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史官,就是撰写史书的官员。一般人印象,那无非是一班官场失意的文人,没事干了,只好去著书立说消磨时间。孔子若非困厄,大约不会写《春秋》。司马迁是在受了宫刑之后,才更加发奋写了《史记》。司马光是在被王安石挤兑出政坛后,才安心多年写了一部《资治通鉴》。这些例子都有道理,但决不是所有史官都是失意文人。历史上史官的地位其实是很高的,而且越往前追溯,那地位就越高。唐代之后,史官地位降低,但史馆总是由宰相兼领,史馆的编修决不是一般官员可以干上的。即如韩愈、欧阳修、杜牧等人,都曾经供职于史馆,且以此为荣。宋代的欧阳修则以宰相之职,亲笔写出了《新唐书》。其他如班固、陈寿、裴松之等史学大家,也都是地位很高的官员。许多大文豪之所以不是史官,并不是他们不想干,而是想干没机会。史官的地位之所以高,不但因为那支笔太厉害,能让你流芳百世,也能让你遗臭万年,还因为这支笔是最具社会公信力的。史官不但要有很高的史学素养,还要有“秉笔直书”的过人胆气。代表人物是董狐,另一个代表人物是齐国的太史伯。

君权的边界,史官的独立性

君权的边界,史官的独立性

君权的边界,史官的独立性

君权的边界,史官的独立性

君权的边界,史官的独立性

君权的边界,史官的独立性

君权的边界,史官的独立性

君权的边界,史官的独立性

君权的边界,史官的独立性

各位读者看完本篇文章之后,还有什么好的意见或者是补充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