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據《唐實錄》和《資治通鑑》記載,馮小寶是武則天暗令自己的堂侄武攸寧殺的。第四,武則天當時雖然遜位,但中宗還是給予她相當的禮遇的,仍保持皇帝尊號,將上皇移居上陽宮後,每隔十天就率朝臣前來參拜一次,甚至後來在她駕崩後的遺制中還有令恢復武三思實封的內容,但是,從她遜位之後直至駕崩的這十個多月裏,關於她是如何度過的,關於她有何言行,至少是有何言語,史書上爲何連一個字的記載都沒有。

  馮小寶,武則天第一個知名面首,得寵後爲了出入禁宮方便,武則天令其削髮爲僧,住持白馬寺,並賜名薛懷義。

  馮小寶本是市井中靠賣膏藥爲生的小販兒,因長得粗獷健壯又不失幾分英俊,被千金公主(唐高祖李淵的女兒,武則天時被封爲安定公主)相中。後來千金公主爲了討好武則天,將馮小寶拱手相讓。

  武則天得到馮小寶以後,寵愛非常。馮小寶也因此一時權傾朝野,羣臣爲之側目。後來因嫉妒武則天另覓新歡,對其出言不遜,被殺於瑤光殿。

  馮小寶死是死了,但是他究竟是如何被殺?被誰所殺?史料中卻出現了不同的記載:

  一、據《唐實錄》和《資治通鑑》記載,馮小寶是武則天暗令自己的堂侄武攸寧殺的。

  以上兩部史料記載,在馮小寶正因受寵飄飄然的時候,武則天看上了御醫沈南嫪,並因此開始冷落馮小寶。馮小寶對此極爲不滿,一氣之下火燒了耗資巨大的萬象神宮。對於馮小寶的極端行爲,武則天非常惱火,但是爲了自己的“私事醜聞”不被宣揚出去,她不但沒有下罪於馮小寶,還令其監修被燒燬的宮殿。而馮小寶雖未因此獲罪,但是武則天的疏遠使他心中一直悶悶不樂,並因此常常私下宣揚武則天的醜事以泄私憤。武則天知道後,因恐什麼事兒都乾的出來的馮小寶傷害到自己,特挑選百餘名宮人以自防,並暗令自己的堂侄武攸寧挑選十幾個大內高手企圖暗殺。

  這一天,武則天突然像過去那樣召幸馮小寶,這讓馮小寶喜出望外,他高興地屁顛屁顛進宮。當他到達瑤光殿的時候,等待他的並不是他認爲已“回心轉意”的武則天,而是建昌王武攸寧。馮小寶見此,心中奇怪,但是在他還沒回過神來的時候,武攸寧一聲令下,十幾大內高手齊出,瞬間馮小寶被毆打致死,屍首被運往白馬寺。

  二、據《舊唐書》記載,馮小寶是被太平公主的奶媽張夫人暗殺。

  根據《舊唐書》的記載,馮小寶被殺的具體情節大致與上面相同,只不過這次是由太平公主的奶媽張夫人操作的。

  武則天對馮小寶忍無可忍,並出於自身的安全考慮,她令自己的女兒太平公主挑選幾十個女漢子以防不測,並密謀殺害馮小寶。太平公主得到母親的指示,暗令奶媽張夫人帶人埋伏在瑤光殿中。這一天,馮小寶得到武則天的召喚,高興地進宮來,至瑤光殿中,張夫人一聲令下,一羣女漢子一擁而上,死纏爛打,登時將馮小寶捆了起來,並將其勒死,運其屍首回白馬寺。

  三、據李商隱《宜都內人傳》所言,馮小寶是被武則天明令殺死的。

  “宜都內人”指的是武則天的宮女,她因見武則天迷戀男色,勸其道:自古都是男尊女卑,今天女掌天下,女爲陰,男爲陽,若召男寵,則爲以陰求陽,不利於社稷;女子應通過自己的言行舉止,以增強自身的陽剛之氣,這纔是鞏固女人之尊的長久之計。武則天聽後,深信其理,遂下令殺了男寵馮小寶。

  以上三種關於馮小寶之死的說法,前兩者都出自正史記載,孰是孰非我們不得而知,但是第三種記載雖然成書較早,但其可信度卻有待商榷。首先李商隱《宜都內人傳》本身就是小說式的史料,其可信度有待考證。其次,假若武則天聽了“內人”的勸說,摒棄男寵,那麼她以後的衆多男寵(比如張易之、張宗昌兄弟)該如何解釋呢?因此說馮小寶被武則天暗殺的可能性較大,因爲這畢竟牽涉到武則天的“顏面”問題。

  其實,不管馮小寶是怎麼死的?他的死對當時廣大朝臣和民衆來說,都是一件好事,畢竟馮小寶生前仗勢欺人,多行不義,做了太多的壞事!

