜花,並須 載歸私第,不得更令僕從持戴,違者糾舉。
所以,在慶曆七年也有了關於簪花的進一步規定,自此,朝臣簪花就慢慢的成爲了宮廷禮制的一部分。簪花行爲的演變
簪花由朝堂上的流行到民間的盛行
隨着簪花禮制的進一步發展,宋朝開始對簪花有了具體的等級劃分,主要是根據官員的等級高低來賜花的,當花朵和官員等級畫上等號的時候開始,朝中的大臣們並不再一味的排斥簪花,反而以簪花爲榮耀。

皇帝爲了表示對大臣的喜愛,通常會將花朵賜予大臣,新科進士往往就是宴會上被賜花的對象,當他們簪花回家的時候,所簪的花朵通常會被乞丐所搶去,他們希望能夠帶上這樣的花來沾沾喜氣,以求擺脫現實的困境。
之後,朝中大臣們的簪花行爲逐漸地被民間所效仿,民間的百姓們雖然沒有能力到朝廷中做官,接受天子的賞賜,那麼就只能自娛自樂,自己爲自己簪花,也算是個望梅止渴吧。此後,大街上隨處可見都是簪花的男子,成爲了一道十分亮麗風景。
與此同時,在朝廷慶典、重大的節日來臨的時候,人們不管是男女老少,都會簪上鮮豔的花朵來慶祝節日,並且還區分的十分的詳細,根據節日的不同,人們就會佩戴不同的花朵,比如五月初五佩戴茉莉花啊,重陽節的時候佩戴的都是菊花啊等等。

在此之前,簪花雖然也有習俗,但是鋪開的面並沒有那麼的廣泛,到了宋朝,由於統治者們的極力推行男子簪花,一時間使得民間大肆效仿,簪花現象與日俱增。
簪花出現了等極化,並且作爲發起人的皇帝卻不簪花了
隨着朝臣們越來越注重簪花,剛開始官員們所簪之花和大小是並沒有做明確的規定的,這樣做無疑是對當時的等級制度做了一個不小的衝擊之後,爲了維持封建王朝的等級制度,統治者們這些花劃分了大小、顏色、質地、類別等以維持等級制度。
在宋朝時期,隨着簪花行爲的下移,牡丹開始漸漸走下神壇,但是價格還是非常的昂貴,比如像牡丹的品種之一姚黃,這種花極其稀少,再加上它本身是黃色的,十分華麗,才能成爲皇帝佩戴的獨簪之花,這同樣也是皇權至上的一種體現。

但是,十分有趣的是,當民間簪花現象日益盛行的時候,皇帝,這個簪花行爲的發起人卻決定不再簪花了,全民簪花,這不僅代表着皇權的獨特性不再存在,更代表着皇權的至高無上性也慢慢的跌落神壇。
因爲宋朝時期商品經濟還是非常發達的,人民生活富足,在這個時期,即便是在名貴的品種,也不能彰顯天子的尊貴地位,天子和平民的差距越發減小,這明顯是跟儒家提倡的"等級有序、尊卑有別"的觀點是相悖的,於是便出現了"唯獨至尊不簪花"的現象。簪花與詩人間有着共鳴,認同感也在增加
並且,在古代,不同的花朵之間一般都會有代表着不同的含義,君子常常以花自居,如梅花的不畏嚴寒的高潔形象,而牡丹常常象徵着富貴。在宋朝時期也是如此,詩人們往往會藉助花的特殊含義來表達自己不媚俗流安貧樂道的精神,再加上朝廷的重視和簪花行爲風靡民間,與詩人的想法不謀而合,於是,使得當時的簪花行爲又加了一層特殊的社會符號
並且,宋人通過簪花行爲還對國家產生了一種強烈的認同感,無論是身在異鄉,或者是異國過的宋人,因爲之前每次度過佳節的時候都是會有簪花習俗來的,這時不免會聯想到昔日的美好時光,這時候簪花不僅僅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更是對故土的思念和懷念。普通民衆簪花的美好追求和祈求心理
實際上,對於普通的民衆來說,那些顏色鮮豔、氣味芳香的花朵一般會被人們認爲是祥瑞之花,希望通過佩戴它能夠讓人們身體健康,驅邪避兇,當時的茱萸便是如此。
由於皇室對於簪花行爲大加提倡,還形成了禮儀化和等級化,而使得被簪花的人們心中有着極爲強烈的榮耀感,這種榮耀感使得當時的民衆不斷的通過科舉考試來獲得這種認同感,以求光耀門楣

《錢塘遺事》:兩觀天顏,一榮也;臚傳天陛,二榮也;御宴賜花,都人嘆美,三榮也;布衣而入,綠袍而出,四榮也;親老有喜,足慰倚門之望,五榮也。
並且,在宋人眼中,賜花的重要性排在第三,甚至比入朝爲官更高,因此,他們大肆仿照朝中大臣的繁花行爲,也就不能理解了。結語
實際上,宋朝男子的簪花觀念的形成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過了一個變化過程,從排斥簪花、不簪花、簪花、崇尚簪花的這一系列過程,其中在這個變化中,統治者的引導作用是佔據了相當重要的比重,並且還將簪花上升到了禮儀的程度,這是哪個朝代都曾有過的。
這種簪花的榮譽感,使得全民簪花成爲了一個習慣,不僅如此,由於宋朝男子對簪花的追求,這種突破次元壁的審美甚至還通過文化輸出影響了周圍的其他國家。
宋朝稱得上是最愛花的朝代,簪花、賞花、種花的宋朝,處處沐浴在花海之中大,簪花的禮儀同樣影響了整個社會的風氣轉變,並且在不同的環境和不同的人之間會配在不同的花朵,極具包容性的簪花行爲,反映出宋朝在禮樂制度和公衆生活之間是取得了一個微妙的平衡和融合。
宋朝簪花的習俗盛行是各個階層共同努力的成果,最終導致整個社會審美髮生改變,除此之外,如如此大量的簪花行爲,更是大大促進了國家花卉事業的蓬勃發展,對於文化和經濟方面的促進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參考文獻:《開元天寶遺事》 《宋史》《錢塘遺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