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喜歡收藏抗戰文物,致力於“微觀戰史”的研究寫作,已出版“滇西抗戰三部曲”:《1944:松山戰役筆記》《1944:騰衝之圍》《1944:龍陵會戰》,獲得國家級圖書獎、“2014中國好書”等獎項。餘戈:從2004年開始接觸,到2009年我的松山戰役筆記就出版了,因爲我用的實際上是一種實證的寫法,而不是用傳統的筆法寫戰爭,用的是紀實文學的那種手段,相當於用了一種類似於像工程研究,把軍事、戰爭這個過程當成一個工程去寫。



軍史專家餘戈: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餘戈,1968年7月出生,陝西人。1985年考入原國防科工委裝備指揮技術學院正式入伍。1994年起在原解放軍出版社任編輯、副編審,曾任《軍營文化天地》雜誌主編。2018年調入軍事科學院,從事軍戰史研究工作。他喜歡收藏抗戰文物,致力於“微觀戰史”的研究寫作,已出版“滇西抗戰三部曲”:《1944:松山戰役筆記》《1944:騰衝之圍》《1944:龍陵會戰》,獲得國家級圖書獎、“2014中國好書”等獎項。


記者:餘戈老師您好, 1985年您參軍入伍後的第一個崗位是雷達技師,和您之後從事的崗位有着很大差別,怎麼實現轉型的?

餘戈:因爲我本人對文科更有興趣。但是當時爲了考軍校,只能選理科。後來按照專業分,我被分到一個衛星測控站做技術員。那時說實話在機房裏有些不適應,很快我就發現有一個工作非常適合我,當時我們站的政治處在任務期間辦了張報紙,鼓勵大家都參與投稿。


記者:您當時是不是特別積極踊躍?

餘戈:文字工作我幹得挺順手的,所以很快就被調到政治處去做宣傳工作。那時候經常寫一些散文、小說,寫的多了就有機會參加一些筆會。1988年我參加過一次在北京召開的筆會,當時在筆會上,大家學習創作,每個人都會寫好幾篇作品。老師看了之後就說,你們之中可能將來會有一些人能真正在寫作上出成果,他說第一個就會是餘戈。筆會結束我回到部隊繼續工作,很快就收到了一封信,說解放軍文藝出版社需要從部隊選一些有文學創作基礎的人當編輯,如果你願意的話可以過來幫助工作。


軍史專家餘戈: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餘戈在滇西戰場做田野調查(資料圖)



記者:你調到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崑崙》雜誌社工作這幾年,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餘戈:最大的收穫是寫作能力得到了提升。我記得當時主編佈置了寫報告文學的任務,我的採訪對象是第三軍醫大學燒傷醫學權威黎鰲,他家三兄弟都是中國工程院的院士。我到三醫大去,和老人聊了近一個月,我記得他那時已經82歲了,可以說他們家族濃縮了中國教育和中國醫學在整個近代史上的發展變化。我寫了一篇報告文學,大概有5萬字,叫《解讀黎鰲》。後來在《崑崙》上刊登後,獲了全軍創作獎,反響還不錯。


記者:我還注意到您在工作之餘還有一個愛好,就是比較喜歡收藏抗戰文物。

餘戈:我收藏了上千件的抗戰文物。我收藏的東西都是側重軍事口的,武器裝備比較多,當然沒有那種違禁的、非法的東西。涉及到抗戰期間中日兩軍在戰場上的那些物品,以及一些文獻,比如地圖,照片,上千件是有的。


記者:你收藏這些文物,主要是爲了研究嗎?

餘戈:是的,主要是爲了通過收藏這樣一個入口,進入一個知識領域,這種方式會比其他方式比如閱讀要來得獨特。通過收藏,你對抗戰的瞭解一定比很多人都要真切和細膩,我的藏品中最得意的一件,已經將它捐出去了,我收藏了南京大屠殺首犯谷壽夫的一幅字。

記者:寫的什麼內容?

餘戈:叫“踊躍破南京城”,是關於南京大屠殺這段歷史的一個直接物證。在我家裏放了幾年之後,被我捐給了南京,現在收藏於南京民間抗戰館。就是這件藏品將我帶到抗戰研究的這扇門裏面,2004年我直接到滇西做了現場考察。我當時很震撼,因爲滇西的歷史原貌保持得太好了,隔了60年,居然還可以看出當年中日兩軍交戰的陣地,可以看到那些痕跡。回來之後我基本上就在做滇西抗戰研究,做松山戰役筆記,我的第一本書就是這個內容。



軍史專家餘戈: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餘戈在滇西參訪遠征軍老兵(資料圖)



記者:自己當時想到過會寫這麼多嗎?寫了三本,七八百頁,拿着都非常有質感。

餘戈:從2004年開始接觸,到2009年我的松山戰役筆記就出版了,因爲我用的實際上是一種實證的寫法,而不是用傳統的筆法寫戰爭,用的是紀實文學的那種手段,相當於用了一種類似於像工程研究,把軍事、戰爭這個過程當成一個工程去寫。

記者:我剛纔看到您辦公桌上擺着地圖,很想知道您現階段研究的重點是什麼?

餘戈:滇西抗戰的三部曲我2017年就完成了。2018年,我調到軍事科學院,主要負責編寫抗戰史工程。這是一套非常宏大厚重的書,100多卷。研究正面戰場的抗戰,這是下一階段的任務。我現在把滇西這塊內容寫完了,已經將觸角伸到了緬甸,寫1942年,我們中國第一次組建遠征軍進入緬甸,因爲這是開端。


記者:您特別認真地追根溯源,把這些歷史還原,您想向社會傳達一種什麼樣的理念或者啓示?

餘戈:歷史是不能遺忘的,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大家對這段歷史的認知度極低,所以需要補課。實際上我做這個事情既是我個人的補課,也是要替大家備好課,把我的心得傳遞給與我一樣,對抗戰歷史感興趣的人。當然,我希望有更多的人都能瞭解,我們中國曾經有過這樣的歷史,曾經從這裏走過來。

記者:我覺得您非常幸運,能夠把自己的興趣和工作真正融爲一體,並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餘戈:軍營於我而言如同一所學校,它爲我提供了這一生在學習方面,在成長方面幾乎所有的要素。其中包括一是激情,軍營給了我們激情,讓我們做事有方向,有情懷。二是興趣,讓我們始終保持一個特別好的精神狀態,對一個目標懷着堅定的方向感,就很像《士兵突擊》中的許三多那樣。

記者:紀夢楠

責編:生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