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总结下来,我恍然意识到,工作与育儿平衡本身可能就是个伪命题,真正的平衡是要在工作和生活育儿之间去做快速的切换。有娃后,工作与育儿的平衡是很多职场妈妈面临的大难题。

敲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女儿正在老公的陪伴下在海水里欢乐地蹦哒。

第一次到海边度假,小家伙格外兴奋,看着她在水里扑腾的热闹劲儿,我不仅感慨,娃真是愁生不愁长,转眼间,当初那个小肉球已然长成小大人了。

作为一胎职场妈妈,回想从十月怀胎到重返职场这一路的升级打怪,踩了不少大坑,现在一点一点写出来,希望可以帮你避开我曾经走过的坑。

01工作可以外包,带娃也可以?是的呢~

我是个不太会做饭的妈妈,但升级为人母后,母性促使我每时每刻都想把最好的给那个心爱的小人儿。

就单拿做吃的而言,我大张旗鼓的买下各种工具,原材料,从制作到搭配,严格按照各种育儿贴写的操作,力争做到既色香味俱全,各类营养元素又一应俱全。

可是把花大把的精力在辅食制作上,小朋友的胃口却只有那么大,从准备食材,搭配制作,到烹饪造型,清洗工具,弄得自己人困马乏。

尤其是休完产假回到工作岗位后,每天下班回来,陪宝贝的时间本来就很稀缺,若再花上不小的功夫精心制作一顿爱心餐,那真是自我挑战,过程中的满足感也一落千丈。

但看到网络上各路牛妈制作的精美餐食,自己的愧疚之心又如荒草般疯长,觉得自己真差劲。于是,就在不自觉中陷入了“想做——力不从心——勉强做吧——做不好”的内心纠结循环。

这样撕扯着很久,在一次刷公众号的过程中,我才发现,有些妈妈也不会做饭、也没怎么做饭给宝宝的。如果要做,他们会将活儿尽量安排在有大块时间的非工作日,一次做量比较大的,然后分成多份冷冻起来,分批次食用;或者干脆直接外包给电商这类第三方,采购成品或半成品,再在家做简单加工。

当妈的要把做饭这件看似本能的事情外包出去,是不是有点不负责?

为此,我专门去了解了“外包“这件事。这是个从1980年代流行起来的商业用语,是商业活动决策之一,指将非核心业务下放给专门营运该项运作的第三者,原因是为了节省成本、集中精神于核心业务、善用资源、获得独立及专业人士服务等。所以,外包是一种为了把握核心、放弃非核心的活动决策。

回到养育这件事情上,育儿本身不就是一种活动决策嘛?其中涉及相当复杂的多次具体决策呢。此外,在初回职场的阶段,新手妈妈们工作、生活优先级是什么呢?

我以为,应该是将身体与精神的节奏从相对轻松的产假休息中,回调到职场高压、快速运转的状态来。这个调整不仅需要足够的体力支撑,即睡眠、休息,还需要良好的心态和回归的职场思维。

所以,在满足小宝贝基本的食物和营养需求的基础上,繁复的花式、复杂的烹饪搭配这些活儿就应该作为非核心业务,被精简、被压缩,这样我们就可以将宝贵的精力用于自我调节以及陪伴宝贝。

与此同时,为了弥补自己的抽离,外包家务、直接采购成品或半成品的食品,都是可以作为补充纳入生活安排中的。

妈妈们从来都不是神,足够的休息时间,对上班奔职场、下班顾家里的职场妈妈来说,特别珍贵。

事事亲力亲为代表无私的爱,也意味着累。

只有把自己照顾好了,我们才有足够的能量去照顾另一个生命,对吗?

Lesson & Learn

尽量利用周末及节假日的大块休息时间,去完成耗时长、客户满意度波动大且自己不擅长的活儿,例如烹饪。

适当考虑通过外包,保持精力和体力上的盈余,让自己有片刻喘息之机。02老人带娃方法都是落后的?没那么夸张啦~

职场妈妈很大的一个挑战在于老人带娃,这里的老人既包括自己的父母,亦包括公公婆婆。两代人的育儿观念不一样不同,以及经验差异是造成家庭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这个问题上,我也摔过不少跟头,后来我终于想明白一个很浅显的道理:要么忍(忍受老人带娃的各种看不惯),要么滚(滚回家自己带娃)。

商业上有个概念叫做“机会成本”,意思是说做一个选择后所丧失的不做该选择而可能获得的最大利益。

简言之,就是任何决策中被舍弃掉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就是这次决策的机会成本。关于老人带娃,本身也是一个关于机会成本的判断。

白天,老人在家带娃,我自己可以全力以赴工作;晚上,我回家只需要奶娃和少许家务。我既然一定程度享受了轻松,那么就要承担共处一室观念、习惯上的不同,甚至冲突。

职场上的财务问题,我们通常都能算得清楚,但生活上常常犯糊涂,会因为小朋友的一顿饭,一件衣服而起争执。

其实,作为新手妈妈,我们都是第一次做父母,很多关于育儿的认知都是来源于书本、网络,我们比较缺乏判断正误的权威依据。

此外,育儿知识也是分很多流派、学说,众多育儿专家的观点可能是侧重点不同,甚至相左的。再者,众说纷纭的育儿知识里也是有偏见、误区的,例如,很多年前被大家追捧的“不能孩子一哭就能抱”的理论,后来也是被众人推翻。

