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主席說:那好。在主席身邊的十五年裏,每當我撫摸着這素淨的被褥,總是想,毛主席啊。


李銀橋深情回憶:在毛主席身邊的時候……


在那戰火紛飛的年代,一九四七年八月十九日,天空格外藍,太陽格外紅,我心中更是格外高興。這一天,在陝西省佳縣白龍廟村,我來到了紅太陽的身邊,給毛主席當衛士。一見面,毛主席親切地對我說:咱們分工不同,都是爲人民服務。你來幫我的忙吧!毛主席平等待人,使我十分感動。在毛主席身邊工作,我感到十分幸福。我在毛主席身邊一直工作了十五個年頭,這是多麼難忘的歲月啊! 

說來也巧,我最初來到毛主席身邊工作的地方是佳縣,而佳縣正是《東方紅》民歌的誕生地。東方紅,太陽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他爲人民謀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這首著名的民歌,唱出了全國人民的共同心聲。毛主席懷着無產階級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忘我工作,日夜操勞,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爲人民謀利益,真是人民大救星。

一九四七年,國民黨反動派進攻陝甘寧邊區,黨中央撤出延安。那時駐地經常轉移,條件十分艱苦。到了宿營地,我們爲了使毛主席儘早地得到休息,先找鋪板。主席親切地囑咐我說:到宿營地,不要先急着搭牀鋪,要先安排辦公的地方。

爲了方便主席辦公,行軍時,我揹着兩個黃帆布挎包,一個挎包裏裝着辦公用具:銅墨盒、硯臺、墨、紙張,等等;一個挎包裏裝着兩部工具書:《辭源》和《辭海》。每到一個新宿營地,我就把這些辦公用具和工具書放在桌子上,或者其它可以辦公的地方。有時窯洞裏找不到桌子,我們十分着急。主席看到鍋臺上鋪的石板又光又平,就在鍋臺上辦起公來。我們看到主席在鍋臺上辦公,心中不安。後來找到了桌子,我請主席換個地方。主席不願耽誤辦公,便笑笑說:這不是很好嗎?何必換呢!


李銀橋深情回憶:在毛主席身邊的時候……


我們敬愛的周副主席,也一樣辛苦。他見沒有凳子,就找了一個樹墩子,墊上棉襖,當作凳子坐,伏在鍋臺上批閱文件。在緊急的情況下,毛主席和周副主席就把紙放在膝上,用鉛筆寫字,發出指示和號令。在沙家店戰役中,毛主席守着電話機,隨時聽取前方情況的報告,及時發出指示,隨後又在作戰地圖上作出標記。隨身帶的蠟燭用完了,我們就設法點上一盞小小的油燈。

毛主席在那盞油燈下,查看地圖,指揮作戰。沙家店戰役以後,我軍在陝北戰場開始由防禦轉爲進攻。在這次戰役中,毛主席三天兩夜沒有上牀,有時只在帆布椅上合合眼,飯也顧不上喫,熱了又冷,冷了又熱。我們看了十分心疼。有些同志說:“主席呀,您瘦了!”毛主席詼諧地說:瘦了有好處,行軍輕便。

在戰爭時期,毛主席走過萬水千山,歷盡千辛萬苦,爲人民謀利益,度過了多少不眠之夜。陝北的油燈光,在我心頭投下了不滅的光芒。全國解放後,毛主席又爲社會主義事業操盡了心。中南海的燈光啊,又在我心頭閃亮!

一九五五年春天的一個晚上,在中南海辦公室的明亮的燈光下,毛主席對我說:你回老家去一下,一方面探探家,一方面幫我作調查,瞭解一下那裏的合作化是怎麼搞的,可以找你的本家、親戚、朋友談一談。我遵照主席的指示,來到河北省安平縣東河町村老家。村上很多人都熱望我把那裏的情況反映給主席。

在我返回北京的前夕,村支部書記寫了一封信,反映合作化運動和生產的情況,委託我帶給毛主席。我見到主席以後,詳細地把家鄉合作化運動的情況作了彙報。主席認真聽取了彙報,不久,便把村支部書記的信批轉河北省委。省委遵照主席的指示,立即派了工作組到東河町深入調查。調查中,他們發現了離我們村二里多路的南王莊王玉坤等三戶貧農堅持辦社的事蹟,寫了詳細的報告。毛主席看了報告和聽了彙報,非常重視,及時抓住了這個典型,給予熱情支持和扶植,稱讚“這三戶貧農所表示的方向,就是全國五億農民的方向。”

