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相比之下,如果家长多用肯定的语言来答复孩子的请求,往往效果比说“不行”更有效。而那些经常对孩子说“不行”的家长,不是说你别别人更爱你的孩子,更想保护你的孩子,更有责任心,而是你自己还不够强。

今天偶尔刷抖音看到一个宝妈的视频,聊的主题挺有意思——准许的力量。

说简单点,就是家长面对孩子的一些请求,多说yes,也就是说“行!”而不是No,“不行”。

科学调查显示:综合修养越高、社会阶层越高、经济收入越高的人群,跟自己孩子说yes的概率和比例越高。这类家长在生活和学习中的特质是勇敢、自信、有担当、不怕失败。

因为说yes的背后,其实藏着一种能量,就是“去吧,一切尽在我的掌控之中”,就是刚才提到的“准许的力量”。

而那些经常对孩子说“不行”的家长,不是说你别别人更爱你的孩子,更想保护你的孩子,更有责任心,而是你自己还不够强。

以上这段话虽然说得有些绝对,但其实也不无道理,对很多过度保护自己孩子的家长,应该是一种启发。

美国有本书谈父母与孩子沟通的书,叫做《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其中也讲过这方面的内容。

家长对孩子多用肯定的语言,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立。

其中,也介绍了代替说“不”的方法,比如:

孩子:我能去贝贝家玩吗?

代替说“不,你不能去。”

而是给她摆事实。

家长:我们五分钟后就要吃饭了。

孩子:(在动物园)我现在不想回家,还能再玩会儿吗?

代替说:“不,我们现在就得走。”

家长:我看得出来你不愿意走,想玩很长很长时间(带她离开的时候)玩的正高兴的时候,真不想离开。

有的时候,一个人的感受被接纳后,他的抗拒心理会减弱。

孩子:妈妈,现在能开车带我去图书馆吗?

代替说“不能,你得等会儿。”

家长:我想带你出去。问题是小姨半小时后就要来我们家了。

有可能电话,可以用“是”,代替“不”。比如:

孩子:我们能去操场玩吗?

代替说:“不行,你还没吃午饭呢。”

家长:当然可以,吃完饭就去。

有些些情况下,给自己时间想一想。比如:

孩子:我能在同学家过夜吗?

代替说:不行,你上周刚去过。

家长:让我想想。

这句话有两个效果:让孩子的坚持稍微放缓,至少他知道自己的要求被认真考虑了,也给家长留出思考时间。

虽然东西方文化差异很大,在家庭教育方面也迥然不同,但是在亲子沟通方面,我觉得中国的家长的一些习惯做法,与发达国家的家长还是有很多差距。

就像刚才谈到的话题,多说yes,还是多说No?

相比之下,如果家长多用肯定的语言来答复孩子的请求,往往效果比说“不行”更有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