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耶克被誉为奥派经济学代表人物,他与另一位经济学大师凯恩斯之间,隔着一道巨大的鸿沟:政府是否应当干预市场。正是这道鸿沟,拉开了近现代经济学领域里最为旷日持久的一场论战。

相比哈耶克,英国人约翰·凯恩斯的出名要更早一些。1936年,他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一书完全颠覆了古典经济学,从而被世人誉为“宏观经济之父”,名满天下。他认为,大规模的失业和经济低迷,可以靠加强政府开支等干预行为来缓和。

1944年,已由奥地利入籍英国的弗雷德里希·哈耶克出版了《通往奴役之路》,书中主动与凯恩斯“唱反调”,认为政府靠干预改变经济的“自然平衡”,将会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

哈耶克

靠着鲜明的观点与缜密的逻辑,哈耶克同样赢得了经济学大师的辉煌地位。二人通过公开场合、往来信件与私人场合的激烈辩论,更是为人津津乐道。

凯恩斯的大名,相信接触过经济学的朋友都曾听过,这里不再赘述。下面,我们简单聊聊哈耶克。哈耶克的生平

1899年5月8日,哈耶克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在政府系统内担任医生,家境不错。

哈耶克来自犹太家族,年少时的他见证了犹太精英们最后的好日子,也目睹了奥匈帝国解体后,犹太人民流离失所时的悲惨遭遇。

1918年,维也纳因爆发社会主义实验,物价开始飞涨,通货膨胀率一度高达700%。哈耶克一家深受其害,甚至因此失去了去德国留学的机会。为此,他转而师从奥派大师米塞斯研究经济学。

1938年,纳粹吞并奥地利,同年,哈耶克加入英国籍。

年轻的哈耶克

早年的这些经历,使哈耶克对计划经济思想充满厌恶。1947年,他发起一个新自由主义学术团体(neo-liberalism),即后来大名鼎鼎的朝圣山学社,米塞斯、弗里德曼、布坎南、科斯等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都是该学社成员。

1974年,哈耶克因在货币政策、商业周期等方面的开创性研究,被授予了诺贝尔经济学奖;1984年获得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颁发的名誉勋位;1991年,美国时任总统老布什亲自为哈耶克颁发自由勋章,以表扬他“终身的高瞻远瞩”。

哈耶克的一生,和另一位奥地利经济学巨头熊彼特很像,都是在求学于奥地利,成名于欧美,很多国家决策者都是其“信徒”。唯一不同的是,后者没入英国籍。与凯恩斯的旷世辩论

私下里,哈耶克性格随和,但涉及到经济学理念,他就会展露出一丝不苟与绝不让步的态度。

哈耶克好与人辩(只在讨论经济时),因此树立了不少敌对者,但他的头号宿敌,毫无疑问就是凯恩斯。直到1992年去世前,哈耶克也没能“肃清”凯恩斯主义,这也成为了他终身的遗憾。

从身形来看,哈耶克和凯恩斯都是高个子,身高均过1米8。虽然比凯恩斯小16岁,但总是戴着圆框眼镜、不苟言笑的哈耶克,看起来充满学究气;相对而言,、讲一口纯正伦敦腔的凯恩斯,给人的感觉则更富优雅的魅力。

凯恩斯

二人有过很多次辩论,虽然表面上看争论的是经济,但骨子里,其实是两种不同世界观的对抗。

当时,二人论战的背景正值大萧条时期,经济危机导致的失业正在蔓延。

面对经济低迷与失业,各国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方案。纳粹德国和苏联这种大体量国家,依靠计划模式,将国家变成了经济与军事的机器。这导致当时世界经济竞争的天平,向这些国家倾斜,主张自由的英美世界,反而显得力不从心。

于是,凯恩斯出现了,他主张政府扩大投资,强力干预。哈耶克随即提出反对意见,他认为大萧条的原因就在于政府。

哈耶克指出,政府和央行背后,是一个个具体的人在制定决策,而这些人当中,过去太想维持经济繁荣,执行了过分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结果,这种暂时的人造繁荣,最终让所有人付出了代价。政府干预的假象繁荣,存在很多资源错配,这是导致经济危机的主因。

所以,既然政府已经做错了,如果为了挽救危机,政府再大力介入,则更是错上加错。如此一来,必然会剥夺人们的经济自由。

我们该如何看待这场旷世辩论

这场始于三十年代的大论战,被认为是经济学历史上最经典、最著名的决斗。

辩论最终没有分出结果,二位大师作古之后,后人将两人的观点进行延伸,并形成了多种不同的理解——这使得这场辩论成为了贯穿近现代经济学的思想碰撞,至今仍影响着许多国家的决策者。

上面提过,二人的分歧,本质上是两种世界观的冲撞——其实,这更是两种性格的使然。而不论是世界观还是性格,本质上没有对错,也就别指望谁能说服谁。

凯恩斯是个乐观主义者,不论对政治理念还是社会体制,总是本着灵活务实的态度,所以当经济陷入困境时,他自然主张让政府出面,强力扭转局势。

但哈耶克是个怀疑主义者,他经常发表一些在外人看来危言耸听的论调,并用缜密的逻辑阐述“不论多么用心良苦,试图改变自然规律的做法都是无效的。”

可以说,几十年来全球经济的起起落落与相互制衡,也印证了外界对于这两种理论认可程度的此消彼长——当危机来临时,更多人求助于凯恩斯主义;一旦经济缓和下来,哈耶克理论又会占据上风。

人类社会的良性运转,不仅需要凯恩斯式的干预,也同样需要哈耶克式的自由,如何权衡和选择,就要靠决策者们的智慧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