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期之一,那個時候的中國內憂外患,看似強大的清政府無法抵禦外國列強的大肆侵略,又是割地又是賠款,令人非常痛心。但是清王朝曾經卻有一個可以和歐洲強國德國合作的機會,德國會向清政府提供先進的軍事技術,武器以及幫忙訓練近代化軍隊,有德國的大力支援,清朝的實力上升一個大臺階就不是什麼大問題了。但可惜的是,腐朽落後的清政府卻沒有抓住這個變強的機會。

這件事還得從李鴻章說起。我們都知道李鴻章是晚清“四大中興重臣”之一,他在晚清諸多大臣中來說是對外交是比較在行的,被稱爲晚清外交第一人。這和他的早年經歷有關,李鴻章曾被曾國藩派往上海與各國使者打交道,一來二去,西方各國也漸漸熟知李鴻章此人。在西方享有較高聲望,外國人稱讚他爲“東方俾斯麥”。

多年的外交經歷,使李鴻章對德國最有好感,可以說是一名名副其實的“德粉”。他非常希望能與德國合作,並向他們學習先進的治國治軍之道。

有一次,機會來了。

《十九世紀中國與德國》書中記載,十九世紀八十年代,清王朝與德國曾經有過一次驚人的外交狂想:德國總理俾斯麥有意同清政府建立合作方針,方針大致內容爲清德建立軍事同盟,共同針對俄國,規定兩國中任意一國與俄國開戰,另外一國必須出兵共同夾擊俄國。爲此,德國還答應幫助清政府建近代化軍隊,提供先進武器,以便日後同俄國開戰。

這次清德合作,對於中國來說可以說是百利無一害的事情。爲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最直接的便是能得到德國的軍事支持,這個就不多說了。

其次,這次的合作兩國實際上是地位平等的同盟關係,清政府有去爭取一定利益的話語權。

最後,德國與清王朝成爲合作伙伴,說白了就是德國的“小弟”,德國爲使清政府能一直保持足夠精力來對俄國形成威脅,必然會在其他列強想對清政府動心思時伸出援手。至少能爲清政府爭取到一個較長時間的且穩定的發展時間,不至於像後來一樣剛剛起步沒多久又被打垮。

那爲什麼德國會與當時羸弱不堪的清政府合作呢?答案很簡單

地理位置,中俄兩國自古以來就有大片領土相接壤。如果發生戰爭,清德兩國可共同出兵對俄國形成夾擊之勢。

另外一個必須說的就是,清末時期的中國也並沒有大家想象中的那麼不堪,地大物博並不只是說說而已。我們不妨來舉例對比一下,清末多年來戰敗賠款總數不過10來個億兩白銀,和珅一人貪污數量就已經價值多達50億兩白銀。那時的中國,生產能力已經到了一個非常龐大的程度。

再者,還可以對比一下清王朝與印度這兩個亞洲大國,同同是在外國列強侵略下,印度王朝就直接淪爲了英國殖民地了,但清政府哪怕是苟延殘喘還是苟了近100年,最多也只是淪爲半殖民半封建社會,最後還是給國內革命軍給推翻的。

清政府一直在人們記憶力裏都是非常的不堪,但也只是因爲當時的統治者太過軟弱而造成的。雖然丟了面子,但實質上當時的中國還是有着非常強的能量與潛力。這也是德國爲什麼願意與清政府合作的重要原因。

但非常可惜的是,1894年,世界矚目的甲午中日戰爭爆發,這可以說是關乎亞洲霸權歸屬的一場戰爭。最終,本信心滿滿的清政府卻戰敗。因此,德國決定終止與清政府的合作計劃,原因是德國方面認爲清王朝根本無法實現對俄國的威脅,與清政府結成軍事同盟,甚至還會成爲累贅。

總結起來,還是因爲清政府實在太不爭氣,長期以來驕傲自滿,不思進取,實在是爛泥扶不上牆,與時代的差距太大了。最終,德國放棄清政府而選擇與日本合作,清王朝徹底失去了一個絕佳的變強的機會,着實可惜。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