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短短六十来年,期间发生了三次改变天下格局的战争,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分别为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官渡之战让北方重归一统,赤壁之战形成南北对峙,夷陵之战让三足鼎立趋于稳定。三次大战都有其衍生事件,官渡之后曹操以风卷残云之势扫荡北方诸侯,赤壁之后刘孙曹瓜分天下之腹荆州,夷陵之后的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诸葛亮审时度势,与东吴罢兵言和,共同抵御北方强敌曹魏。三大战役的衍生事件中,以刘备白帝城托孤最为有趣,也最为扑朔迷离,本文就跟大伙聊一聊白帝城托孤这道千古谜题。公元219年七月,刘备汉中大胜曹操,旋即汉中称王,彼时刘备集团军心振奋,远在荆州的关羽趁蜀汉新胜之威亲率大军奇袭曹魏襄樊二城,试图独吞荆州。关羽掘汉水灌樊城,水淹于禁七军,威震华夏。只可惜笑在最前头的往往笑不到最后,曹操听取司马懿的建议,联合东吴夹击关羽,孙权派大将吕蒙偷袭南郡,关羽腹背受敌,只好败走麦城,最终落得个身首异处的局面。

关羽死后第二年刘备登基称帝,称帝后第一件事便是兴兵伐吴。天下局势变化不可谓不快,刘备夺汉中,三足鼎立之势逐渐形成,且约定跟东吴共抗曹魏,谁曾想几个月后关羽失荆州,孙刘联盟破裂,一年后刘备东征,蜀汉跟东吴从盟友变成了死敌,倒是东吴跟曹魏进入了蜜月期。刘备东征,蜀军势如破竹直抵东吴门户夷陵猇亭之地,可惜蜀军的大好形势也就在此终结了,刘备茂林扎营,浩浩荡荡连营七百里,结果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刘备败退至白帝城,之后便一病不起。刘备深感自己时日无多,便开始在永安皇宫交代后事,这便有了白帝城托孤。跟大伙想象的不同,刘备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并非只见了诸葛亮和刘禅,事实上刘备在弥留之际所见之人不可谓不多,刘备的几个儿子,大臣李严、武将赵云,还有丞相诸葛亮,都曾受刘备临终之托。当然诸葛亮无疑是担子最重之人,然被赋予托孤之责的人却并非诸葛亮一人,还有李严。

李严也被赋予托孤之责,这倒不是说刘备有多器重李严,实乃李严的身份太过特殊,刘备作为外来势力入主益州,跟当地势力一直相处不好,而李严正好是益州本地势力的代表,赋予李严托孤之责实际上意在稳定益州的本地势力,并非刘备真心要托孤于他。事实上刘备选的两位托孤之臣都不是他心仪之人,李严不是,诸葛亮也不是。这或许跟咱们印象中的历史不同,但却是事实。刘备初得诸葛亮,的确有如鱼得水之感,可惜蜜月期一过,刘备便没那么倚重诸葛亮了。读《三国志诸葛亮传》可以看出,白帝城托孤之前,诸葛亮干过的唯一一件大事便是赤壁之战前游说孙权联刘抗曹。赤壁之战后,到刘备托孤之前,整整十五年,替刘备攻城略地、出谋划策之人都没有诸葛亮的身影,刘备入蜀带的是庞统,争汉中用的是法正,就连解决刘备集团的经济问题,采纳的也是刘巴的意见,诸葛亮显然只是个干活的人,并非决策参与者。

