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十二時辰》播放至今,可以說各方面都極其令我這樣的歷史控感到滿意,從服飾到建築,無所不至的細節,令人感官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但是關於劇中刻畫的右相林九郎,也就是真實歷史中所對應的唐玄宗朝丞相李林甫,卻令我總有想說一點的感覺。

衆所周知,李林甫的評價很不好,他大權獨攬、排斥賢才,導致綱紀紊亂,更是重用胡將,令安祿山做大,最終引發安史之亂,整個中原王朝又遭受生靈塗炭之劫。可以說幾乎在所有人眼中,他都是盛唐由盛轉衰的罪魁禍首,是大唐的千古罪人。

但是很多人或許沒有想過,李林甫任相十九年,是開元盛世亦可以說中國封建國力巔峯期在位時間最長的宰相,他在吏、刑、戶、兵等部門皆有任職,經濟、軍事、法制上都推行改革。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幾近是整個大唐王朝自太宗之後唯一能夠在太子和皇權,外戚、文官藩將中維持平衡的宰相,史載安祿山和楊國忠都就極其懼怕李林甫。而在他之後,整個大唐朝政一塌糊塗,不是宦官專權就是藩將不聽令,文官集團可以說全軍覆沒,再無能相。

也就是說,當我們否定李林甫的時候,似乎從來沒有想過他是整個開元盛世最大的功臣,毫無疑問的能臣。而今天我們要討論的就是,這麼一個能臣功臣,是怎麼在歷史中變成奸臣代表的,這將會是一趟非常有意思的歷史洞悉之旅。

首先我們看看開元盛世時期的中國到底有多強呢?杜甫曾有詩云: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憶昔二首》

哪怕身在當代,我們亦可以通過杜甫的這六句話想象到開元盛世時期整個大唐那種國富民強,路不拾遺的景象。在傳統的觀念裏面開元盛世的開始時間和結束時間分是公元713年到741年,也就是從李隆基登基到改元天寶。

但實際上並不是如此,公元710年和713年,李隆基先後發動唐隆政變和先天政變上位,這個時候的大唐還處於武則天末年所帶來的震盪遺留之中,整個朝政百廢待興。而後開元初年姚崇拜相,整理朝政,爲開元盛世打下基礎,而真正的開元盛世得到公元720年張嘉貞拜相,整個大唐終於從動盪中恢復過來,逐步走向盛世。

而這個時候,因出生唐朝宗室郇王房,身爲李淵堂弟肅王曾孫的李林甫,被其舅父,楚國公姜皎託關係,先是當了太子,後遷至國子司業。畢竟是官宦世家,一入官場,李林甫就如魚得水,公元726年,李林甫又在李隆基寵臣宇文融的推薦下作了御史中丞,而後是任職刑部、吏部,接着是黃門侍郎。

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李林甫官拜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加銀青光祿大夫,終於踏上宰相之位,隨後歷任兵部,戶部乃兼任隴西、河西節度使,將大唐的主要官職做了個遍。

在普遍的說法中,李林甫之所以能做宰相(黃門侍郎),是因爲三個人的相助,一是寵冠後宮的武惠妃,李林甫答應幫他的兒子爭奪太子之位,所以對其相助;二是裴光庭的老婆,她跟李林甫有私情,又是武三思的女兒,於是便求高力士給李林甫行方便;三則是韓林,李林甫曾提前透露李隆基將任其爲相的消息,投桃報李,所以韓林爲相後就舉薦了他。

然而在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中,卻否定了高力士和韓林的幫助,認爲是武惠妃相助。而在實際上,李林甫的入相,幾近完全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安排。因爲在李林甫入相之前,開元盛世已定,唐玄宗也年過半百,對政治頗感疲憊,急需一位絕對忠於自己的代言人替自己行使權力,好維繫朝政各方平衡。

那對當時的李隆基來說,到底有哪些是需要李林甫去平衡的呢。首先是內政,自唐朝開國之始李世民就開創了以皇子身份竊取皇位的先河,在之後唐朝皇帝和皇子之間關係從未有過信任,甚至連李隆基自己也是逼老爸李旦內禪退位。而李林甫本身就是李唐後世,用它出面平衡皇權以及皇太子之間的勢力,再合適不過。

在外政中,開元十五年起,唐朝與西北邊的吐蕃戰事頻繁,幾近威脅到唐王朝的統治;到了十八年後,連原本的相好的契丹、奚族關係也開始惡化,此時的唐王朝在邊疆上已經四面楚歌。在此情況下,李林甫制定"以夷制夷"策略,重用藩將,這是爲什麼天寶四載,大唐有實力一口氣打敗契丹、奚族,繼而剿滅後突厥的原因。

可以說不管是內政還是外政,以當時的情況下,整個朝廷上下再無李林甫之能臣,而事實也證明至少他活着的時候,這兩件事做的都非常好。這也是爲什麼天寶十一年十一月(753年1月),李林甫病逝,唐玄宗追贈、揚州大都督的原因。可以說開元盛世之後,唐玄宗可以不理朝政,只欣賞風花雪月,李林甫之功勞,至少內政中無人可出其右。

然而歷史是講真實的,李林甫這邊去世不久,楊國忠拜相。其任相後的第一件是就是聯合安祿山誣告李林甫造反,這導致了李林甫還未下葬就削去官爵,抄沒家產。

如果單單只是如此,李林甫絕不會被歷史判爲奸臣。萬萬沒想到的是,失去了李林甫的制約,安祿山於天寶十四載發動叛亂,即安史之亂,這導致了李隆基更加對其恨之入骨。例如當時李隆基在逃亡川蜀的路上,就對裴士淹說:豈唯身敗,兼亦誤國,計今日之事,林甫所啓也。

實際上唐玄宗這是把自己的責任全部推給了李林甫,等到唐憲宗朝的宰相崔羣,更是斷言,"開元二十年罷賢相張九齡,專任奸臣李林甫,理亂自此已分",自此李林甫從能臣身份徹底轉變成了奸臣。再加上唐肅宗在做太子的時候和李林甫就是死對頭,所以公元756年其登基大赦天下的時候,就在《即位大赦文》中說道:大辟罪已下,常赦所不免者,鹹赦除之。其逆賊李林甫、王鉷、楊國忠近親合累者,不在免限。

也就是說當時死罪的人都可以被赦免,除了李林甫、王鉷、楊國忠三人。自此,《舊唐書》、《新唐書》和《資治通鑑》三本官修史書,皆把其定罪爲奸臣,李林甫成爲大唐沒落的罪魁禍首。

當然了,退一萬步說,爲什麼人們只看到李林甫的奸,卻完全無視他對開元盛世的貢獻,實際上這跟李林甫個人道德確實不怎麼樣也有關係。

雖然李林甫擔任宰相期間,同時亦有牛仙客、李適之、陳希烈等人爲相,但是在李林甫的打壓之下,他們存在感極低。牛仙客是獨善其身,對李林甫唯唯諾諾;陳希烈則"凡政事一決於林甫",到後來甚至連李隆基自己也沉浸在李林甫給其編織的"平衡之中",自己完全放權享福了。

更爲重要的是李林甫性格陰暗,根據歷史記載,李林甫表面平和,背後手段卻極其狠辣,其中陷害韋堅和名將王忠嗣就是最典型的案例。當初咸寧太府趙奉章羅列李林甫二十罪狀,結果李林甫早早收到消息,不僅反誣告,更是令人將其活活打死。

也正是憑藉着這些能力,李林甫成爲了唐朝連續在位時間最長的宰相,最後卻被判了個奸臣,實在不得不說非常魔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