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爲新篇章

在貧瘠的土地上播種希望

——雲南高校發揮優勢開展科技教育扶貧紀實

“我是一個匆匆的過客,我是來自遠方的旅行者。跨過高黎貢山,腳下就是璀璨神奇的獨龍江。獨龍江,我來到了你的懷抱,我最親最愛的父老鄉親,這裏就是我的第二個故鄉……”7年前,來自雲南中醫藥大學的獨龍江扶貧工作隊隊員侯賓創作的《獨龍江幫扶工作隊之歌》,如今流傳在雲南貢山縣獨龍江兩岸。

5月17日,怒江大峽谷北部貢山縣丙中洛鄉,來自雲南中醫藥大學的副教授、駐村扶貧隊員王麗霞,正忙於走村入戶瞭解民情,一個月前她來到丙中洛,開始兩年的駐村扶貧生活。雲南中醫藥大學已持續17年掛鉤扶貧丙中洛,王麗霞是該校到貢山駐點扶貧的第104名教職工。

雲南省教育廳副廳長朱華山告訴記者,去年,雲南有44家高校掛包75個貧困村、10267戶貧困戶,在科技成果轉化產業扶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

院士教授的田間課堂

“瀾滄江邊蒿枝壩,林下藥材滿山崖,生態有機三七花,人人見了人人誇。瀾滄江邊蒿枝壩,冬天洋芋美如畫,根深葉茂個頭大,家家都有致富花。”這是雲南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快樂的拉祜人”農民演唱隊,用民歌來表達對院士專家科技扶貧的感激之情。

4月9日,在瀾滄縣竹塘鄉雲山村蒿枝壩院士小院裏,正在舉行一場獨特的結業儀式,600名農民學員身穿迷彩服,精神抖擻。雲南省省長阮成發與31名中國工程院院士出席,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鄧秀新主持結業儀式。這已是中國工程院在瀾滄縣舉辦的第二期科技扶貧技能實訓班。

“貧困在哪裏科技扶貧就去那裏!”中國工程院院士、雲南農業大學原校長朱有勇說。中國工程院在瀾滄的科技扶貧及技能培訓,由朱有勇帶領50多名雲南農業大學教授專傢俱體實施。他們自2015年以來長期紮根竹塘鄉等鄉村,推廣林下三七種植等技術成果。朱有勇每年有大半年在瀾滄田間地頭指導村民科學種植。去年朱有勇團隊在瀾滄各鄉鎮示範推廣林下三七5000畝、冬季馬鈴薯3300多畝。冬季馬鈴薯爲每個種植農戶增收2500元到7000元,瀾滄成爲全國最早上市的鮮薯產區之一。在竹塘鄉募乃村小廣扎小組一片思茅松樹林下,1000多畝林下三七長勢喜人,明年採收後村民每畝林下三七可收入5萬元至15萬元。

據長期跟隨朱有勇在瀾滄扶貧的雲南農大博士黃惠川介紹,朱有勇院士團隊不僅爲拉祜山寨帶來了最新科技,也帶來了“最強大腦”,在瀾滄先後開設了冬季馬鈴薯、養殖、中藥資源、林下三七等實用技術培訓班。培訓期間朱有勇及雲南農大專家教授們與農民學員同喫同住,手把手傳授種植養殖技術,來自瀾滄各鄉鎮的農民學員熟練地掌握了種養殖技術,成爲依靠科技脫貧致富的骨幹力量。

“我原以爲面朝黃土背朝天只能受窮,上培訓班聽了朱院士講課,才知道自己就站在金山上。”參加培訓的瀾滄縣勐朗鎮塘勝村拉祜族村民李老二說。他決心把學到的知識講給鄉親們,還要成立中草藥種植合作社,帶領鄉親們一起致富。

距瀾滄數百里的雙柏縣大麥地鎮臥馬都村學員楊忠明,5月初拿到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專家技能扶貧培訓班的結業證書,紅彤彤的結業證書上有朱有勇院士的親筆簽名。他自豪地向鄉親們展示證書,開心地說:“我學會了冬早蔬菜種植技術,還認識了好幾位教授專家。”

