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區委員談政府工作報告中的粵港澳大灣區:將是香港難得機會

澎湃新聞記者 韓雨亭 來源:澎湃新聞

“從政府工作報告中能清楚看到,中國正在朝着構建現代化的政府治理體系在努力。”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採訪時稱。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

作爲一名來自香港的全國政協委員,黃錦輝深切感受到中央政府對香港同胞的關心,無論從國家宏觀的戰略層面,抑或是針對香港年輕人的創業和就業,中央都在想方設法解決問題。

黃錦輝認爲,中央大力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邁上新臺階,不僅爲港澳與內地科技創新合作,更爲港澳居民提供更加優惠和便捷的服務,創造更好創業和就業的基礎條件。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讓他印象最深刻的是李克強總理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先後有三次提到粵港澳大灣區。

“粵港澳大灣區將是香港難得機會。”黃錦輝說。

他認爲,粵港澳大灣區內總人口達到7000多萬,GDP總數比大洋洲還高,這意味着巨大的市場空間,將對香港年輕人的創業和就業都是難得機會。

“爲什麼香港年輕人在本地很難拿到投資呢?最根本原因是市場眼光只侷限在了香港,如果放到大灣區呢,我想可能就完全不一樣了。”黃錦輝說。

政府工作報告特別提到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建設邁出的實質性步伐——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

黃錦輝認爲,“此舉至關重要,任何經濟區形成,交通是最基礎條件,如果交通不便利,對物流和人流都是巨大掣肘。從深港高速到港珠澳大橋都將不斷加深香港和內地的互動。”

他認爲,無論是內地通往香港的高鐵,還是港珠澳大橋均是中央的戰略佈局,對粵港澳大灣區的形成起到了關鍵作用。“如果香港和內地車牌今後形成有效的互認機制,大家來往將更加便利。”

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談到落實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規劃時,李克強總理也特別釋放了一個重要信號,即促進規則銜接,推動生產要素流動和人員往來便利化。

“由於香港、澳門和內地情況都不一樣,因此在工作簽證、醫療和購房等方面都需進一步協商和溝通。” 黃錦輝說。

他相信,儘管中國內地許多城市的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但香港還是中國走向國際化的重要窗口。作爲高度開放的自由港,國際貿易中心和金融中心,以及擁有與歐美對接的司法體系,香港具有獨特的優勢。“當前香港應該用好一國兩制的優勢,在粵港澳大灣區中扮演重要角色。”

李克強總理也在政府報告中表示:支持港澳抓住共建“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大機遇,更好發揮自身優勢,全面深化與內地互利合作。

“如何以大灣區爲基地,跟內地形成互補和分工,共同努力做國際的生意一定是方向。”黃錦輝說。

(本文來自於澎湃新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