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京協和醫院內科學系主任張奉春教授作爲導師代表,向完成三年培訓的學員們表示祝賀,同時,他希望臨牀醫學博士後在經過三年的高水平培養與錘鍊後,能夠繼續追求卓越,發揮團隊精神,具有社會公德心,早日成爲醫療戰線的中流砥柱,爲我國醫學事業與人民健康作出新的貢獻。此次出站典禮標誌着北京協和醫院首屆臨牀博士後培養任務取得階段性成果,是臨牀醫學博士後項目的里程碑,更是北京協和醫院對百年教育事業的一次獻禮。

作者:崔馨竹

學醫的路註定艱辛,對於醫學生們來說,畢業從不意味學習結束,他們懷着對臨牀的執着,步履不停追逐更精湛的醫術。

2019年7月10日,北京協和醫院“2016級臨牀醫學博士後出站典禮”在北京協和醫院學術會堂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協和醫院院長趙玉沛,中國工程院院士巴德年,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專技司副司長鬍文忠,國家衛生健康委科教司副司長陳昕煜,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CMB)北京辦公室首席代表李文凱等人出席典禮。出站典禮由北京協和醫院副院長張抒揚主持。

臨牀醫學博士後項目是北京協和醫院對畢業後醫學教育的創新改革與具體實踐。作爲“臨牀醫學博士後項目”的創意者與推動者,北京協和醫學院老院校長巴德年院士肯定了協和在醫學人才培養工作上取得的成績。在對博士後們的囑託中,巴德年院士強調了三個詞——“忠誠、乾淨、擔當”,他認爲這是作爲醫者應具有的品質。巴德年還鼓勵博士後們勇於挑戰,從最基礎工作做起,未來努力在醫療領域有所成就,爲祖國的醫療事業不懈奮鬥。

北京協和醫院內科學系主任張奉春教授作爲導師代表,向完成三年培訓的學員們表示祝賀,同時,他希望臨牀醫學博士後在經過三年的高水平培養與錘鍊後,能夠繼續追求卓越,發揮團隊精神,具有社會公德心,早日成爲醫療戰線的中流砥柱,爲我國醫學事業與人民健康作出新的貢獻。

在典禮上,3名博士後分享了他們在站期間的經歷:

麻醉科譚驍稱,自己起初算是麻醉小白,在入站的第一年,被安排到北京婦產醫院、醫科院整形醫院、醫科院腫瘤醫院等多基地輪轉,彌補了自己在某些特殊手術治療方面的不足。得益於此,譚驍比同齡人更早地進入胸科手術等對麻醉要求較高的亞專科學習。

錢君巖在三年緊張而繁重的臨牀工作之餘,利用碎片時間學習,做了一張張臨牀筆記,着重訓練自己的臨牀科研習慣與思維,在多家知名機構發表科研成果。

除了科研上精益求精,他們受到老一輩協和人家國情懷的感召,投身於社會健康教育工作中。袁靈積極參與到了惠及大衆的科普、義診中。另外,還有學員加入中國博士後科技服務團,深入到革命老區,給地方醫院送去了醫學專業書籍,帶去了協和的經驗和方法。

北京協和醫院首屆臨牀醫學博士後出站 他們經歷過什麼

趙玉沛院長、姜玉新書記、巴德年院士、胡文忠副司長、陳昕煜副司長爲20名博士後學員頒發了“臨牀醫學博士後培訓證書”,這張證書象徵患者的託付和社會的信任。出站典禮播放微紀錄片《三位“大”醫生》,通過張孝騫、曾憲九、林巧稚三位協和先賢與患者之間感人至深的故事,詮釋着“大愛成就大醫”。這些“大”醫生,也是博士後們從醫路上的引路人。

北京協和醫院對畢業後醫學教育展開一系列探索:2015年,協和牽頭成立“中國住院醫師培訓精英教學醫院聯盟”,推動我國畢業後醫學教育的蓬勃發展;2016年,協和啓動臨牀醫學博士後項目,力求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臨牀醫學精英人才;2017年,精英教學醫院聯盟對標國際水平,對我國畢業後醫學教育體系進行自我評價;2018年,發佈中國首個“住院醫師核心勝任力框架共識”,進一步明確住院醫師規範化培養的目標。

臨牀博士後項目的設立與實施,不僅爲國家培養了高層次、複合型醫學人才,也爲我國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體系的建設發展提供了優質師資保障。三年來,北京協和醫院在多個專業基地開展基於專科特色的、以“住院醫師核心勝任力”爲內涵的個性化培養方案,內科“進階式培養”的病房小組長制度、外科分階段主刀制度、麻醉科多基地輪轉制度,都有效地提高了學員的臨牀處理能力與實際操作水平。注重“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利用多種形式對學員們進行整體培訓和全面評價,爲我國“高、精、尖”醫學人才的培養提供了“協和模式”。“協和模式”的臨牀醫學博士後培養體系,不僅注重臨牀技能培訓、臨牀科研訓練,還加強了醫學人文素養培養。

此次出站典禮標誌着北京協和醫院首屆臨牀博士後培養任務取得階段性成果,是臨牀醫學博士後項目的里程碑,更是北京協和醫院對百年教育事業的一次獻禮。

本文轉載自其他網站,不代表健康界觀點和立場。如有內容和圖片的著作權異議,請及時聯繫我們(郵箱:[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