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把握航向 駕馭風浪 奮勇向前

剛剛過去的中秋之日不同尋常。一面是美國層層加碼、步步緊逼,對我2000億美元輸美商品徵收10%的關稅,把“美國優先論”表現得淋漓盡致;一面是中國回應,對美國600億美元商品徵收10%或5%的關稅,同時發佈《關於中美經貿摩擦的事實與中方立場》白皮書,澄清事實、闡明立場,表達中國妥善解決分歧、推動合作共贏的決心意志。這一日,人們見證了一場有歷史意義的較量。

今日之世界,走到了一個歷史的十字路口——各種力量交鋒、各種思潮激盪、各種治理主張登場,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愈演愈烈,多邊主義和多邊貿易體制受到嚴重衝擊,但仍得到世界上大多數國家認同和維護。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後何去何從?取決於兩種主張、兩種力量的博弈和較量,世界的未來也蘊含於其結果之中。

今日之中國,正處於一個發展的關鍵時期——乘勢而上開啓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是既有巨大發展潛力動力又有各種困難挑戰風險的時期,是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不斷爲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時期,又是應對和化解霸權主義對我施加強大壓力的時期。我們面對是全球範圍的大競爭、改革發展的攻堅戰。

“備豫不虞,爲國常道”。波譎雲詭的國際形勢、複雜敏感的周邊環境、艱鉅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需要我們有防範風險的先手、應對挑戰的高招,需要打好防範抵禦風險的有準備之戰、打好化險爲夷轉危爲機的戰略主動戰。我們要牢牢把握時代發展脈搏,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繼續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準備戰勝一切艱難險阻,把握航向、駕馭風浪,朝着已經確立的偉大目標奮勇前進。

一、順勢應“變”

“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最近的幾次重大外交場合,習近平主席都強調指出了這一重大判斷。“百年未有”,彰顯當今世界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歷史性、深刻性,也是提醒我們時刻把握好中國與世界關係的重要遵循。

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經濟繁榮富庶“百年未有”。工業革命、管理革命、科技革命的潮頭一浪高過一浪,人類掌握了更爲強大複雜的物質和技術手段,生產生活方式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無論從速度、總量還是水平上看,這都是有史以來社會生產力發展最快的時期。儘管貧富差距依然存在,發展的包容性和發展紅利的普惠性還有所欠缺,但人類物質財富的“蛋糕”無疑做大了好多倍,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人民的生活在逐步改善之中。

科技創新和產業變革密集活躍“百年未有”。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應用,生命科學領域孕育新的突破,製造業全面向智能化、服務化、綠色化轉型,以清潔高效可持續爲目標的全球能源變革加速推進,學科之間、技術之間、科學和技術之間、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之間日益呈現交叉融合趨勢,科技創新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着國家前途命運、深刻影響着人民生活福祉。

不同文明的交流碰撞“百年未有”。人類生活在不同文化、種族、膚色、宗教和不同社會制度所組成的“地球村”裏。在全球化的推動之中,各國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碰撞,在廣度、深度上都是前所未有。如何處理好不同文明之間的關係,弘揚平等互信、包容互鑑、合作共贏的時代精神,成爲新的重大課題。

國際力量對比的變化“百年未有”。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重創發達國家經濟,新自由主義經濟模式走入死衚衕。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羣體性崛起勢不可當,成爲當代國際關係中意義最爲深遠的變化之一。當前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經達到80%,按匯率法計算,這些國家的經濟總量佔世界的比重接近40%。全球發展的版圖更加全面均衡,世界和平的基礎更爲堅實穩固。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我們要把握主流——各國相互聯繫、相互依存,全球命運與共、休慼相關,和平力量的上升總體超過戰爭因素的增長,和平、發展、合作、共贏仍然是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回望滄桑歷史,人類經歷兩次世界大戰和延續40餘年的冷戰,教訓慘痛而深刻。要和平不要戰爭、要合作不要對抗更加成爲時代潮流、民心所向。近代以來列強通過“戰爭、殖民、劃分勢力範圍”等方式爭奪利益和霸權逐步向各國以“制度規則”協調關係和利益的方式演進,建立國際機制、遵守國際規則、追求國際正義成爲多數國家的共識,這也是得道多助的“道”。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我們要看清逆流——國際形勢中不穩定、不確定、不可測的因素增多,世界格局正處於一個加快演變的歷史性進程之中。冷戰思維、強權政治、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等陰霾不散,地區動盪、恐怖主義、氣候變化、難民潮等風險挑戰層出不窮,經濟金融和發展鴻溝問題日益突出,世界範圍內安全挑戰更加複雜嚴峻。