  在古代,男人可以光明正大地招妻納妾,可以堂而皇之地招嬪納妃;而作爲男人的附屬品,女人只能與其他幾個,幾十個,幾百個,幾千個,甚至幾萬個女人共同分享一個男人,能不能分得一杯羹還兩說。究其本質,還是一個“權”字。

  男人打盹的時候,女人偶爾也會掌權,但根深蒂固的封建禮教以及女性在傳統觀念下因長期壓制生理需求而形成的特有的矜持,決定了女人不能像男人在佔有異性方面那樣大張旗鼓,爲所欲爲。於是,祕密招納男寵或者說祕密情人,成爲她們用來解決身心慾望的最佳方式和主要途徑。

  男寵,又叫面首,面,貌之美;首,發之美。面首,也就是供貴婦人玩弄的美男子。在歷史上,女強人祕招男寵之事屢見不鮮,如,西晉賈南風除“與太醫令程據等亂彰內外”,還派人四處蒐羅“端麗美容止”的地方“小吏”(《晉書》);北魏馮太后先是“內寵李弈”,又見“王叡出入臥內”,後來“李衝……

  亦由見寵帷幄”(《魏書》);北齊胡太后“與沙門曇獻通”,後主高緯“朝太后,見二少尼,悅而召之,乃男子也”(《北齊書》),等等。與她們相比,武則天(624—705)登上了權力巔峯,所以在招納男寵方面有些不同。

  應該說,武則天招納男寵,主要是用來澆滅慾火的,這與武氏家族女性普遍性慾較強的基因有關。武則天的母親榮國府人(後改封太原王妃)八十八歲時,仍性慾十足,竟然與自己的外孫賀蘭敏之亂倫通姦。

  對此,《舊唐書》稱“敏之既年少色美,烝於榮國夫人”,《新唐書》稱“敏之韶秀自喜,烝於榮國”,就連治學嚴謹的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也稱“敏之貌美,蒸於太原王妃”,可見這事不是虛構。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人們在肯定她傑出政治才能的同時,也對她荒淫糜爛的生活頗多批評,說她廣置面首,寵幸男侍等。那麼,歷史上的武則天究竟是怎樣寵幸男侍的?

  “初唐四傑”之一駱賓王曾寫過一篇《爲徐敬業討武曌檄》,檄文中稱:“僞臨朝武氏者……昔充太宗下陳,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節,穢亂春宮。潛隱先帝私,陰圖後房之嬖。

  入門見嫉,蛾眉不肯讓人;掩袖工讒,狐媚偏能惑主。踐元后於翬翟,陷吾君於聚麀。加以虺蜴爲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殘害忠良。殺姊屠兄,弒君鴆母……”據說武則天讀了這篇將她罵得狗血噴頭的檄文,卻一點也奈何不得他。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的工讒善媚手段無人可比,而她宰制天下的氣概和能力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武則天14歲時被唐太宗選入宮內爲才人,太宗死後,她出家當了尼姑,不久又被繼位的高宗召回爲昭儀,後立爲皇后。

  後來,武則天參預朝政,自稱天后,與高宗並稱“二聖”。高宗死後,武則天先後廢了中宗、睿宗兩個皇帝,自己做皇帝,並改唐國號爲周,立武氏七廟。這年是690年,她專門造了一個字,給自己取名爲“曌”,意思是日月當空,目無一切。

  大唐時期後宮

  武則天稱帝以後,先是定紀元爲“天授”,後來又用“天冊萬歲”、“萬歲登封”、“萬歲通天”等帝號,在中國古代歷史上。

  還沒有一位皇帝如此豪氣干雲,稱得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武則天不僅在政治上豪奢專斷,而且在生活上也顯露出驚人的一面。

