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天都要用到漢字,作爲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文字,漢字也是中華文明的象徵。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自源文字中,有着5000年曆史的蘇美爾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聖書字和中美洲的瑪雅文都已經在歷史中消亡,唯獨中國漢字傳承至今、久盛不衰。

蘇美爾楔形文字

古埃及聖書字

瑪雅文字

中國漢字

那麼漢字在幾千年的歷史中是如何產生、發展和傳承下來,又經歷了怎樣的演變?漢字爲什麼具有這樣持久的魅力和生命力呢?就讓我們一起來次漢字的尋根之旅吧!

漢字在古文中只稱“字”,少數民族爲區別而稱“漢字”,指漢人使用的文字。

“漢字”一詞最早出自於元朝《金史》卷九本紀第九,“章宗一”:“十八年,封金源郡王。始習本朝語言小字,及漢字經書,以進士完顏匡、司經徐孝美等侍讀”。

這段話的大致意思是:金章宗被封爲金源郡王之後纔開始學習金國語言小字以及漢字經書,把進士完顏匡、司經徐孝美等人作爲他的伴讀。

到了清朝前期,政府官方文字是滿文,當時也用“漢字”一詞稱呼中國傳統的文字。目前漢字已經成爲中文字的一個通稱。

——“文”“字”“書”的差別——

說到漢字,我們就不能不說說文、字、書之間的差別。

文(甲骨文)

文(甲骨文) 像是由衆多線條交錯形成的圖案,表示古人用來傳達意識的圖畫性符號,即最古老的象形漢字。

文(金文)

有的金文 在交錯的圖案 內加“心” (意識)。有的金文 將“心” 簡化成一點 。所以“文”表示用刻紋、圖案傳達意識。同時“文”也通紋理的“紋”和聽聞的“聞”,通紋理的“紋”代表“文”本身的象形含義,通聽聞的“聞”代表漢文字具有音同意通、聽到的發音包含有表達的意義這樣一個內涵。

另外,按照漢文字研究學者蕭啓宏教授的解釋:“文”的一點一橫代表玄,即上天之意,而一撇一捺代表爻。那我的理解,因爲爻在《易經》中代表不同的卦象,表示變化,那麼文即天之以下的各種變化和顯象,正好與紋理的“紋”字表達之意不謀而合。

東漢許慎寫的《說文解字》的開篇“序”就指出了“文”“字”“書”的不同內涵:

“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於竹帛謂之書。書者,如也。”

大致意思爲黃帝的史官倉頡按照事物的不同種類和形態造字,所以叫做文。隨後又造出合體的會意字、形聲字,以擴充文字的數量,這些文字就叫做“字”。文是物象的根本,而字來自於“文”的孳生。而如果把字寫在竹簡和絲帛上就稱之爲“書”了。“書”意味着寫事像其事。

所以,先有“文”,後有“字”,再有“書”。

——文字的來源——

說文解字

對於文字的產生,《說文解字序》中也有敘述: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及神農氏,結繩爲治,而統其事,庶業其繁,飾僞萌生。黃帝之史官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

許慎認爲,文字的產生與《易經》有關,伏羲俯仰天地萬物做易經八卦是文字產生的源頭和第一個階段。

1979年版《辭海》在解釋“河圖洛書”一詞時也提到伏羲“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之外,做八卦的另一種來源:“……傳說伏羲氏時有龍馬從黃河出現,揹負‘河圖’;有神龜從洛水出現,揹負‘洛書’。伏羲根據這種‘圖’、‘書’畫成八卦,就是後來《周易》的來源。”

不止古代學者,不少現代學者也認爲文字最早來源於《易經》。

比如在國學堂主講《中國文化的三大護身符》的蔣曄老師,他認爲:有了《易經》纔會產生漢字,中國文字中包含了《易經》的智慧——“以不變應萬變,以萬變應萬變”,而中國文字的延綿不絕又對中國文化的延續產生了極爲重要的作用。

在提到易經與中國古代四大藝術時還有這樣的說法:“琴以無形無相排名第一,棋以太極兩儀取象排名第二,書法則以三才八卦成形排列第三,繪畫是以包含萬物而排列第四。”可見漢字與易經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文字的產生——

《說文解字》中提到文字產生的第二個階段,“及神農氏,結繩爲治,而統其事。庶業其繁,飾僞萌生。”到了神農氏的時代,使用結繩記事的辦法治理社會,管理當時的事務,社會上的行業和雜事日益繁多,掩飾作僞的事兒也發生了。

按照許慎的說法,文字產生的第三個階段就是衆所周知的“倉頡造字”了:“黃帝史官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百工以乂,萬品以察,蓋取諸夬。”意思是到了黃帝的時代,黃帝的史官倉頡看到鳥獸的足跡,悟出紋理有別而鳥獸可辨,因而開始創造文字。在文字用於社會之後,社會百業得到了確定和穩定,天地萬物也變得更加明確明白。