我國仍處於大有可爲的歷史機遇期。中華民族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偉大復興的目標,但今後的征程仍然佈滿荊棘,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如何在變中把握不變,在不變中應對變,既順應大勢,又站穩腳跟,是中國面臨的尖銳挑戰。

二、沉着應“戰”

世界各國特別是大國之間的關係,集中表現爲包括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文化軟實力、民族凝聚力在內的綜合國力的較量與競爭。當前,美國單方面挑起的貿易戰,既是外部強加於我的、躲不開的重大挑戰,也是掌握自己命運的“國運之戰”。

最大發展中國家和最大發達國家間的中美經貿關係,建立在兩國經濟結構互補和國際產業分工基礎之上,經過多年發展,早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結構高度互補、利益深度交融的格局。中國擁有全球規模最大、門類最齊全的工業體系和高素質、低成本勞動者隊伍,日益成爲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的關鍵環節,但總體而言處於價值鏈的中低端;美國科技實力、創新能力強大,服務業發達,佔據全球價值鏈的中高端。貨物貿易順差體現在中國,利潤順差則在美國,整體上各得所需、互利共贏。這既是雙方優勢互補的自然結果,也是國際產業分工、資源優化配置的必然選擇。

就實質而言,單邊保護主義是一項“零和遊戲”。上世紀30年代的斯穆特-霍利關稅法案,實施了美國曆史上最高關稅卻加劇了經濟大蕭條,被稱爲“20世紀最愚蠢法案”。2002年,小布什總統向多國實施“保護性”鋼鐵關稅政策,因國內衆多利益受損行業的反對,實行了短短15個月後不得不宣佈取消。歷史一再證明,單邊主義行不通,貿易戰沒有任何好處。既解決不了本國結構性問題,也保護不了本國工人的“飯碗”,更會引發對手反制,損害全球產業鏈和消費者利益。

但是,美國無視前車之鑑、違反世貿規則、不顧國內反對聲浪,發動了迄今爲止規模最大的貿易戰。從表面上看,是爲了減少貿易逆差、爲了中期選舉的票箱;其根本目的,則在於遏制中國崛起,最大限度攫取美國利益。

根據研究測算,對中國而言,這場貿易戰中,美方威脅的2500億美元產品加徵關稅全部付諸行動,預計影響我國GDP約0.20%到0.25%,相對我國經濟總量來看,加之近幾年我國內需貢獻超過90%,貿易依存度下降至33%,基本面持續向好,經濟有底氣有韌性,這種衝擊是有限的。對於受影響最大的製造業企業,商務部也明確表示,在反制措施中增加的稅收收入將主要用於受損企業及員工、鼓勵企業調整進口結構等,努力將損失降到最低程度。總體來看,貿易戰帶來的損失是可以承受的。

但更值得重視的,是美國發動貿易戰背後的真正籌謀。

這些年,中國加速成爲區域經濟重心乃至世界經濟增長的“穩定器”“助推器”,伴隨人民生活即將實現全面小康,已成長爲全球增長最快、最具潛力的消費市場。有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羣體,有相伴而生的世界最大市場,這一力量足以使中國對世界經濟格局產生變革性的影響。與此同時,中國的科技實力和創新活力與日俱增,如果成功實現了產業升級目標,全球分工體系難免會重新調整。美國公佈的第一批徵稅清單中,包括了航空航天、信息技術、工業設備、機器人、新材料、汽車等諸多行業,保護自己“奶酪”的心態昭然若揭。

科技創新是發展中國家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引擎。此次美國掄起貿易戰的大棒,把中國高新技術產業作爲“多米諾骨牌”要放倒的第一張,其意圖決不在於幾百億美元的稅收和中美貿易的平衡,而是要阻止中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進而阻斷中國的現代化進程、阻斷中國人民走向更加富裕的道路。我們不能爲求得一時之安而放棄更加長遠、更加關鍵的發展權益,務必打好、打贏這場復興之路決勝階段中的關鍵一戰。

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中國人民不信邪也不怕邪,不惹事也不怕事,任何外國不要指望我們會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們會吞下損害我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苦果。”當下的這場貿易摩擦,事關未來的核心競爭力,事關中國發展權的紅線。我們要沉着應戰,絕不退讓。同時也要紮紮實實辦好自己的事,在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中,既有效化解中美矛盾,又牢牢把握髮展的主動權。

三、促“穩”推“進”

不久前,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在分析形勢時明確指出,當前經濟運行穩中有變,面臨一些新問題新挑戰,外部環境發生明顯變化。針對“變”中的突出問題和風險挑戰,中央作出了一系列精細、務實的工作部署,出臺了基建投資補短板、優化營商環境、爲企業減稅降負、爲擴大中等收入羣體增收減支的“組合拳”。這是對時局形勢的變化了然於胸所作出的重大判斷,也充分體現了黨的十八大以來一直貫穿於治國理政實踐中的鮮明問題意識和問題導向,爲我們直面現實、攻堅克難,紮實辦好自己的事、開闢發展新空間提供了指南和遵循。

