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杜甫一生颠沛流离,安史之乱时,更漂泊天涯,穷困潦倒,而寓居成都浣花溪畔杜甫草堂的日子则是他生平难得的一段安逸时光,《南邻》一诗便是那时候写下的。全诗格调清新,文字淑丽,寓情于景,寓景于画,诗画相谐,实属田园诗中罕见的佳作。

诗首,颌两联写景,以清新的笔触描绘了一副山庄访隐的图景。江水潺潺,长空一色,白日清明之时,诗人乘兴拜访芳邻。柴扉畔,头戴四角方巾的锦里先生一早便含笑伫立相迎。推柴扉入园中,又见芋叶青青,栗子黄熟,鸟雀悠然的在园中啄食,见人不惊。家中稚子亦笑语声声,欢欣见客。一句“未全贫”道出了锦里先生家境之清贫,而“惯了先生家中常有人往还得事实,凸显了先生的人品高洁。

颈、尾二联,诗人仍在写景,但描绘的却不是访隐之景,而是江村月夜送别之图。秋水夜凉,一舟翩然,白沙如雪,翠竹依依,日暮江村,新月初升,柴扉之外,恋恋送佳客,如斯情景,自然令人流连。而”日暮“'月色”上映前文,更凸显了这一次拜访的宾主尽欢。

整首诗,诗人无一字写主人待客的具体情景,但从客人竟日留恋,日暮方归的事实却能看出主人待客之殷切诚恳。从艺术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种妙到毫巅的剪裁,而从画的角度而言,这又是一种卓然不尘的选景,全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含情,情中有画,渺渺然,飘飘然,委实余韵悠长,令人赞叹不已。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