  她像男性皇帝一樣納妾封宮,成天與面首鬼混在一起,讓男侍陪寢,過着荒靡淫蕩的生活。據文字記載,當時先後有薛懷義、沈南璆、張易之、張昌宗、柳良賓、侯祥、僧惠範等人因“陽道壯偉”而成爲她的男侍

  她還專門設置“控鶴監”,蒐羅天下美男,對外號稱專門研究儒佛道三教,實際上就是供其放縱情慾、淫亂享樂的“後宮面首院”。

  薛懷義,原名馮小寶,本是個市井賣藥郎,身材魁梧,能說會道。據《舊唐書·薛懷義傳》載:他先是與高宗的幺女千金公主勾搭成奸,後被武則天橫刀奪愛。

  武則天從馮小寶身上嚐到了未曾有過的閨房歡樂,臉上重現光澤,煥發出清新的朝氣,整個人充滿生氣活力,連宮女們都能感受到她那久違的令人輕鬆的溫和及體貼。

  當時宮中經常舉行佛事活動,爲了掩人耳目,讓馮小寶方便出入宮中,武則天命他剃度爲僧,任命爲白馬寺主,並改名換姓,令與太平公主婿薛紹合族,令紹以季父事之,讓薛紹稱其爲叔父,冒充大族,朝廷上下則呼爲薛師。

  薛懷義仗着武則天的寵幸,無法無天,大行不法之事,曾因武則天寵幸御醫沈南璆,他便氣急敗壞地將明堂一把火焚燬。

  武則天明知是薛懷義乾的,但也自覺難堪,沒有追究,反而命薛懷義主持重修明堂,薛越發驕縱囂張,樹敵益多。

  對於武則天的男寵,不管他們私德如何,這兩個人的處境其實是很可悲的,無論女皇在世時如何地風光,一旦女皇駕崩,等待着的只有爲君主殉死的命運。

  喜歡唐史的總免不了去認真的研究武則天,特別是關於神龍政變、中宗復位、女皇末年的故事,更令我叫絕!過去看過的講武則天的文章,對這方面的內容都是最後廖廖數筆就很簡略地交待過去,給人的感覺就是“到了後來,年老臥病,被逼讓位於太子了”,就完了,對此一點兒深入的分析都沒有,而如今看到蕭斑和清老的作品,把周唐交迭那段歷史的前前後後背景經過牽涉各色人物都講得具體詳細,又站在歷史學、政治學高度對其成因、其影響加以剖析,看得人真爽!

  但瞭解到史籍上所載的那段歷史後,我卻總感到,史料所反映的,有一些地方似乎不大對勁,似乎有點奇怪,是不是因爲有一部分真相被隱瞞了,或者根本就和事實有出入?可能這些就是所謂的疑點吧。以下就列出我閱讀過那段歷史之後,有些迷惑的地方:

  第一,史書上總把武週末年政治上的大多數不穩定因素歸咎於武后身邊的兩個男寵:二張兄弟,好像這段時間最尖銳的矛盾就是“二張之禍”,其實二張再怎麼恃寵而驕,其時他們的實際地位只不過是女皇養的兩隻寵物而已,並未掌握實權,沒有任何正式職務,連封個“國公”級別的爵位都要最會拍馬屁的太平公主帶着她兩個兄弟向女皇幾次三番地申請才通過,真正值得被患之的是武后本人和她那一幫武氏諸王吧,可爲什麼史書總把二張置於受抨擊最厲害的浪尖上?超過了真正是李唐復興隱患的武姓一門?難道僅僅只是因爲“爲尊者諱”,把他們兩個當成了文字記載上的替罪羊嗎?還是別有隱情?即二張兄弟會不會有什麼別的比營私貪污受賄性質更惡劣的行跡,沒在史書上記錄下來?

  第二,神龍政變之後,二張的下場極慘,被斬了不說,據說腦袋被掛起來示衆,屍身還被剁成肉泥,棄於菜市。然而,在這場李唐復辟的政變中,應該說比二張更應該斬草除根的武氏諸王,卻沒有一個被殺的,而且均是官爵依舊,仍然享受極好的待遇,擁有極大的勢力,這豈不奇怪?這一場相對溫和,流血較少的神龍政變,爲什麼張氏兄弟而且唯獨只有張氏兄弟的遭遇如此慘烈?何況他們是女皇的面首,即使處死也可做得隱蔽些,畢竟內宮之醜不可外揚。是什麼促使復位的中宗顯及一干政變的大臣對他們做出斬首示衆外還要碎屍的處置?