雲南農業大學有個雲南農村幹部學院,成立10年來,培訓了1萬多名村党支書記、6000多名農村致富帶頭人,他們學會種養殖技術後回到家鄉,成爲照亮貧困地區脫貧之路的星星之火。

烏蒙竹海扶貧26載

“閒讀南華對酒杯,醉攜筇竹畫蒼苔。”這是古詩對筇竹的描述。

5月16日下午,西南林業大學筇竹研究院院長、博導董文淵在昆明理工大學雲嶺大講堂講演“雲南特殊植物產業與減貧協同發展”,向大學生們講述了他在烏蒙山區昭通市大關縣研究筇竹科技扶貧的故事。

筇竹又名羅漢竹,是首批中國珍稀瀕危保護植物,生長在金沙江下游沿岸川滇兩省的狹長地帶。1993年,董文淵被西南林業大學選派到大關縣任科技副縣長,他發現因爲過度採收竹筍和缺乏保護,山上一片片天然筇竹開花退化。

從此,他投身茫茫竹海,對大關筇竹的保護開發進行了26年調查研究,率領科研團隊解決了天然筇竹退化危機,挽救了天然筇竹;還研究出人工栽培筇竹技術,推廣種植10多萬畝幼竹林。大關現擁有長成的筇竹20.83萬畝,佔全國筇竹總面積的59%。他先後完成了中國-歐盟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等10多個筇竹研究項目,填補了國內外筇竹研究空白。

如何將好的筇竹資源旅遊開發,使之成爲老百姓脫貧致富的門路?董文淵的團隊決心將筇竹研究成果,轉化爲大關農民的致富技術,共培訓竹農7000餘人次,推廣筇竹低質低效林改造技術7.3萬畝,使竹筍畝產量大幅提高,全縣年產筇竹筍8000多噸,綜合產值達2.4億元。大關縣3.16萬人因此穩定脫貧、14.8萬人受益。董文淵被授予2018年度全國科技助力精準扶貧先進個人稱號。

衆多像朱有勇、董文淵一樣的專家教授,把論文寫在雲嶺大地上,用科技成果爲貧困羣衆推開了一扇扇致富門。去年雲南各高校培訓農村致富帶頭人、種植農戶等共16570餘人;在農村共實施27項科技項目。

送教到鎮,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雲南會澤縣待補鎮年輕的鄉村小學特崗教師王利平,去年6月她參加了會澤縣馬玲名師工作室,向資深老師學習課堂教學管理,所教的班級成績名列前茅,她開心地告訴記者:“在名師工作室收穫太多了!我學到許多先進的教學管理經驗。”

王利平參加的名師工作室,是曲靖師範學院在會澤教育扶貧的成果。會澤縣是有16萬中小學生的國家級貧困縣,2015年以來,曲靖師範學院“送教到鎮”,實施“會澤縣者海鎮脫貧攻堅教師培訓工程”,先後組織161名學院教師到會澤授課,培訓了全縣3617名鄉鎮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去年該校在會澤選拔一批教師組建3個特色工作室、7個名師工作室,每個名師帶動10個當地教師,打造鄉村教師培訓團隊。

近幾年來會澤縣鄉村學校教師短缺現象十分嚴重,有的學校一學期就缺七八個老師。2017年以來,曲靖師範學院連續派出428名四年級學生,到會澤81所初級中學(中心學校)頂崗教育實習,全縣鄉村學校教師階段性短缺困難得到緩解。去年,頂崗學生趙豔靈在年均氣溫不到10℃的會澤大橋鄉團山小學度過了5個月。她擔任三年級班主任,承擔三年級3門課程的教學,併兼教一到三年級的音樂課和一到六年級的興趣活動課。面對繁重的課程安排,她沒有任何抱怨。期末考試成績出來後,三年級的語文名列全鄉第一名,平均分超出全鄉平均分10.8分。

曲靖師範學院教育扶貧入選教育部《高校定點扶貧典型案例集》。校黨委書記李永勤說:“通過教育扶貧,爲貧困地區培養人才,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既鍛鍊了大學生,也增強了服務國家需求的信心。”

原標題:雲南高校開展科技教育扶貧:在貧瘠的土地上播種希望

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經濟視野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立場。

"'.slice(6, -6), groupId: '671377688585725594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