育儿是我们人生中一次大型实践,实践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实践就可能会有偏差。

放在一个生命的成长全周期来说,很难说一时的育儿方式到底孰是孰非,所以我们大不必为了孩子的某些非原则性的生活抚育方式,对其他的辅助抚养人不屑一顾,或全盘否定。

方式可能会有不同,但大家的心意是相通的。

我们常常在讨论亲密关系的时候会说,家不是讲道理的地方,是讲爱的地方。其实,这个放在育儿的问题上,一样适用。在不是原则问题上适当“失声”,为家庭营造一份轻松的环境,不论对我们自己、家人,还是对那个懵懂无知的小宝贝,都是一种很好的生活、成长环境。

Lesson & Learn

在老一辈人愿意的情况下,用他们的付出,换自己需要的时间、精力,换娃的长大,这笔账没啥不划算。

育儿问题上,我们的从书本、网络上获取的知识未必绝对权威;老人养育过一代人,经验属于个体,也未必全然科学。但理论加实际,可以互补,走得又快又稳。03职场妈妈是万能的?认怂吧~

在重返职场后一个月内,我全然不管自己还在哺乳期,迅速就把原来负责的工作全部接手了。

那时每天上班有一小时的哺乳时间,家里距离公司远,没办法回去,我就选择背奶。每天3次,每次20分钟。随着工作节奏的加快,“粮食”的产出越来越少,常常是我在洗手间的小隔间里急得满头大汗也没有多少母乳。本来上班后陪娃的时间就减少了,再加上这种状态,一股愧疚感愈来愈烈。

与此同时,工作上的压力也让我力不从心。

老人身体不太好,晚上我坚持带娃睡,无奈娃又是个睡渣,常常哄睡我就弄得身心俱疲。

晚上休息不好,白天工作上精力不济,业绩也急剧下滑。可我不甘心,不希望被人说是升级当妈后,工作能力降级,于是常常好不容易把娃弄睡着后,自己再蹑手蹑脚的爬起床加班。如此反复,整个人的状态惨不忍睹。

后来发现,很多职场妈妈在休假前,或者重返职场后,都进行了工作岗位的调整;还有的妈妈以退为进,调整了职场赛道,改为从事公司其他岗位的工作。

与其说这些是一种被迫的“降级”,不如说是一种主动的自我保护。

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我们要适时、果断的做出取舍,如果娃优先,那么就要允许自己的工作表现逊色些,而不是要硬撑着“职场妈妈什么都行的”光环,最后得不偿失。

Lesson & Learn

妈妈不是超人,不是钢铁女侠,职场妈妈更不是。在照顾好小生命的同时,我们也要多聆听自己身体发出的信号,也要给自己内心以时间和空间。

适当示弱,让外界,不论老公还是职场上级、同事知道自己需要帮助。大多数时候我们是唯结果论,但对方也会看到我们努力的样子。走不动的时候,停一停,靠一靠,不碍事。04工作与育儿绝对平衡?想太多!

有娃后,工作与育儿的平衡是很多职场妈妈面临的大难题。

我也看了很多职场妈妈的时间管理实践,做过很多时间管理方面的尝试,各种管理工具使用下来,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总结下来,我恍然意识到,工作与育儿平衡本身可能就是个伪命题,真正的平衡是要在工作和生活育儿之间去做快速的切换。工作的时候,全情投入;带娃陪娃时,全身心的当好妈妈。

当代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哲学家肯·威尔伯这样说过:对大多数人来说,现实的挑战不是让他们突破自我界限,而是让他们更具可渗透性。这挑战不是一味想要获取最高的意识层次,而是要多学学,怎样在意识的不同状态和阶段之间更自由地转换。

这要求理解并适应完全相反的游戏规则,这就是日常生活的特点所在。

想想自己以前,常在带娃的时候打工作电话,以充分利用时间完成工作沾沾自喜;又有些时候,上班的时候惦记着娃的事情没有安排好,表面上看起来云淡风轻,其实心里早已上火冒烟。不知道这是不是时代的通病,我们不善于在一个时间维度里只处理单一的事情,一定要多轨道同步处理好多件事情才能显示出自己的能力和对时间的掌控。

明白这些道理后,我渐渐主动将工作和育儿主动剥离开,即便有些时候没有什么事情忙,我也不再像以前故意去找些工作,将时间填满,而是留白、放空,让自己闲下来。

Lesson & Learn

同步处理工作和育儿的N项事情并不意味着是时间处理的高手,恰恰相反,我们成为了时间的傀儡,同时,这也说明了,我们在该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没有全情投入。分神恰恰是对时间最大的浪费,因为时间的效率没有被最大限度的利用。

时间管理的本质是精力管理,观察自己,做记录吧,发现自己工作最大产出量和带娃时产出最大量,然后在相应的时间段,去心无旁骛的做那件事。总结

回顾左手工作、右手娃的这几年,我常常会有“为什么生娃、养娃要渡劫?”的灵魂发问,但娃大了之后才发现,与其说养育是一个不断跳坑、踩坑的过程,不如说是自我觉察、自我更新的过程。

不论是生活上外包、与老人带娃和谐相处,还是工作上的“认怂”、工作和带娃的平衡,都是我在抚育新生命的过程中痛定思痛的思考。

我的经验、教训可能更多是个体的体验。但我想说的是,为人母是一个很甜蜜的重任,职场妈妈要聪明的偷懒,智慧的用劲,才能在一地鸡毛的日常生活中多一份从容不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