一九五五年八月的一天,毛主席指着辦公桌上好幾疊厚厚的材料對我說:這兩個月,我要集中力量研究農村工作,不要拿別的事情來打擾我。這些農業合作化材料,要帶到北戴河去批改。我照主席擺設的先後次序,一一做了記號,把這些典型材料放在文件箱裏,帶到了北戴河,又按照原樣一一擺在辦公桌上。在那些日子裏,毛主席的辦公室裏整夜亮着燈光。

有一天,主席從夜裏一直工作到早晨八點多鐘。我勸主席休息。主席上了牀,我把燈關了,輕輕走了出來。我心想,您該好好睡一覺吧!過了一會兒,我走到門旁靜聽,看看主席睡得怎麼樣?只聽房間裏又發出沙沙聲,原來是文件紙響。我進去一看,燈又亮了,毛主席坐在桌旁,繼續爲那些材料寫按語。我問主席:“您沒有睡嗎?”主席說:我睡不着。敬愛的毛主席啊!平常您總是夜裏工作,白天睡一會兒,現在,您白天也睡不着了。您爲了指引全國農民走社會主義道路,付出了多麼艱鉅的勞動啊!

毛主席啊!您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偉大氣魄,給我深刻的啓示。跟着您在大風大浪中前進的情景,使我永遠不能忘記。那是一九五四年夏季的一天,北戴河海濱狂風大作,洪波百丈,銀山萬疊。您來到海岸上,極目幽燕,緬懷魏武,興致倍增,要下海游泳。我勸道:“風大浪大,不要去游泳吧!”您豪邁地說:風浪越大越好,可以鍛鍊人的意志。就在那白浪滔天,一片汪洋中,您暢遊了一個多小時,上了岸來,還精神抖擻,不知疲勞。


李銀橋深情回憶:在毛主席身邊的時候……


就在這次游泳中,您的心中孕育着《北戴河》這首光輝的詞章。我還記得,一九五六年六月的一天,正是長江水位高漲的時候,您到長江中游泳,我們在您的周圍保衛着。你不怕風吹浪打,時而仰遊,時而側遊,時而潛水,運用自如,勝似閒庭信步。您這次一共遊了兩小時零四十分,遊程二十六華里。

毛主席啊,在這幾年中,我跟您遊過渤海、黃海,遊過珠江、湘江、錢塘江、邕江,多次遊過長江。跟您在大風大浪中學會了游泳,鍛鍊了意志。您說:“長江別人都說很大,其實,大,並不可怕。”這話永遠印在我心裏。

毛主席啊!您爲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操勞,費了多少心血!我們在您身邊的人,很少看到您休息。該休息的時間,往往給學習佔住了。在中南海的盛夏之夜,您走出辦公室,來到門前的路燈下,讀起英文版《北京週報》。在杭州西湖邊,會議過後,您來到碧綠的草坪上,讀起英文報紙或書刊。在長江輪船的甲板上,迎着江風,您讀起外文雜誌。我們常常勸您休息,您總是笑笑說:學習就是很好的休息。 


李銀橋深情回憶:在毛主席身邊的時候……


無論是艱苦的戰爭年代,還是全國解放以後,毛主席都過着非常簡樸的生活。自從我來到毛主席身邊,親眼看到主席僅有的幾件舊襯衫和褪了色的外衣、褲子,補了又穿,穿了又補。就連那件粗糙的舊毛衣,袖子上也補綴着兩個不同顏色的補丁。

在楊家溝,一個冬天的晚上,韓桂馨同志在燈下給主席縫補襯衫。這件襯衫早已補過好幾回,補丁周圍的布已經磨得很乏,不再掛針線了。小韓手捧襯衫,跑到值班的地方對我們說:“主席這件衣服沒法再補啦,怎麼穿得上身啊!讓主席穿這破褂子,咱們心裏能好過麼?爲什麼不給主席領件新的呢?”

她那裏知道,我幾次要領新的,主席都不讓領。這回,襯衫確實太破了,我又去請示,主席笑着說:還是費心補一補吧!衣服破些沒有關係,能多穿一天就多穿一天。主席親自給我們作過規定:未經批准,不許爲他更換新的衣物、用具。布鞋破了,就在鞋幫上打個補丁,鞋尖上加個包頭。棉衣也是補了又補,幾經拆洗翻新。

在解放戰爭時期,行軍路上,我隨身帶着一隻白搪瓷茶缸。它是毛主席喝水、燒水、熬麥片粥的三用杯。渴了,就用它燒一點開水,端給主席;夜間,工作到更深,就用它煮一點麥片粥,給主席充飢。一個藕合色青花的搪瓷臉盆,跟着我們跋山涉水,已經多處磕掉了瓷片,主席洗臉用它,洗腳也用它。