那刘备为何要托孤诸葛亮呢?因为无人可托,刘备于公元223年6月10日薨于永安白帝城,而早在九年前刘备攻益州雒县时,庞统就身中流矢而亡;三年前,法正刚帮刘备拿下汉中就病逝了,享年四十五岁。一年前,刘巴也去世了。刘备建号帝王的三位肱股之臣相继先他而去,刘备还能指望谁,只有诸葛亮了。当然,不能说诸葛亮的地位比前面三位都要弱,但至少跟法正相比,诸葛亮是要弱很多的。而且笔者认为,刘备最心仪的托孤之臣并非诸葛亮,而是法正法孝直。对益州来说,法正也是外来户,他原本是效力于刘璋麾下,可惜不受重用,直到投靠刘备才一展胸中抱负,可见刘备对法正有知遇之恩。刘备建号帝王,法正的功劳不可谓不多,刘备入蜀,法正既是刘璋的使臣,也是刘备的内应。据《三国志法正传》记载:松遂说璋宜迎先主,使之讨鲁。璋令正衔命。正既宣旨,阴献策于先主曰:“以明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懦弱。张松,州之股肱,以响应于内;然后资益州之殷富,冯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犹反掌也。”刘璋派法正出使荆州,请刘备入川讨伐张鲁,结果法正让刘备拿下益州。有了法正作内应,刘备不取益州,恐怕会遭天谴,这叫天予弗取,必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刘备欣然应允。

刘备图汉中,北惧曹操,东疑孙权,正犹豫不决,是法正断定曹操后院起火,劝刘备进军汉中。二十二年,正说先主曰:“曹操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张郃守,身遽北还,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逼故耳,举众往讨,则必可克之。”(出自《三国志》),刘备从其言,进军汉中,结果是黄忠定军山大捷,斩杀魏将夏侯渊。刘备汉中称王,论功行赏,法正官拜尚书令,封护军将军。可惜法正的辉煌也随着汉中之胜戛然而止,刘备汉中凯旋第二年,法正病逝于成都。法正死后,刘备的情绪太过悲怆,据《三国志》记载:先主为之流涕者累日。谥曰翼侯。刘备一连好几日以泪洗面,这可是其他谋臣从未有过的待遇,另外刘备还追封法正谥号翼侯,这可是刘备唯一一个亲自封谥号的蜀汉大臣,连关羽都没这个待遇。

要说法正是刘备最想托孤的人,以上证据还略显不足,最充分的证据还得是孔明对法正的那句评价。刘备东征前,诸葛亮、赵云等诸多老臣劝谏刘备以大局为重,不要兴兵伐吴,刘备不听。夷陵之败后,诸葛亮曾痛心疾首地说道:“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出自《三国志》)”意思是法正若在,必然能劝住刘备不东征,由此可见诸葛亮心里很清楚,在刘备心中,法正的地位远高于自己。夺益州能看出法正对刘备的忠心,攻汉中能看出法正的能力,孔明的话证明了刘备对法正的赏识,以上都说明法正才是刘备心中最满意的托孤之臣。笔者相信,如果刘备托孤法正,必然不会说出“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猜忌之言。历史上很多学者认为刘备这话充满了对诸葛亮的不信任,就连同为帝王的康熙皇帝都说刘备这话并非真心实意,乃是猜疑之语!

或许刘备的帷帐后面已经藏满了刀斧手,一旦诸葛亮口出不妥之言,必然把孔明碎尸万段。笔者并不想把刘备想的如此腹黑,也无意让孔明身处如此被动的局面,对“君可自取”的理解,笔者更倾向于方北辰教授的理解:所谓君可自取,并不是让诸葛亮取而代之,而是让诸葛亮像西汉权臣霍光那样,行使废立君王之权,如果刘禅不才,诸葛亮可以从刘备的儿子中另选一个当皇帝。刘备没那么无私,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无条件地送给一个外姓人。江山必须姓刘,管事的却可以不姓刘。这个观点并非无端猜测,据《三国志》记载:(刘备)临终时,呼鲁王与语:“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与丞相共事而已。”鲁王,就是刘备的另一个儿子刘永,刘备让两个儿子都“父事丞相”,其中深意大概就是告诉诸葛亮:刘禅不才,可另立刘永,他俩都把你当父亲,你可自取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