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晚上浙大田徑場上全是跑步的學生,頗爲壯觀。

在浙大紫金港校區,要問最熱鬧的地方在哪裏,不是圖書館,也不是那些綠油油的草坪,而是學校的田徑場。

每天從早到晚,都有很多來這裏跑步的學生。人最多的時候,可以用摩肩接踵來形容,簡直堪比小長假時的西湖景區。

爲啥這麼多人?原來,近日,浙江大學對2018級起的本科生體育課程教學實行改革。今後本科體育教育教學課程更具體系化,由課內體育、課外體育兩部分構成。除了將原來每學期36課時的體育課提升至54課時,還將每天下午原本用於其他課程的“第十節課”(16:45~17:30),統一安排爲體育活動時間。

浙大還自行研發了一款“體藝APP”,這是一款跑步軟件,用於學生鍛鍊時記錄打卡。每學期每名學生要跑滿48次,每次的有效距離爲:男生超過3.5公里,女生超過2.5公里,才能拿到此項目的滿分。

浙大公共體育與藝術部主任吳葉海告訴錢報記者:“此次改革的力度之大,手段之新,爲全國高校之首。”學校希望通過這樣的變化,培養出浙大學生自覺鍛鍊的好習慣,提高他們的身體素質。

有浙大學生的家長留言說:“看到學校如此舉措,一直擔心孩子進大學後就不鍛鍊身體的老媽媽放心了。”

每名學生都被要求

參加體育競賽

此次改革後,浙大本科生的課內體育項目包括:專項教學課,專項輔導課,專項訓練課。2018級學生每學期必修54個學時的體育課,包括32學時的課堂專項教學,16學時的課堂專項輔導課,2學時的體質健康測試,2學時的運動安全教育和體育理論考試,以及2學時的校園體育競賽。

甚至明確規定,每名學生都至少要參加一次校園內的體育競賽。

吳葉海介紹,專項教學課分長學期專項教學課與短學期專項教學課。長學期專項教學課爲一年級、二年級學生必修課,目前共開設籃球、排球、足球等36個專項,共60個課程。專項輔導課也是一年級、二年級學生必修課,擬設8個以上運動俱樂部,擬開設30個以上專項課程。每星期都會有豐富的校園體育比賽,供學生選擇參加。

這麼多課,老師們如何上得過來?吳葉海說,學校公共體育與藝術部現有體育教師64人,開設36個專項課程,127個教學、訓練和輔導課程。同時,學校還有很多高水平運動員及體育特長學生,他們也會參與到教學輔助、羣體輔導、競賽組織等教學活動中來,學校將盡最大可能滿足全體學生對體育教學和指導的需求。

跑步想拿滿分

男生相當於繞西湖跑11圈

“切實提高學生體育素質,不僅僅是增強體質和掌握技能,還要通過體育鍛煉、體育競賽培育學生的精神與品格。”吳葉海說,因此課程改革後,學生的體育成績中,課外體育鍛煉佔比,由之前的10%提升到15%。

吳葉海說,在調研中他發現,如今大學生能夠養成體育鍛煉習慣的並不多,因此需要通過課外體育活動培養學生自覺鍛鍊的好習慣,爲其終身從事體育鍛煉打下堅實的基礎。

浙大的課外體育鍛煉與活動,包括浙大體藝APP跑距鍛鍊、院系(學園)體育活動、學生體育社團活動等。

其中,學校在評分標準中規定,想要拿到浙大體藝APP跑距鍛鍊滿分的同學,必須在有效鍛鍊時間段內,完成有效跑步距離和有效跑步時間。每學期學生要跑滿48次,每次的有效距離爲:男生大於等於3.5公里,女生大於等於2.5公里,才能拿到此項目的滿分。也就是說,爲了拿到跑距鍛鍊的滿分,男生每學期要累計跑168公里,相當於繞周長約15公里的西湖跑11圈。女生要累計跑到120公里,相當於繞西湖跑8圈。

爲了避免作弊,每次鍛鍊結束,學生還需要上傳適時的照片到APP打卡。

爲了給學生更多時間鍛鍊,從2018級學生開始,每週一至週五的“第十節課”將不再排課,設置爲體育活動時間,浙江大學本科生院教務處處長鬍吉明表示,該時段將成爲同學們每天的重要鍛鍊時間。

目前,這些改革措施已經實施一週,最直觀的表現就是田徑場上鍛鍊的學生越來越多。

浙大2018級求是物理班的新生倪同學本是一個不喜歡跑步的人,因爲跑步打卡次數與體育成績掛鉤,不得不去跑步。但是堅持幾天後她發現,這種強制和逼迫的鍛鍊方式,並沒有使她覺得難受。“其實跑2.5公里也不像想象中那樣恐怖,每天下午和晚上操場上都有很多人在跑,氣氛很好。”倪同學說,“習慣跑步以後,我覺得每天過得更充實了。”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