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小唐老師 授權發佈

  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相信你一定聽說過ppm,就是百萬分之幾嘛!在計算不合格品率時常會用到。可是,你知道ppm是從哪裏來的嗎?另外,你聽說過dppm、dpu、dpo、dpmo嗎?

  01

  ppm的窘境

  有這麼兩款型號手機,一款是曾經稱霸江湖的“大哥大”,一款是去年此時最熱門的iPhone X。

  

  “大哥大”雖然霸氣側漏,但是功能非常簡單,比如只有打電話這一個功能(當磚防身就算了哈)。

  iPhone X儘管“齊劉海”受到很多吐槽,可是人家功能強大呀,比如有打電話、發信息、拍照、上網、看書、聽歌、收郵件、看電影、定位、人臉識別這十個功能

  

  如何用ppm去體現iPhone X多個功能出現問題?

  “大哥大”相對簡單,只有一個功能,打不了電話就算壞的,記一個不合格品。

  “iPhone X”則複雜一些,一個功能壞記一個不合格品,同一臺手機10個功能壞還是記一個不合格品。

  檢測數量相同的話,兩者ppm相同,體現不出功能數的多少。

  有什麼辦法可以體現呢?不急,我們先來看看到底什麼是ppm。

  02

  ppm從哪來?

  ppm的全稱是part per million,即百萬分之一,原爲濃度單位,百萬分比濃度,即溶質質量佔全部溶液質量的百萬分比來表示的濃度,表示很少的意思。

  

  後來這個“很少的”概念被引入到質量領域,得以廣泛運用。最開始的引入還是在電視機領域

  當時,松下公司發現它們製造的電視機合格率並不高,就去尋找原因。

  

  他們發現電視機上有好幾百個零件(以500計),每個零件的合格率以0.001%來算的話。

  500個零件綜合的合格率=500*0.001%=0.5%=1/200

  即每生產200臺電視機,就有一件不合格。隨着生產量的增加,這樣的不合格品數量是驚人的。

  0.001%已經是非常小的數了,於是就引入ppm的概念,要求零部件的製造水平達到ppm水平。

  03

  ppm到哪裏去?

  ppm對於只追求“結果”的客戶來說,確實已經夠了,它的着力點在不合格品的數量。

  但是想進一步表達因什麼不合格,檢測項目多少時,就有其乏力之處了。

  於是,從ppm發展出了dppm、dpu、dpo、dpmo等術語。

  

  我已忘了我是誰,我應該從水裏來,現在到水裏去

  dppm:defect part per million 每百萬的缺陷數

  從字面上看,dppm側重點雖然還是在defectpart零件上,但是其分母卻與ppm有所不同。

  ppm的分母是總的檢測數量。

  dppm的分母是總的檢測數量*單件的檢測項目數。

  

  迴歸到之前的問題。

  如果檢測了100萬臺大哥大,檢測項目只有1個(打不打得了電話),檢測出有1件不合格。

  則是1ppm,1dppm

  如果檢測了100萬臺iPhone,檢測項目只有10個,檢測出來有2件不合格,3個缺陷。

  2ppm,0.2dppm

  

  這3個缺陷去哪了,怎麼怎麼找都找不到?

  不急,這不還有其他縮寫呢嘛!

  dpu: defected per unit

  dpo: defected per opportunity(分母與dppm一樣哦)

  dpmo: defected per million opportunity(百萬倍dpo)

  同樣上面iPhone的例子,其數據分別爲3dpu、0.0000003dpo、0.3dpmo。

  搞暈你了嗎?實在不行的話至少要記得ppm和dppm吧,這兩個用得最普遍!

  

  最後留一個問題。看到整篇ppm都是小寫,PPM的寫法準確嗎?歡迎留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