  第三,史載武則天於神龍元年正月被迫遜位,當時她已是八十高齡的老人,而且已經有數月臥牀不起,病到了連宰相都不見一面的地步,在這種情況下,又驟然遭到被逼退位及情人被殺的打擊,按說應該在此打擊之下很快就病情急轉而下於世長辭,爲何又繼續活了三百多天,按史書記載直至該年冬天才駕崩?這多少有些不合情理,還是別有隱情?

  第四,武則天當時雖然遜位,但中宗還是給予她相當的禮遇的,仍保持皇帝尊號,將上皇移居上陽宮後,每隔十天就率朝臣前來參拜一次,甚至後來在她駕崩後的遺制中還有令恢復武三思實封的內容,但是,從她遜位之後直至駕崩的這十個多月裏,關於她是如何度過的,關於她有何言行,至少是有何言語,史書上爲何連一個字的記載都沒有?爲何竟是一片空白?爲何史書上只留下了她的遺詔的內容,關於她臨終前身邊有些什麼人,交待過什麼話卻隻字未提?

  武則天雖然是中宗的母親,但當時畢竟是被嚴格幽禁起來與外界隔絕的廢帝,再怎麼禮遇,有何必要每隔十日一拜?難道是特意爲了掩飾什麼?帶着這些疑問,我們先來探討被世人譏諷了千年的,關於武則天養男寵的問題。被詬病了一千多年之後,現代人似乎更傾向於這樣的觀點:男女平等,男皇帝可以三宮六院,爲什麼女皇帝就不可以有男妃?在這件事上指責武則天,實在是太封建了些。

  可是我們細想一想,女皇養男妃,實際操作起來,和男皇帝納妃妾還是無法完全“平等相當”的。

  封建社會的女人,受後天生長環境所限,絕大多數都沒什麼見識,沒什麼行事能力,一朝選在君王側後,只能任由君主隨意擺佈,命運被動地掌握在他人手中,連趙飛燕、趙合德這樣手腕高超,把皇帝玩弄於股掌之中的人物,在不慎讓皇帝死在自己牀上後,也只有乖乖束手就擒,懸樑自盡的份。五千年來敢於謀害皇帝的宮女,好像也就只有明朝的那什麼楊金英、邢翠蓮,好像最後因爲手笨還沒成功,最後也是束手就擒,被凌遲處死了。

  所以說,男皇帝在宮裏,不管身邊的妃嬪、宮女對他有無怨氣,可以保證基本上是安全的。但女皇帝身邊養的“男妃”就不同了。即使是張易之、張昌宗這樣塗脂抹粉,姨聲娘氣地傍富婆的古代鴨子,他們必竟也是有着相當行事能力的男人,是從小受着男權社會的教育長大的男人,他們雖然入宮侍奉女主,但並不像女人那樣被關在深宮中,照樣在宮外可以從事社會活動。

  這樣看來,一個年過八旬,病臥在牀的老婦人,身邊卻是兩個大男人侍奉,在安全保衛方面的確大成隱患,也難怪朝臣們會紛紛上書奏諫,也實在不能全怪朝臣們是封建思想作祟。我們再來看看張易之、張昌宗兄弟,當女皇臥病時,以他們的性格,站在他們的立場,會有怎樣的情緒?

  據史書記載,張氏兄弟的人品很差,仗着女皇的寵愛與袒護,受賄賣官,欺擾百姓,奢侈腐化,陷害忠良,甚至還有謀逆的野心!實際上,不管他們私德如何,這兩個人的處境其實是很可悲的,無論女皇在世時如何地風光,一旦女皇駕崩,等待着的只有爲君主殉死的命運。那麼,當女皇年事漸高,最終抱病之時,這兩個向來就充滿了強烈的慾望的“面首”,難道就甘心乖乖地束手等待着末日的來臨嗎?難道他們就不會想到,利用自己最爲接近皇權中心的身份,放手一搏嗎?

