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主创出版的《上海传媒发展报告(2018):网络生态治理与建设》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该蓝皮书聚焦传媒态势,解读传媒格局,追踪热点事件与焦点现象,已经成为备受学界、业界关注的探究传媒发展趋势、研读问题并力图找出对策路径的权威参考。闻天将陆续摘取蓝皮书中的核心观点、文章精要进行分享。

2017年中国互联网建设成就斐然,成为构建国家竞争新优势的重要力量,迈开从网络大国走向网络强国建设的新征程。网络生态治理与建设能力总体处于较好水平,网络强国观、依法治网论、网络命运共同体等战略理论日趋深化,践行依法治网,治理实践常态化精细化,多措并举推进多元协同治理机制,保持网络空间良好的运行。同时对信息污染、网络犯罪、安全危机、资源不均衡等比较突出的生态问题的治理尚待进一步深化拓展。互联网生态治理是不断探索、反复实践、持续改进的动态过程,多元化、复杂性、整体性、动态性是常态。未来在“网络发展观”“网络人民观”指导下,通过制度设计、技术治理、行业规范、文化建设、价值认同等协同创新发展,完善网络生态的治理与建设体系,维护网络生态平衡, 提升全球网络话语权和网络竞争力。

一、态势与热点

2017年中国网络建设成就斐然,互联网不再仅仅是信息高速通道传播平台,而是与人民的工作生活、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息息相关。据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5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4.3%,较2016年底提升了1.1个百分点。

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我国网络治理体系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从理论和战略部署到治理措施治理成效呈现日趋深化的良性趋势。由互联网治理延伸的网络生态治理理念,伴随着对网络安全的高度关注而不断丰富。

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提出“用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滋养网络空间、修复网络生态”。自此网络生态概念正式纳入我国网络治理框架体系,“网络生态治理”的研究和实践覆盖了国家管理、社会发展秩序、个人应用等方方面面。 通过对信息污染、安全危机、网络犯罪、资源短缺等多重维度的引导治理,网络生态系统内各主体秉持协调、创新原则,维持了网络空间良好的运行功能。2017年我国网络生态综合治理能力总体处于较好水平。

二 、问题与挑战

在全球范围内,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内,互联网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对其资源、话语权的争夺也日趋激烈,成为权力斗争的重要场域。2011年美国发布了《网络空间国际战略》, 2016年2月发布了《网络安全国家行动计划》(CNAP)  强调各国合作应对互联网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中国正在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中逐渐显示自己的力量提出自己的主张。

“互联网治理”概念由国际电信联盟在1998年正式提出,联合国互联网治理工作组2005年将其界定为“政府、私人部门和公民社会根据各自的职能,制定并应用影响互联网发展与使用的共同原则、规范、条例、决策流程与纲领“。虽然被频繁应用,但互联网治理的理念策略路径等并未达成共识。“互联网生态”(Internet  Ecology)概念最早出现在1998年美国商务部的一份研究报告中,2011年美国国土安全部的报告中提出了建立健康有弹性的“网络生态系统(Cyber Ecosystem)”理念。

由于互联网的技术性、开放性、共享性,管理主体、管理方式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回顾过去20多年互联网中国发展历程,互联网生态的治理与建设也是在学习中不断完善、在探索中不断规范。

三、前景与对策

服务方式共享,治理模式互动协作,发展模式共创共建是全球互联网发展的大方向大趋势。互联网生态治理是不断探索、反复实践、持续改进的动态过程,多元化、复杂性、整体性、动态性是常态。因此,构建完善的现代治理体系必须以法律规制作为基本防线,以发展和创新为宗旨,通过制度设计、技术治理、行业规范、文化建设等层面协同进行。

(一)坚持发展理念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坚持发展理念的前提下,”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二)坚持网络人民观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网信事业要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三)完善网络法律体系

完善的法律体系是网络治理的基本保障。在制定网络治理法律法规时,不能一刀切应该差异化对待,区分网络安全、网络主权、网络民生、网络文化等不同领域。

对涉及网络民生、网络文化等领域的治理规则体系,应当着重空间秩序的引导规范,在动态的调整实践中进行总体把握和管理。网络空间中内容生产信息传播引发的冲突大抵是文化和价值理念的重推,因此开放、多元、包容的治理规则尤其重要。

(四)构建多元协同治理机制

网络生态系统主要由环境、资源、主体构成,协同治理机制包括两个层面的指向:一是由政府、机构、企业、网民组成的主体之间相互协调,二是主体与环境资源因素的互动发展,内外兼顾形成系统化的结构和层次,才能提升治理效果。

党的十九大倡导要提升全民“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对互联网发展而言,网络治理就是一个文化认同、价值认同的过程。只有不断增强技术的竞争力、经济的影响力、文化的吸引力,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提升网络话语权,促进互联网快速稳步发展,才能构建清朗有序、生机勃勃的网络空间,维护网络生态平衡,建设网络强国。

(原文参见:强荧 焦雨虹. 网络治理体系的协同机制与生态平衡[A]. 上海传媒发展报告(2018)网络生态治理与建设. 2018: 1-15.)

编辑:方师师 张心志

--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

Institute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Studies

Shangha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E-mail:[email protected]

Website:http://www.sass.org.cn/xwyjs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