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經濟學家看政府工作報告:減稅降費力度空前,經濟目標更具彈性| 2019兩會

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今天上午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在宏觀經濟方面,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6%~6.5%。

爲了達到這一目標,報告稱要實施更大規模的減稅,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鬆緊適度。對於這些宏觀經濟目標怎麼看?對於宏觀政策取向怎麼理解,第一財經第一時間採訪了一些首席經濟學家,把他們的觀點整理如下:

  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 程實:減速增質,行穩致遠

邁過改革開放四十年的里程碑 ,2019年是中國經濟“減速增質”的新起點。緊扣這一歷史節點,本次政府工作報告直擊主題,勾勒出未來一段時期中國經濟宏觀運行的趨勢特徵。

一,減速增質深入推進。2019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預期目標爲6%-6.5%,較2018年增速有所下調,且目標區間擴大。一方面,這客觀反映了國內外經濟形勢的不確定性,表現出對內外風險要素和潛在機遇的客觀認識。另一方面,這一目標也順應了中國經濟“減速增質”的整體趨勢,匹配了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模式轉變。通過下調目標、擴大區間,2019年中國經濟政策將有更加靈活的空間,在守住短期增長底線的同時,保證新一輪改革開放的推進,爲長期經濟增質奠定堅實基礎。

二,宏觀調控重心下沉。2019年,中國宏觀政策的重心開始下沉。其一,更加重視微觀活力。大規模減稅、改善資本市場基礎制度、放寬市場準入等舉措,有望打破中小微企業融資瓶頸,激活民營企業發展活力。其二,更加重視民生福利。今年,雖然財政壓力有所增大,但是基本民生投入確保只增不減,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完善住房機制、優化醫療教育資源配置等舉措,亦將持續提升人民羣衆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其三,更加重視政策實效。從報告整體來看,決策有框架,政策有搭配,舉措有目標,有望切實推動頂層設計向基層實踐的轉化,使供給側改革的紅利在2019年加速顯現。

三,政策搭配精準發力。從政府工作報告來看,2019年積極財政有望雙管齊下。一方面,增值稅減速切實落地,製造業稅率下調超預期,在普遍減輕稅負的同時,突出了中國製造業高端化發展的戰略重心。另一方面,赤字率適度提高至2.8%,爲2019年的基建投資提供了充裕空間。從全局來看,得益於積極財政穩定投資預期、創造優質信貸標的作用,2019年貨幣金融政策的傳導效率有望提升。基於此,2019年穩健的貨幣政策有望保持流動性的合理充裕,而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建設和金融監管的齊頭並進,料將進一步發揮金融市場對經濟轉型的引領作用,

我們預計,隨着穩增長、調結構和防風險戰略部署的落地,2019年中國經濟增速將在合理區間內平穩運行,大概率落於區間上軌,增長韌性有望超預期。

平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張明:經濟目標更具彈性 減稅降費力度空前

1、 GDP目標定爲6%-6.5%,這個目標應該說符合市場預期。

目前市場普遍預測,在宏觀經濟政策有限放鬆的前提下,2019年GDP增速可能在6.2%-6.3%左右。把目標定在6%-6.5%,意味着中央政府對宏觀經濟增速下行幅度的容忍度有了提高。這也意味着,要實現這一區間目標的難度不大,因此2019年無論貨幣政策還是財政政策的放鬆將是較爲有限的。

中央政府依然試圖在控風險與穩增長之間保持一個合理的平衡,而不再使用宏觀經濟政策的強刺激。這同時意味着,針對一線城市與二線城市的房地產調控在2019年顯著放鬆的概率很低。要實現上述增長目標,主要會靠寬財政支持的基建投資,而不會重新依賴房地產投資。

不過,過去把目標定在一個數(例如6.5%),這個數的約束性並不強,經濟增速高於或略低於6.5%,都意味着實現了目標。而將目標定在6.0%-6.5%,6.0%這一下限的約束力將會顯著上升,這意味着中國政府不會容忍經濟增速在2019年跌破6.0%。換言之,如果發生一系列不確定性衝擊導致經濟下行壓力顯著增大,那麼中國政府穩增長的政策力度就會相應增強。不過,發生這一情景的概率目前看來很低。

2、官方財政赤字佔GDP比率2.8%、財政赤字規模2.76萬億元。

在這個指標方面,中央政府定的目標依然很穩健,沒有如市場預期的那樣突破3.0%的門檻值。這意味着,中央政府對於未來面臨的或有支出保持着較爲謹慎的態度。不過,如果考慮到地方政府專項債規模,其實,從2016年起,政府財政赤字佔GDP規模就已經持續超過了3.0%。2016年至2018年,加入地方政府專項債之後的政府財政赤字佔GDP比率分別爲3.55%、4.01%、4.07%。2019年批准的地方政府專項債規模達到2.15萬億,比2018年增加了8000億元,因此2019年經過調整之後的政府財政赤字佔GDP比率,將會進一步上升至4.98%。