當前經濟運行穩中有變,既受到國內發展面臨諸多矛盾相互交織的不利影響,更有外部環境出現明顯變化的嚴重干擾。做好當前經濟工作,必須突出抓好一個“穩”字,就是做好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工作,確保經濟社會大局的穩定。這個“穩”,又絕不是被動求穩,不能因爲外部環境變化,就捆住自己發展進取的手腳,而是要把“穩”和“進”辯證統一起來,以“進”促“穩”、以“穩”應“變”。

我們要繼續推動改革的“進”。當下的改革,是在產業革命浪潮席捲、大國博弈拉開序幕、中國經濟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邁進的背景下展開的,面對的是長長的“問題清單”: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社會主要矛盾突出,科技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不合理,發展方式粗放,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較大,關係羣衆切身利益的問題較多,反腐敗鬥爭形勢依然嚴峻……回首過去,我們用改革的辦法解決了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的一系列問題,取得了歷史性成就、歷史性變革;面向未來,要破解各種內部外部難題,化解來自各方面的風險和挑戰,還要繼續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我們要繼續推動開放的“進”。高水平開放,是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儘管我國在世界經濟和全球治理中的分量迅速上升,但經濟大而不強問題依然突出,尤其需要借鑑歷史經驗,加快提升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提升應對國際經貿摩擦、爭取國際經濟話語權的能力,提升運用國際經貿規則的本領。推動更高水平的開放,意味着創新體制機制、打開新的發展格局,引領我國外向型經濟向更高層次拓展,也將推動我國與世界各國的合作共贏事業不斷發展進步。把擴大開放與深化改革更好地結合起來,既能爲國內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間,也註定將爲世界帶來更大機遇。

我們要繼續推動民生的“進”。在“爲誰改”問題上,中國的改革指向一直非常鮮明。“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爲出發點和落腳點,讓人民羣衆有更多獲得感”,人民羣衆關心什麼、期盼什麼,改革就要抓住什麼、推進什麼。人民羣衆反映最突出的是教育、就業、養老、醫療、環境等問題,改革就要從這些問題入手,把羣衆利益訴求作爲努力方向,再難也要向前推進。要善於從社會關注的焦點、日常生活的難點中,尋找改革的切入點和突破口。要堅持眼睛向下,腳步向下,讓改革的思路、決策、方案、措施“接地氣”、有人氣,更好滿足社會訴求,帶給人們更多的獲得感,使改革開放始終與人民心聲相激盪,在時代浪潮中永不迷航。

四、實“幹”興邦

新時代的潮流激盪澎湃,歷史車輪滾滾向前,從不等待一切猶豫者、觀望者、懈怠者、軟弱者。

前不久,一篇《風雨無阻創造美好生活》的署名文章爆熱刷屏,獲得無數點贊,也充分反映了一個民族應對風險挑戰的意志決心和民心民意。“有風有雨是常態,風雨無阻是心態,風雨兼程是狀態”,無論是適應常態、培養心態,還是進入狀態,都迫切需要繼續保持進行偉大斗爭的精神狀態和奮鬥姿態,擼起袖子加油幹,全力以赴,實幹興邦。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率先垂範,勇於直面各種矛盾困難和風險挑戰,始終保持戰略定力,始終堅持真抓實幹,針對新形勢、新任務和新的考驗,以進行偉大斗爭的精神狀態和奮鬥姿態一手抓從嚴治黨,一手抓改革發展,先後出臺一系列重大戰略舉措、重大方針政策,推進一系列重大工作,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勝利推進新時代。這些經受住各種挑戰和考驗、靠“擼起袖子加油幹”取得的“成績單”,值得全黨全國人民爲之重重“點贊”!

現在,我們距“兩個一百年”很接近,特別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承載着中國崛起的歷史重任,體現着中國共產黨人的偉大創造,但也意味着在前進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風順,還將面對許多富有新的歷史特點、富有新的時代內涵的鬥爭。我們決不能丟失那種敢於直面矛盾、敢於攻堅克難的精神狀態,敢於盡職盡力、敢於善作善成的實際行動。我們要在維護國家核心利益上針鋒相對、寸步不讓,要在改革發展穩定工作中堅定不移、較真碰硬,啃下硬骨頭,涉過深水灘,闖出這過關奪隘的關鍵階段。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我們正處於一個全面創新的時代,今後的路還很長,還要走向未來乃至更爲遙遠的前方,務必永遠保持進行偉大斗爭的精神狀態和奮鬥姿態,紮實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滿懷信心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取得一個又一個新勝利!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