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豬是養豬場的發動機,母豬的生成成績好了,豬場的經濟效益也就起來了。雖然多數養豬場老闆已經開始重視母豬的飼養了,但是一些細節依然制約着豬場生產成績的提高。

爲了保證哺乳母豬的營養需求,養豬人的做法是在母豬產後3天逐漸開始增加飼餵量,至產後7天多數哺乳母豬都是採用的自由採食的方式,即每頓的飼餵量都要讓豬完全喫飽。可是因爲母豬產後炎症、熱應激、肢蹄性疾病等問題,有時候一些母豬就無法將所有的飼料喫完。

此時正確的做法是:母豬採食後半個小時,或者母豬躺下不喫的時候,養豬人要及時把未喫完的飼料倒出來。

現在養豬人給母豬喂的都是乾料,很多養豬人認爲不把飼料倒出也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何況母豬過會還可能再起來喫一點。可是實際情況是母豬有一邊採食一邊喝水的習慣,很多時候乾料也變成了溼料,即使是冬天產房的溫度也能達到23℃,夏季甚至可達30℃左右,如此高溫,溼料在料槽中幾個小時就會發黴變質。當母豬第二頓再採食時候就會有可能把黴變的飼料喫掉,導致黴菌毒素中毒。

黴菌毒素對豬的危害非常大,雖然不會導致豬的急性死亡,但是近幾年研究發現,一些豬場母豬流產、產死胎、母豬斷奶後不發情等問題就是因爲母豬黴菌毒素中毒導致的。以目前的養豬狀態看,母豬發生黴菌毒素中毒的可能性主要有以下幾種:

1、玉米、豆粕等飼料原料不合格;2、飼料加工後儲存時間太長;3、自動料線長時間不清理;4、母豬採食後未及時將未喫完飼料處理掉。

再次重申一遍,養豬朋友必須注意母豬料槽中飼料的處理,一般是母豬採食後半個小時或者母豬躺下之後就要將母豬未採食完的飼料及時倒出並分發給其它喫完的母豬。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