那時,主席擦臉和抹腳只有一條毛巾。有一次,我想爲主席多備一條,替下舊的專作擦腳用。主席微笑着對我說:要平等,腳比臉辛苦呵!分開了,腳會有意見的。

毛主席的臥具更是簡單極了。一條裏外都是白布的薄棉被,兩條粗毛毯,白布的枕套,蕎麥皮的枕芯,連枕巾也不用,打起包來,只有不大的一卷。戰爭時期是這樣,進城以後還是這樣,蓋的還是裏外都用白布做就的棉被,還是那樣的簡單樸素。

主席走遍大江南北巡視工作,總是帶着自己的鋪蓋。看到賓館準備了華貴的臥具,主席就囑咐我們:把它統統拿走,換我自己的。在主席身邊的十五年裏,每當我撫摸着這素淨的被褥,總是想,毛主席啊!您爲人民造了多大的幸福,而自己卻是何等的儉樸!

北平解放後,爲了安排毛主席的起居,我到了中南海。我們敬愛的周總理象往常一樣,早已親自爲主席選定了住處。根據主席的指示,辦公室、會客室、臥室都要簡單、實用,屋內不放任何玩賞的擺設,不要任何花草。

後來,主席又指示,把他的臥室改爲既能會客又能辦公的地方。室內只擺一套沙發,一塊地毯,一張木板牀,一個不大的五斗櫥,存放簡單的衣服。室內擺滿了書籍、報刊、文件、資料,甚至連牀上也被佔領了一半。

一九六〇年秋,毛主席從外地視察工作回到北京,已經是晚上十點鐘了。有人趁主席不在,重新佈置了一套講究的傢俱:辦公桌、坐椅、沙發、睡牀和衣櫥,一色淺綠,大都裹着名貴的呢絨。毛主席環視一週,不由得皺了一下眉頭,沒顧得上坐下,就嚴肅地對我說:誰搞的,誰要檢查,原物送回。今後不準再辦這樣的事情。主席要我立即把新傢俱搬走,直到我們把原用的樸素傢俱擺好,主席才休息。

爲了節省開支,毛主席親自過問自己的生活費用,指示我爲他做計劃,親自給我開列項目,規定指標:喫的佔多少,日用品佔多少,穿的、住的佔多少,每月要有多少儲存,準備接濟困難的同志和更新必要的衣物。主席還指示我按制度辦事,爲他繳納傢俱折舊費,臥室和廁所的房租和水電費,都從他的工資裏照付。

毛主席喫得很簡單,進城以後仍經常喫糙米和小米做的二米飯,清淡的兩三碟菜、一碗湯,有時一頓只喫一盤青菜和一碗麥片粥。主席經常對我們說:小米來之不易,都是農民辛苦種的。我爲主席管理生活費用,嚴格執行主席的規定,注意節約,避免浪費,主席很高興。

主席見到我們洗衣服,曾經意味深長地說:洗我的衣服不要用太多的肥皂。領子、袖口髒的地方擦上一點,就可以搓出很多泡沫來。主席教我要節省每一個錢。但是,主席經常接濟生活上有困難的同志。有位司機同志家裏孩子多,主席知道了,叫我送錢給他。有位警衛戰士回老家工作,生活遇到了暫時困難,主席知道後,又要我寄錢給他。


李銀橋深情回憶:在毛主席身邊的時候……


在中南海,每年我們都在毛主席經常散步的小路兩旁種上一排排向日葵。那金色的葵花永遠向太陽,在溫暖的陽光撫育下茁壯成長。我常想,我們這些毛主席身邊的警衛人員,不正象這朵朵葵花嗎?

毛主席熱愛每一個同志,關懷每一個同志。主席常對我說,炊事員、飼養員、司機同志比我們辛苦,要少給他們添麻煩。在戰爭年代,主席經常讓我烤些饅頭片,放在一個小鐵盒子裏帶着,留着晚上工作時餓了喫。

有一次炊事員老高病了,我給主席炒菜,菜做鹹了。主席喫着味不對,就問我:這是誰炒的?我告訴主席,老高得了重感冒,菜是我炒的。主席說:那得去看看。飯後,主席親自去看望了老高。主席不止一次地囑咐我:凡是過去在我這裏工作過的同志要來見我,你就替我見見他們,有什麼困難,幫他們解決。我不忙時,你就把他們領來。我們在毛主席身邊工作過的同志,都體會過這無限的溫暖。

我出身於貧農家庭,十二歲參軍,文化水平很低。毛主席常對我講,幹革命沒文化不行。爲了讓我練習寫字,主席在我每次爲他研墨時,總讓我試筆,邊試筆,邊練字,還教給我拿毛筆的姿勢,告訴我用哪個手指用勁兒寫出的字纔有力量。我按主席講的去練,毛筆字就寫得好一些了。一天,主席看我寫大字,高興地表揚說:有進步嘛!

