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一直是别人家的孩子,一路从北大到哈佛再到麦府,觉得自己优秀的不能再优秀了!可最近我在上一门课里,我却从学霸突然变成了学渣。

这是一门领导力课程,学习的重点是从与他人的关系中创造影响力。老师给的各种任务,不论是高空走钢丝,即兴话剧,还是和他人肢体接触,我都漂亮地完成了。

然而,同学们给我的反馈却是 " 能力强,高冷 , 高高在上,冷若冰霜,和我在一起有压力,有距离感 ……" 一把把尖刀直插心脏!从小到大,我听到这样的评价不是一次两次了。

我不是很努力去拥抱他人了吗?我不是已经打开自己去表演了吗?我不是面带微笑接纳大家了吗?这次我以为自己做的很好,没想到还是一下子被戳中要害。

看到其他同学很快建立起来的相互信任,连接和情谊,我第一次感到了一个学渣的孤独和迷茫。

01

我怎么就变成机器了?!

老师说:" 我们要把他人当成人而不是机器时,才比较容易建立连接。" 我琢磨了好久,也没想清楚是什么意思?

直到有位同学说了一句话,才把我点醒。原来我这么努力,却把自己活成了一台机器,而不是人。我一直把这些任务当成一种比赛去做,我做这些事就是为了证明 " 我能 "。这种好胜和竞争的精神,已经掩盖了我自身对任务本身的体验。我当然找不到把别人当人的感觉了!

我观察了一下,其实大部分人绝大多数时间都把自己当机器了。为什么这么讲呢?你可以看看你对自己人生价值是如何评判的?对他人是如何评判的?

我以前对自己的判断标准是:自己是不是能,是不是有用,是不是有价值。

• 是不是能:主要是用能力来判断;

• 是不是有用:基本是用做事,用他人对我的肯定和接受来判断;我整天忙忙叨叨,做事做事做事,一天如果没做点儿什么事我就会心慌,甚至出国度假我都要写 To Do List, 生怕时间被浪费。我一天里最满足的时刻就是在 TO DO List 上一件事一件事地打勾。

• 是不是有价值:会用金钱 / 市场价值来判断,因为这个最容易量化;当然还可以用粉丝数,流量,点击量来判断。总之就是生产力和影响力。

这些不就是大家普遍意义上对成功的定义吗?有什么错吗?

曾经一度,对事不对人是我引以为傲的领导力风格。我认为也是我取得现在所谓的成就的基石,然而,怎么忽然出了外企来到外面的世界,就成了我的软肋了呢?

敢情我活了大半辈子,一直把自己当机器了?!

02

我们都是怎么变成机器的?

我觉着,把我们变成机器的罪魁祸首是 " 以结果为导向 " 的教育和工作方式。

从小父母就以考试成绩来衡量我,初一考了全班第 15 名,我妈就问什么时候能考进前十名?初二考了前十名,我妈就问什么时候进前三名?高二考了全班第一名,我妈居然问什么时候考到年级前三名!

我为了优秀而优秀,永远马不停蹄,从来都没有思考过,成为 " 学霸 " 到底是为了什么。

再其次就是 " 外部价值导向 "。我成长的路径追随的都是外部价值:高考时最难考的专业是北大的生物化学,我就报了这个专业;到了美国,发现大家都去学经济学,我就学了经济; MBA 很流行,我就学了 MBA;麦肯锡高大上,我就进了麦府。

到后来,我自己都不知道我的热情是什么,我是谁了? 我成了一个教育和商业机构培养出来的 " 标准机器 ",而且还是台精密仪器。

纵观身边的人,像我这样的 " 机器 " 其实不占少数。我们成长在后工业时代,为了提高生产力,整个社会都开始专业化。从教育到管理,将人培养成不同的专业工种,重复性工作。大家习惯了用量化标准来衡量一切:金钱,GDP,生产力,生产效率。人和机器的区别越来越模糊。

然而,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终将代替机械化的工作。人的灵性、人的思想,人的创造力和社会性逐渐凸显出来。这个时代要求我们变身回人,与自己,与他人,与自然,与世界重新连接。创造机器所不能替代的作品。

你就是那个独一无二的作品!但这个作品的价值又该如何衡量呢?

03

人生的价值到底在哪里?

带着这个疑问,我采访了一些教练。最有共鸣的回答来自我的导师榎本英刚:"我们生命的价值,在于是不是活在自己的生命意义里!每个人天生都有独一无二的生命意义,就像我们的 DNA,找到自己的生命意义,活在生命意义里,我们的生命力就会绽放。当我们活在自己生命意义里就容易和他人产生连接。"

在探索生命意义这条路上,教练是个非常有效的工具。在我的教练过程中,我发现每个人生命意义的表达都不一样, 有的是一只鹰,要自由飞翔;有的是向日葵,给人带来温暖和爱;有的是大海,包容一切;有的是生如夏花,绽放出生命力。最逗的是我儿子,他说他是蒲公英,要多籽多孙。

当我从钱多活少离家近的高管变成了每天辛苦去找客户的高管教练,收入突飞猛减少至原来的十分之一都不到,我却奇迹般的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意义:我是一条流动的河,我要探索世界和赋能他人。在做教练的过程中, 我找到了河的感觉,我终于感觉和自己的内心连接在了一起,这种连接是之前做学霸时从来没有的!

这就是榎本老师所说的一个人的价值不再是钱多钱少,有没有社会地位,有多少粉丝,取得了多少成就,而是这个人的生命力是不是在绽放。

从这个标准来看,做什么事拥有什么能力不再是衡量生命价值的标准,全职妈妈不比 CEO 差,垂暮老人也不比年轻人衰。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去创造自己热爱的生命体验,活在自己的生命意义里。

当我有意识地不再以结果为导向,而是以过程为导向,时时刻刻做当下最好的自己,充分去享受每个尝试和体验时,我感到一种无比的喜悦和感恩,我看到周遭平凡中更多美好,我会对陌生人微笑,因为我看到了他们作为人对生命价值和幸福的追求。

意大利语里有一个词,叫做 Dolce far niente, 英文叫做 The pleasure of doing nothing。中文里有一个成语也特别能对应这种感觉——闲庭信步。无为,却能内心充盈。

前两天碰到一个半年没见的朋友,她突然说我变了,变得更加自信和从容了。是啊!我从机器变回了人了!

你愿意做机器还是人?你的生命意义又是什么呢?如果说不上来,尝试回答下面的自我教练问题吧!

生命意义自我教练问题:

1. 如果你用个比喻来代表自己,你是什么?(可以用植物,动物,自然现象等等)

2. 多年后,你度过了漫长的,圆满的一生;你最自豪的是什么?你做了什么?经历了什么?你给他人和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

3. 当你离开这个世界时,你希望你的墓志铭如何描述你?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