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醫理論中,“胃熱”和“胃寒”常常結伴出現,但它們的意思恰恰相反。瞭解清楚胃熱的具體涵義,以及它與胃寒的區別,可以使患者走出治療誤區,避免用藥不當等情況的發生。

胃熱,又稱爲“胃火”,這是一種很形象的說法,它是由於患者常喫辛辣食物、飲酒、大魚大肉等油膩食品而導致胃部消化機能亢進的一種情況。生活中,我們會發現有些愛喫油膩食物的人,常常出現口乾舌燥、牙齦上火、便祕不暢等情況,雖然他們經常大杯喝茶水來“敗火”,但對上面那些“難言之隱”無甚效果。實際上,“胃熱”也有不同的種類,如熱鬱胃中、火邪上炎、火熱下迫等,在就醫時,中醫師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辨證診治,以達到最佳的療效。對於胃熱的患者來說,最重要的莫過於改變以往好油膩、用清淡的飲食習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胃熱帶來的一系列煩惱。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