  據史料記載,女皇最後幾個月臥牀不起,連大臣都見不到她一面,僅只有二張在她身邊之時,屢次有人作“飛書”在街頭張貼,說“易之兄弟謀反”。雖然史料並未記載張氏兄弟有何具體落實的謀反行爲,但這些跡象,絕對是無風不起浪!又據說,張易之剛建好一座宅邸,晚上就有人扮成鬼在牆上寫“鬼字”:“能得幾時?”次日張易之發現後令人颳去,但第二天晚上又有字跡出現,如此反覆好幾天都是如此,張易之只得在“鬼書”後面加題了一句:“一日即足。”此後鬼書再未出現過。

  這個詭異的故事,是否暗示着深宮中已發生了極其隱祕的變故?張易之的兄弟張昌儀也曾對人說:“丈夫當如此:今時千人推我不能倒;及其敗也,萬人擎我不能起!”以他們的處境,心中對未來抱有恐懼是正常的,但能將恐懼化作這樣的言語對他人道出,令人無法相信他們會束手待斃,毫無行動!當時的大臣唐休璟也曾對太子李顯這樣說:“二張恃寵不臣,必將爲亂。殿下宜備之。”

  史料上如此之多的珠絲馬跡,令我無法相信最後神龍政變中張柬之等五王率領的兵馬攻入皇宮時,二張真的只不過是在老老實實地爲女皇侍奉着湯藥!風過之後,必有山雨!很有可能是史書出於爲尊者諱的考慮,把實際發生了的“山雨”隱去了未記載!實際上,最讓我疑竇衆生的,還是史書記載上所述的政變之前最後數月女皇那奇怪的境況:她病臥在牀後,居然幾個月來連宰相都見不到她一面,完全孤立起來,與外界隔絕,身邊只有張易之、張昌宗這兩個面首,而一切的政令、奏章,都是由這兩個面首傳遞的!

  在這種情況下,誰能知道深深的宮禁中的女皇,到底是死還是活?政變前夕,張柬之曾找到左羽林衛大將軍李多祚,對他說:“將軍貴寵當代,位極武臣,豈非大帝(高宗)之恩?將軍既感大帝之恩,能否報答?逆賊張易之兄弟擅權,大帝之子現在宮中朝夕被逼。社稷之重,在於將軍;誠能報恩,當屬今日!"如果當時女皇真的還活着在宮中的話,張柬之說話,怎會不提復興李唐正統,而只提逆賊張氏兄弟擅權,李顯宮中朝夕被逼?

  我懷疑歷史的真相其實是這樣的:張易之、張昌宗兄弟於深宮中謀殺了病中的武則天,然後以她的名義矯發各種制令,以養病爲由拒絕一切人的求見,實則祕密策劃政變,或許是想效仿昔日秦始皇身邊的趙高,矯詔以殺太子顯、諸武及朝中一干正統大臣,陰圖謀反自立。不料李顯雖糊塗無能,朝臣們可不是喫素的,很快就識破了二張那極其拙劣的“手段”,發動兵變,很迅速順利地就剷除了二張。

  而當二張被誅於長生殿下之後,接着展現在李顯及政變的兵將們眼前,或者說是緊接着被他們所發現,令李顯震驚不已,卻也是在張柬之、恆彥範等人意料之中的景象:女皇,早已變成被張氏兄弟掩藏在重重帷幕後的一具乾屍!至於史書上記載的什麼張氏兄弟被斬於殿門外後,女皇如何在寢宮內聞變驚起,和桓彥範、李湛、崔玄暐等人經過幾個回合的對話,乃至最後的返榻臥,不復言之類,讀起來總覺得編造痕跡太重,應該是史官煞費苦心地編出來掩蓋更加不能公之於天下的皇室醜聞的吧。

  畢竟,如果男皇帝被身邊的某個狐狸精害死了,像漢成帝死在寵妃趙合德的牀上,雖然也很不光彩,但還不至於難堪到無法在史書上如實記載的地步。但女皇帝就不同了,而且關鍵在於這個女皇帝實際上還是復興的李唐的太后,復位的新皇帝的母親。在那樣一個父系家族價值取向爲倫理根基的時代,任何男性最無法忍受的屈辱,無疑是自己的母親、妻子偷人養漢,更何況這還是堂堂的皇室娶進來的媳婦,復位新帝的母親,居然養面首最後養到了反而被面首害死的地步!

  這對於中宗顯來說,可以想象是如何無法忍受的奇恥大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