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以戴叔伦之见,班超的爱国执念还不够赤诚——他不应提出“生入玉门关”,更无须提“生入玉门关”,安心报国就是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也难怪唐代诗人心中似乎都有一个 “玉门关”情结。

西汉丝路开辟之后,玉门关作为担负着国家抵御外侮和商贸往来重任的关口,一直是华夏文化关注的焦点,以致元代诗人张可久在概括元以前的华夏民族史时,把它作为民族史的三大代表意象之一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 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 张可久《花声·怀古》

到了唐代,丝路又一次打通, 玉门关再次成为人们聚焦的热点。唐代诗人所写的边塞诗数不胜数, 但如细细品读,西部名关玉门关出现的频率却是相当的高。在唐代积极进取的主流意识的影响下,玉门关在唐代边塞诗歌中虽有悲壮苍凉却又不失慷慨激昂




1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王之涣《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写活了戍边将士不得还乡的怨情,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宽阔的胸怀。即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

2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这首边塞诗写得大气豪迈,强烈地表达了将士忠诚报国的思想情怀,虽穿“金甲”但完不成作战任务“终不还”是何等的赤胆忠心。盛唐边塞诗还有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发守边将士壮志豪情的同时,并不避讳战争的艰苦。

3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全诗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 有“画外音”。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唐代劳动人民冀求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

4

昔佩兵符去,今持相印还。

天光临井络,春物度巴山。

鸟道青冥外,风泉洞壑间。

何惭班定远,辛苦玉门关。

——武元衡《元和癸巳余领蜀之七年奉诏征还》

进退守正,博学能文的武元衡在四川久经战乱后由朝廷特命以宰相身份镇守蜀地,经过几年的偃武修文,四川大治。当他被征召回京时,也用“ 辛苦玉门关”来总结自己这些年的镇边岁月。可见,玉门关在当时意味着辛苦劳累。如果联系李白《子夜吴歌》中“ 秋风吹不尽 ,总是玉关情”来进行理解 ,诗的意蕴就更清楚了。诗人着眼于自古以来边塞上的无休无止的民族冲突,揭示了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牺牲和给无数征人及其家属所带来的痛 苦,但对战争并没有作单纯的谴责或歌颂,诗人像是沉思着一代代镇守边关将士为它所支付的沉重的代价!像戴叔伦《塞上曲二首》更无乡愁别绪之情,彰显大丈夫义无反顾的豪气:

军门频纳受降书,一剑横行万里馀。

汉祖谩夸娄敬策,却将公主嫁单于。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戴叔伦《塞上曲二首》

班超镇守西域三十年,叶落归根之思,无可厚非。但以戴叔伦之见,班超的爱国执念还不够赤诚——他不应提出“生入玉门关”,更无须提“生入玉门关”,安心报国就是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爱国之切,义无反顾尽现其中。

5

紫云团影电飞瞳,骏骨龙媒自不同。

骑过玉楼金辔响,一声嘶断落花风。

崚嶒高耸骨如山,远放春郊苜蓿间。

百战沙场汗流血,梦魂犹在玉门关。

——唐彦谦《咏马二首》

人们总是羡慕成功者,对他们的成功事迹津津乐道,却很少有人体会到他们在通往成功之路上的孤独、寂寞和内心的悲苦。玉门关与内地殊异的自然环境加上极度荒凉的边色,常使一些爱国的征戍者不免产生对人世沧桑的感慨,有时甚至充满无限的悲凉。唐彦谦的这首诗尽显守边将士心中的玉门关情结。

追寻历史的遗迹, 我们不难发现玉门关之所以在唐代边塞诗篇中占有如此显赫的地位, 皆是由于玉门关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独特地位所造就。也难怪唐代诗人心中似乎都有一个 “玉门关”情结

(来源《语文报·初一版》2019年暑假专号,原文选自《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年第8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