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北京提出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和改造提升統一技術標準)

新華社北京2月20日電(記者李嘉瑞)記者從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了解到,《北京歷史文化街區風貌保護與更新設計導則》開始公開徵求意見。導則將非物質要素納入保護範圍,提出10項保護要素和10項整治要素。

截至目前,正式公佈的北京歷史文化街區共43片,其中,適用於本導則的老城區歷史文化街區共33片,包括南長街、北長街、什剎海、大柵欄、鮮魚口、南鑼鼓巷等區域,總面積20.6平方公里,佔老城總面積的33%,佔核心區面積的22%。中心城區範圍內其他需要成片保護的地區可參照執行。

導則提出的保護要素中,包括街區天際線、整體形態特徵和色彩基調、景觀視廊和街道對景等整體風貌方面的元素。除了有保護價值的建築和構築物、街道和衚衕肌理、歷史水系、古樹名木等物質要素外,導則也將街區功能、人口構成和社區結構、傳統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等非物質要素系統納入了“保護要素”的範圍。

在整治要素中,主要包括街區內與傳統風貌不協調的建築、違法建設、地下空間利用、出行方式和出行環境、市政設施等。

針對歷史文化街區內出現的一些不規範的建築設計和建設行爲,以及專門在地下空間開發利用、“仿古建築”風貌控制、建築的內外裝修或裝飾、景觀照明等方面,導則也進行了規範。

在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更新方面,導則提出了風貌保護和控制的要求。例如,歷史文化街區內鼓勵設置現代化生活設施,但設計方案應採取不影響傳統風貌的形式,並充分考慮街區的空間特點。

雖然歷史文化街區空間有限,導則仍建議適度綠化,不過要求綠化應符合街區的風貌特點,儘量採用“分散、多點、小規模”的方式,並種植北京地區常見的牡丹、月季、菊花、石榴、海棠等花木種類。

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相關負責人介紹,一些歷史文化街區在保護與更新中的做法,保護了老城區的特有風格和底色,正是導則所提倡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