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整治“保健”市場亂象百日行動進程過半——讓保健品市場清清爽爽

1月8日,河北省石家莊新樂市一家超市內,市場監督管理局執法人員正在對銷售的保健品進行檢查。賈敏傑攝(人民視覺)

聯合整治“保健”市場亂象百日行動進程過半——讓保健品市場清清爽爽

整治市場亂象曹一作(新華社發)

去年底,保健品公司權健涉嫌傳銷和虛假廣告引起全社會對保健品市場的關注。今年1月8日起,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等13個部門宣佈,在全國範圍內集中開展爲期100天的聯合整治保健市場亂象“百日行動”。百日行動開展過半,取得哪些成效?保健品市場狀況如何?消費者怎麼看?本報記者進行了採訪。

不是一棍子打死,但要乾乾淨淨

百日行動進程過半,查處了不少違規違法行爲。

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日前宣佈,截至2月15日,全國共出動執法人員54.6萬人次對重點行業、重點領域、重點商品進行監督檢查,其中檢查“保健”類店鋪16.5萬個。行動開展行政指導、行政約談1.3萬次,開展宣傳活動2.8萬次,爲消費者挽回經濟損失3359萬元,清理虛假信息2309條,搗毀製假售假窩點158個,移送司法機關案件74件。與此同時,2017年7月以來,國務院食安辦牽頭9部門開展了食品保健食品欺詐和虛假宣傳整治工作。截至2019年初,各級市場監管部門查獲案件5.8萬件,案值33.2億元,罰沒款4.9億元。

讓保健品市場乾乾淨淨,需要多部門合力推進。百日行動以來,海關總署共梳理進口食品保健食品備案標籤14萬個,廢止近5000名涉嫌虛假宣傳標籤。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共向有關省局下發整改通知單200餘份,查處存在違法違規問題的120餘個頻率頻道和600餘條違法違規廣告。工業和信息化部部省兩級電信主管部門共處置違法違規網站138個。商務部門通過直銷行業管理信息系統跟蹤瞭解從事保健食品直銷企業經營管理情況,與市場監管總局集中約談直銷企業,及時發現異常經營行爲並加以處置。

清理保健品市場並不是要讓這個市場消失。

中國營養保健食品協會祕書長劉學聰表示,對於保健品,社會各界態度褒貶不一。當前保健品市場的確有亂象,但也要看到保健品特別是其中的保健食品有其特定的市場需求和存在的合理性,經過近20年的發展,保健食品的質量日趨穩定,近幾年的抽檢合格率一直在97%以上。

劉學聰認爲,對於那些誇大功效、價格虛高的保健品,消費者應保持高度警惕,監管部門也應及時取締。保健品在合規宣傳、正規售賣的情況下,應允許其發展,消費者也不用過於緊張。

杜絕亂象,監管方果斷出手

如何不被誇大失實的保健品“忽悠”了?市場監管總局有關負責人介紹,保健品欺詐主要有兩種形式:

一是通過免費講座、引誘消費者入股的形式虛假宣傳、騙取消費者錢財。以百日行動中公佈的山西省運城市查處的保健品詐騙案爲例,受害者和朋友得知能在公園天下小區門口“幸福樂園”店裏聽健康講座領雞蛋,便經常去店內聽課領雞蛋。後被兩名男子以用3980元購買“新起點·綠多維膠囊”保健品,可以用空盒額外兌換3盒,並聲稱投資4000元就可以贈股票爲由詐騙現金9460元。經調查,嫌疑人王某良、吳某偉等人自2018年6月至9月,在永濟市華聖鋁業小區和公園天下小區經營2家“幸福樂園”,通過免費發雞蛋的方式吸引老年人聽保健講座,主要經營各種保健品銷售,虛假宣傳保健品療效,以投資贈送股票的方式共詐騙金額達100餘萬元。

另一種則是通過傳銷、建立會員系統的方式。以河北省查處的松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虛假宣傳和網絡傳銷案爲例,該公司宣傳其銷售的主要產品固體飲料“易血通”有“溶脂排毒、活化神經、打通微循環、耳部神經激活、增加腦部供氧、溶栓、活化神經、激活細胞”的作用,誇大宣傳,欺騙和誤導消費者。其利用高回報的獎勵制度,引誘會員再度發展其他人員加入,最終構成金字塔式的網絡化傳銷佈局。直到被市場監督管理機構打擊,該傳銷組織共註冊會員編號20538個,會員支付成功金額超過1億元。

讓保健品市場清清爽爽,監管部門該出手時要出手。

市場監管總局有關負責人表示,爲便於保健食品與普通食品和藥品的區分,今年將研究借鑑菸草標籤管理方式,在保健產品標籤顯著位置標註“保健食品不具有疾病預防、治療功能”“本品不能代替藥品”等警示語。

市場監管總局強調,食品安全監管將堅持嚴字當頭、重典治亂。在處罰方面,通過鉅額處罰、數罪併罰、聯合懲戒,提高違法成本。在監管方面,完善風險分級分類管理制度機制,加強監管手段方式創新,提升基層監管能力。

謹慎理性選購保健品

今後消費者如何選購保健品?

看準標識很重要。在購買保健食品時,應檢查保健食品包裝上是否有保健食品標誌及保健食品批准文號,是否註明生產企業名稱及其生產許可證號,生產許可證號可到企業所在地省級主管部門網站查詢確認其合法性。

選擇正規渠道。在保健品購買渠道方面,記者採訪的12名消費者中有5名錶示會選擇在正規藥店購入保健品,有7名錶示會選擇網購的方式。而這7名消費者中,有3名錶示只會在官方授權的天貓國際或官方旗艦店購買保健品,另外4名覺得無所謂,便宜的價格和良好的評價是他們購買保健品的判斷標準。

記者走進北京一家藥房,銷售人員說,店裏賣出最多的保健品種類主要是針對老年人和兒童的。“這是褪黑素軟糖,主要用於助眠,美國那邊直接進口來的,最近賣得很火。”銷售人員小葛說。她認爲藥店裏的保健食品還是“靠譜”的,品種主要集中於各種維生素補充製劑、深海魚油等,很少有那種誇張的保健品。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相關監管機構對於藥店的監管已成常態化。

此外,專家提醒,消費者對保健品的定位和效果也應有清醒的認識。

劉學聰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保健品既不能代替藥品,也不能當食品使用。作爲消費者,一定要擦亮眼睛,謹慎、科學、理性地去選購保健品。一方面要對保健品的效果有理性認識,明白其不具備治癒效果,不能把它當藥品。另一方面也不能把保健品當食品,覺得喫多少都沒事,而要嚴格遵守用法用量,最好能在醫師指導下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

記者:孔德晨

聯合整治“保健”市場亂象百日行動進程過半——讓保健品市場清清爽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