一九四七年十月,我跟隨主席在佳縣轉了幾個地方,主席對我說:你把這十幾天旅行情況寫一下吧。我把這段經歷寫出來,取題叫旅行集。主席看了後說:寫得不錯,叫旅行記吧。主席給我改錯別字,講“的”和“地”的用法,在我寫的旅行記末頁上批了:寫得很好,大有希望。主席讓我把旅行記寄回家,讓我父母看。父母和村子裏的鄉親們,爭相傳閱毛主席的批示,高興極了。

在陝北楊家溝的一天夜裏,毛主席到院裏散步,看到韓桂馨同志的屋子還亮着燈,便走了進來,發現她正照一本書抄寫。主席拿起她的本子仔細地看了看說:你這個字寫得滿漂亮,爲什麼又要抄寫呢?小韓笑笑說:“多抄幾遍,可以增強記憶,豐富知識。”主席說:知識多得很,那一本書上纔有多少知識呢?青年人正是用腦子吸收新知識的時候,應該多讀多想,不要把寶貴的時間浪費在抄書上。只要多看,總有收穫。知識多了,就聰明瞭。

解放後,小韓去上大學,主席在她的本子上題了四個字:日進有功。我也曾準備去學習一段時間,主席在我的筆記本上親筆題詞:努力學習,學好後再做工作,爲人民服務。主席爲了讓我們學文化,給我們買課本,還親自教我們應該怎樣學習。

毛主席關懷我們學習文化知識,更關心我們學習階j鬥爭知識。爲了提高我們的階j鬥爭觀念,主席派我們到農村作調查研究,參加實際鬥爭。

一九五五年初夏的一個晚上,主席在院子裏對我說:做農村調查,對你們是一個鍛鍊。主席囑咐我們下去要做好保密工作,要提高警惕,要尊重羣衆,不要擺架子,要宣傳黨的政策,等等。過了一會兒,主席問我:這些能記住嗎?我說:“請主席寫一下吧。”主席說:那好。就在院內一張小桌子上,主席爲我們寫了《出差守則》。我們認真執行守則上的規定,受到了貧下中農的歡迎。

一九六一年上半年,毛主席又派我們參加農村實際鬥爭。出發前,主席對我說:不參加階j鬥爭,有敵人你們也看不見。主席還給我們寫了親筆信,指示我們下鄉後要注意的事情,還給我們每人備一份藥包,讓護士長給我們講藥包的使用方法。

一九六二年四月的一天傍晚,毛主席把我叫到跟前,拉着我的手,無限深情地說:你跟了我這麼多年,人也長大了。你在我身邊,我工作很順利。但你老跟着我怎麼行,以後怎麼辦?應該到實際工作中去鍛鍊鍛鍊好。主席說到這兒,我禁不住熱淚奪眶而出。

毛主席啊,您的指示是對的,可是我又怎麼能捨得離開您呢!在您老人家身邊,我沐浴着溫暖的陽光,從一個不懂事的孩子成長爲一個革命戰士。離開您,我怎能不難過萬分!主席接着說:你在我這兒工作多年,每天在一起,我對你們的感情比對我的孩子還親,他們我還不能天天見到呢!以後,你每年來看我一次,我這兒就是你的家。

隔了幾天,主席又把我叫去,親切地囑咐我到了新的工作崗位以後,要認真學習,努力工作,要聯繫羣衆,依靠羣衆。主席還叮囑我,給他經常寫信反映下面的情況。主席又問我:你愛人小韓和孩子們什麼時候回來?我回答說星期六。主席說:那就星期六讓他們到我這裏來。

四月二十一日晚上,我們全家來向毛主席告別。主席親切地問長問短,同我們全家合影留念。主席把前一天重新書寫的《長征詩一首》親手送給我說:沒有新詩,把長征詩重抄一遍,送給你吧!我雙手捧着這無比珍貴的禮品,心潮翻騰,思緒萬千。敬愛的毛主席,是您老人家率領中國工農紅軍不怕遠征難,開闢了中國革命的勝利航程。您送我這首詩的意思,就是要我沿着您指引的道路前進!

毛主席同我們永別了,但他老人家多年來對我的諄諄教導,仍迴響在我的耳邊。毛澤東思想正如日月經天,光照九洲,流傳萬代。

(原載一九七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人民日報》有刪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