官方財政赤字佔比未能突破3%,這意味着2019年的國債發行規模將會比較有限。2.15萬億專項債發行將主要用來爲重點地區、重點項目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資金融通。這在地方政府財政普遍喫緊、債務普遍高企的前提下,顯得尤其重要。

3、製造業增值稅由16%下調至13%、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單位繳費比率降至16%

企業增值稅稅率下調應該說超過了市場預期。之前市場預期增值稅稅率可能下調兩個百分點。這對於中國企業、而且是中小企業而言,可謂意義重大。在加上社保繳費比例的下調,應該說,2019年的減稅降費力度是空前的,這既有助於增加工業企業利潤、也有助於增強中小企業信心,較好地實現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降成本”理念。這對於穩定2019年的製造業投資增速與民間資本投資增速而言,有望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

  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邵宇:財政政策主打減稅降費,力度空前

1、調低增長目標,提高增長質量和可持續性,留足政策迴旋空間。GDP目標適度下調至6.0%-6.5%。

2、財政政策主打減稅降費,力度空前;製造業增值稅從16%將至13%,建築和運輸從10%將至9%,強調各行業稅負只減不加。

3、貨幣政策適當補水,定向寬鬆支持民營企業。M2和社融與名義GDP匹配。名義GDP在7-8%水平,M2可能在8%~9%區間。貨幣政策仍有放鬆空間,降準更可預期,降息也不排除。

4、產業政策,繼續推動雙創和新興行業發展。鼓勵更多社會主體創新創業,拓展經濟社會發展空間,加強全方位服務,發揮雙創示範基地帶動作用。提升科技支撐能力。加大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支持力度,強化原始創新,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健全以企業爲主體的產學研一體化創新機制。促進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研發應用,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等新興產業集羣,壯大數字經濟。

5、金融供給側政策,支持商業銀行充實資本金,表內信貸擴張支持實體經濟。大力推動資本市場大發展,提高直接融資特別是股權融資比重。重點是科創板註冊制有力支持創新升級和民營經濟。

  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首席經濟學家 管清友:“稅負只減不增”將提振企業信心

6%~6.5%這個增長區間目標,我覺得是兼顧了發展是第一要務,同時也兼顧了保持高質量發展這一要求。經濟發展目標是經濟運行的結果,我覺得區間擴大這樣設定還是比較好的,也是比較務實的。這樣一個增長區間,也不需要再搞大水漫灌了,政府還是希望通過改革釋放潛力。2.8%的財政赤字率,適當提高了0.2個百分點,發揮積極財政政策的作用,比上一年適度提高一點,我覺得也合適,目前還沒有必要大幅度提高赤字率。

減稅降費這一塊,將製造業等行業現行16%的稅率降至13%,將交通運輸業、建築業等行業現行10%的稅率降至9%,確保主要行業稅負明顯降低,這對製造業來說,效果將是立竿見影的。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特別是“稅負只減不增”這個提法,非常好,一旦落實下去,對於企業家的信心提振,對減輕企業負擔非常重要。但這需要配套落實,實施起來會有難度,這將倒逼黨政機構改革,需要開源節流,降本增效。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 溫彬:溫和通脹水平爲貨幣政策留下空間

2019年GDP增速設定在6%~6.5的區間,我覺得是比較適合的,這符合我國目前經濟潛在增長率的水平,要實現這樣一個區間目標,也是沒有問題的,我國經濟空間、韌性和潛力都非常大。正如政府報告提到的,我們的內需潛力還非常大,無論是消費還是投資,都有很大騰挪餘地。隨着新一輪的減稅降費,將增強居民的消費支出能力,企業的投資信心也會提振。

從消費看,健康養老和育兒方面,還有很大的需求空間,包括我們在旅遊、汽車消費方面,也有很大空間值得挖掘。這些都能夠確保消費在經濟增長起到基礎性的作用。

從投資方面看,我們還將進一步加大在鐵路、公路、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投資力度,補充短板。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這些領域要大力引進民營資本,提高基礎設施,這方面未來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所以,內需的穩定有助於我們實現這樣一個增長目標。另一方面,通過創新驅動,提高勞動生產率,這又將更好地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關於CPI設定爲3%,這也符合經濟基本面。今年的通脹壓力總體是不大,應該是處於一個溫和通脹水平。從外部看,隨着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大宗商品的價格會保持一個總體穩定,不會形成輸入性通脹。從內部看,中央對農業高度重視,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資和改進,“三農”領域的投資,將穩定糧食產量,所以整體來說,食品價格不會有大的波動。可能由於一些季節性和節假日因素,一些蔬菜價格會有些波動,但總體來說,CPI的通脹水平是可控的。

這也給我們的貨幣政策留下一定的空間。

 

責任編輯:梁斌 SF05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