傳說中倉頡有“雙瞳四目”,可見“天象”及“造化”。

倉頡

《淮南子·本經》中記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 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敘畫之源流》中解釋說:“頡有四目,仰觀天象。因儷烏龜之跡,遂定書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祕,故天雨粟;靈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當時,倉頡造字那一天發生了怪事,白日竟然下粟如雨,晚上聽到鬼哭魂嚎。這就是倉頡造字成功、驚天地泣鬼神的傳說,因爲漢字的出現,泄露了大自然的許多“天機”。

關中北部的白水縣,是馳名中外的倉頡故里,在那裏,記載倉頡造字、倉頡生活的遺蹟遍地皆是。

陝西省白水縣倉頡廟

這些歷經數千年的遺蹟,每年都吸引着無數的海內外遊人和專家學者。其中最吸引人者,當屬刻有28個古字的倉頡鳥蟲書碑。這是自倉頡造字近5000年間,唯一的一個倉頡創造文字的實物證據。

倉頡鳥書蟲碑

——文字的發展,從小篆到楷書——

在中國文字產生後直到戰國時期的很長的一段歷史中,文字按照形聲相益的方式發展出了很多的字,至戰國時期,各個國家“田疇異畝,車軌、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秦始皇初滅六國,丞相李斯就奏請統一制度,廢除那些不與秦國文字相合的字。秦始皇在“書同文”的過程中,李斯創立的小篆成國家統一法定文字。

小篆

歷史文獻學家姜亮夫曾這樣評價小篆的地位:“漢文字的一切規律,全部表現在小篆形體之中,這是自繪畫文字進而爲甲文金文以後的最後階段,它總結了漢字發展的全部趨向,全部規律,也體現了漢字結構的全部精神。”

作爲秦國官方文字的小篆書寫速度較慢,後來秦國也採用了程邈整理的隸書。隸書化圓轉爲方折,提高了書寫效率。例如郭沫若用“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績,是在採用了隸書”來評價其重要性。

隸書

隸書基本是由篆書演化來的,漢字從小篆到隸書的演變過程稱爲“隸變”,主要將篆書圓轉的筆劃改爲方折,書寫速度更快,因爲在竹簡、木簡(簡牘)上用漆寫字很難畫出圓轉的筆劃。在隸變的過程中,許多漢字構形的理據都被簡化了。漢文字從此脫離了圖畫的性質,變成了便於書寫的符號。

漢隸唐楷是漢字書寫字體的重要階段。楷書爲隸書的變體,其字形較爲平直正方,是去除隸書筆劃尾部的挑法及蠶頭燕尾的筆法。

大唐盛世國力空前的強盛,文學藝術繁榮發展,社會文化發展進入了一個黃金時代。同時唐朝的幾位皇帝,尤其是唐太宗,非常愛好書法,大力提倡書法藝術。整個社會學習書法蔚然成風,書法藝術獲得了空前發展,進入了羣星璀璨的的鼎盛時期,出現了許多楷書大家,初唐有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四大家,晚唐有顏真卿、柳公權,他們的楷書或挺勁峭拔,或精工秀雅,或雄強渾厚,或端莊嚴謹,成就了書法史上一個極其輝煌的時代。自唐楷形成以後,書法學習者一直視之爲書法技能訓練的最佳範本。直至現代,楷書也是漢字手寫體的標準範本。

虞世南楷書《昭仁寺碑》宋拓本

歐陽詢楷書蘭亭記

顏真卿楷書

柳公權楷書

漢字書寫體有篆書、隸書、楷書、行書和草書,而佔據主流地位的是前三種,後兩種因爲其書寫難以辨認,大多數時候變成了書法藝術的不同形式。

——現代漢字——

繁體與簡體字

現代中文漢字大致分成繁體中文與簡體中文兩個體系。前者主要用於香港、澳門以及臺灣,而後者在國內使用,併爲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家採用。繁體中文是一直由歷史沿革流傳下來的文字,簡體中文是自新文化運動以來,隨着白話文取代古文,爲普及漢字而興起的簡化文字運動、並在1956年定型的用字標準。

從簡化字的來源來看,一大部分來源於歷代的草書,主要參考來源是王羲之的正草十七帖,也有部分從宋朝徽宗的行草千字文選出。同時,太平天國時期100多個簡化字中80%被選用,還有一小部分來源於抗戰時期的“解放字”,比如團、隊、員等。

漢字學者蕭啓宏教授說“世界上有一個古老的國家,它的每一個字,都是一幅美麗的畫,一首優美的詩”,後續我們將繼續探討漢字中的文化和內涵,體會其中如詩如畫的美好。

本文是作爲一個傳統文化愛好者的學習心得,雖經仔細探究和琢磨,也肯定有不少錯漏和不足之處,請你給我們留言一起交流,讓我們一同走近中國五千年的悠悠歷史,共同發現文化至善之美。

(未完待續)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