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原产自于欧洲,随时间推移其不断向东和南两个方向传播。而毋庸置疑的是,早期的鸦片在世界各地基本都是药用,不仅可以用来缓解疼痛,而且还可以治疗痢疾,腰腹不适等症状,在古埃及、希腊罗马很多古代文明的医书当中均有记载。到18世纪,鸦片在西方医学当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止痛、麻醉、甚至发现了其对于精神疾病的奇效。

但是与此同时,从欧洲流传到中东、印度、中国等地的鸦片已经完全被用作非医疗目的的毒品进行吸食,并且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1729年中国清朝政府颁布了世界上第一条禁止贩卖吸食鸦片的法令,开始于邪恶鸦片进行长期的孤军奋战,而直到20世纪将鸦片一致认为是毒品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并立法加以禁止。

作为外来物品的鸦片其进入中国的时间学界争论颇多。一般认为,鸦片在唐朝一种叫做“底也迦”的药物中就已出现。《旧唐书》卷一九八《拂林传》记载:“乾封二年,遣使献底也迦也”,所谓拂林是唐朝对东罗马的称呼,底也迦是一种可以治疗痢疾等疾病的药物,而其中含有鸦片的成分,故有人据此认为这是鸦片流传中国的开始。

但是反对的意见也很多。有学者经过考证,底也迦当中的鸦片只是一种量很少的配方,并不是单独使用。同时,在中国流传的底也迦配方有很多种,在日本也有发现,经过比对,一些底也迦的配方中并无鸦片,即使是在鸦片泛滥的清代,仍有人将底也迦作为贡品上贡朝廷,因此将在唐朝的外来药品底也迦中偶尔所含的鸦片成分,作为鸦片在中国的流传开端是不合理的。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鸦片在唐代就已经在中国流传的说法虽有待考证,但是作为鸦片的

来源,罂粟在唐代确实已经开始种植。许多唐诗就曾有过描述,晚唐诗人雍陶的绝句:“行过险栈出褒斜,历尽平川似到家。万里客愁今日散,马前初见米囊花。”诗中的米囊花就是罂粟花的别称之一,而且被广泛引用。罂粟之名很有意思,李时珍记载:“其实状如罂子,其米如粟,乃象乎谷,而可以供御,故有诸名。”所谓罂(甖)指的是我国古代一种小口大腹的容器,这与罂粟的果实形状很相像,而粟指的是罂粟籽与粟米很类似,故起名为罂粟。

但是在唐人的眼中,罂粟花只是一种观赏性的花卉,其种植范围很有限,并无其他实在的作用。

到宋代时,罂粟的种植范围进一步扩大。宋代根据封建等级为花卉也安排等级的《牡丹荣辱志》当中,罂粟也被记载到其中,但是这里面罂粟的的地位并不高,在花卉世界的十二个等级当中,罂粟花只是第位列于第十一位的级别当中。虽然罂粟花地位不高,但是因为其鲜艳的花朵和独特的果实经常被文人墨客称赞,甚至还有人借吟咏罂粟花来表达自己的气节与节操。由此可见古代中国对于罂粟的认识只是在观赏层面,并不像现代将罂粟作为“万毒之母”看待。

同时,在作为观赏花卉的同时,人们也逐渐认识到罂粟的药用价值。唐代时罂粟作为一种观赏花卉被引入我国进行种植,宋代以来,其种植范围扩大,从观赏扩大到食用和药用等用途当中。尤其是在明代,罂粟的药用价值不断被发掘,许多药方与医学典籍中都有记载罂粟在治疗痢疾、咳嗽、痔疮、壮阳等诸多方面的用处。既可以被作药丸,也可以煎汤。

那么“鸦片”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具体是什么时候在中国出现的呢?一般认为,随着欧洲到东方的海路开通,16世纪西欧人所谓的opium被音译为鸦片,所以据此以为中文当中的鸦片来源于英语词汇。但是早在民国年间于恩德所著的《中国禁烟法令变迁史》提到,明代成化年间王玺所著《医林集要》记载:“鸦片治久痢不止,罂粟花花卸结壳……”,明代成化年间是1465—1487年,因此在时间上与16世纪才到中国东南沿海活动的欧洲人是不符合的。

而据有关学者考证,早于王玺的徐伯龄在明天顺年间(1457—1464年)所著《蟫精隽》记载:“海外诸国并西域产有一药,名合甫融,中国又名鸦片, 状若没药,而深黄柔韧,若牛胶焉……成化癸卯,尝令中贵出海南、闽浙、川陕,近西域诸处收买之, 其价与黄金等。”这是在目前已知文献当中能找到最早关于鸦片的记载。此处不仅记载了鸦片广泛的药用价值,并且提到宫中派遣太监在全国各地高价收购,此时鸦片已经作为一种商品在市场上流通,但是价格及其昂贵,普通人根本不具备此消费能力。即便皇宫贵族收购鸦片不只是药用一个途径(坊间流传万历皇帝吸食鸦片,并因此殒命),但是毕竟只有数量很少的人,不构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鸦片在中国真正泛滥的原因还是吸食方法的变化。

鸦片从药片转变为毒品,这与新航路开辟之后欧洲人的活动密切相关,其不仅向中国输送大规模的鸦片,也带来鸦片新的吸食方法:将原产于美洲的烟草和鸦片混合吸食,使其彻底由治病救人的药品转变为毒害无穷的毒品。

当时关于烟草的使用方法一般有三种:用鼻子闻、吸烟以及直接咬嚼。而17世纪海上马车夫荷兰人使用的是吸烟的方式,这种方法伴随荷兰人的殖民活动,传到了东南亚地区。在不久之后,当地的人逐渐发现在烟草中加入少量的鸦片吸食会更有愉快的感觉,逐渐这一方法广为流传,并且烟草的含量越来越少,鸦片的含量越来越多。

在17世纪中期,这种吸食方法从爪哇传到被荷兰人占领的台湾,然后又传播的内地。就鸦片本身而言,颜色难看,味道更是臭恶难闻,平时只是用来治病。而一般情况下服用方式是吞服或者煎汤,所以因为鸦片外部的特点很少有人去吸食。但是吸食方法的改变,人们不再直接用感官接触到鸦片,却能获得更加愉悦的刺激,这导致鸦片急速在我国泛滥开来。

撰稿/素白【读史品生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