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千年石窟大佛“修舊如新”,沒“毀容”也需反思

責任方認爲自己是在修舊如舊,專家卻認爲並不如舊,問題可能不在理念認同,而在標準差池。

近日,有上千年曆史的唐代石窟大佛修復後被指觀感欠佳事件,引發輿論關注。

據澎湃新聞報道,這座依山雕鑿的石胎泥塑彌勒大佛高達27米,是炳靈寺石窟最大的佛像,也是甘肅石窟藝術的精品。經過歷時三年的維修,當地有關部門2013年完成了修復工作。

對比前後圖片可以看出:修復前,兩隻佛手雖都已殘毀,左手損毀較多、右手手指損毀,但大佛的古舊之貌讓人頓生歷史的滄桑感;大佛修復後,右手被完整地補齊,左手卻不知何故並未補修,而是齊刷刷地如斬斷一般。

有文物專家稱這是“僞的修舊如舊”,還有文物修復學者稱“不尊重審美的常識,更把原有的古味給篡改了。”

此次不是“毀容式修復”

炳靈寺第171龕唐代彌勒大佛距今已有1300年曆史,是世界九大佛、中國第五大佛,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但歷經千年風霜後,這座佛像存在的泥層空鼓、酥鹼、脫落及顏料層起甲,塑像石胎本體破碎脫落等病害,也使得修復工作刻不容緩。

因此在2008年開始,炳靈寺文物保護研究所就開始着手製定大佛維修方案,並經過四年前期準備後,正式啓動實施。

從流程上看,當地的修復工作完全符合規定,設計施工方也是有文物修復資質的文物修復團隊,這與此前媒體曝光過的“毀滅性修復”常見的文物修復不合程序、規定的情況有本質的不同。

▲圖說:去年8月,有網友爆料,經求證,位於安嶽石窟及廣安金鳳的古代佛造像,古樸、渾厚的佛造像被刷上了一層彩漆,奼紫嫣紅。佛像原本的造型、髮飾、衣品紋絡及莊嚴感也蕩然無存。這被網友稱爲“毀容式修復”。▲圖說:去年8月,有網友爆料,經求證,位於安嶽石窟及廣安金鳳的古代佛造像,古樸、渾厚的佛造像被刷上了一層彩漆,奼紫嫣紅。佛像原本的造型、髮飾、衣品紋絡及莊嚴感也蕩然無存。這被網友稱爲“毀容式修復”。

“修舊如舊”本就缺具體操作標準

相關負責人就表示,在修復過程中,嚴格貫徹了“修舊如舊”和“不改變文物原貌”的原則。問題來了:既然嚴格按照規定來,爲何還會出現文物“變樣”、古意頓失的情況?

究其關鍵,在於“修舊如舊”聽起來容易,卻並無具體可行的操作標準。

“修舊如舊”的概念是1955年由梁思成提出,其本義是在最大程度保留原貌的情況下,對文物進行合理修繕和維護。理念挺好,但目前仍是個寬泛目標,類似於“保留其原有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等要求,並沒有落到可量化評判的操作步驟和流程上。

當該理念爲非專業領域人士和社會大衆普遍認同的時候,專業學者卻可能有更豐富的評價體系:畢竟,抽象性、概念性的文物保護理念和原則,難以涵蓋文物保護對象的多樣性、豐富性和複雜性,所以將其作爲審視文物保護成效的唯一標尺,未必是最優解。

在實際修復中,文物保護部門通常會先客觀評估文物受到現實安全威脅的程度,根據文物保護工作的實際需要,對文物保護理唸的價值要求做出取捨,而不是簡單的修舊如舊。

文保工作者思考的是,確定每種修復方案實施前要在模型上面試驗推導,不存在穩定性問題的地方儘量不干預,修復工作多考量功能性,儘量使用可逆的材料,遵循臨時保護的原則。

問題不在理念,可能在技術、審美

這次大佛出現崖體斷裂、崖璧滲水、石雕風化、壁畫酥鹼等情況後,有關單位也是以此爲原則,進行了修復。

但最終出現“僞修舊如舊”的現象,問題可能出現審美、技術等方面。從審美層面來說,修復標準是否模糊、評估標準是否完備……值得探究。

從技術層面來說,修復人員是否對造成病害的自然環境因素、外力因素、人爲因素、製作因素等進行過分析研究;修復技藝手段是否不夠精進;是否在實施前對維修方案進行多次試驗論證,甚至小到對不同土質的篩選,有無選擇最貼近原有佛造像土質的材料、最合適加固材料修復等,都值得細問。

說到底,即便是具有專業資質文物修復隊伍,就算當地在文保上花了很多心血,若審美和技術選擇有差池,或是文化藝術修養不夠,都可能出現“紋不對路、張冠李戴”問題,他們“修舊如舊”的最終呈現效果與公衆乃至專家預期有距離。

穿越千年歷史的文物是文化的瑰寶,對整個社會來說彌足珍貴,容不得絲毫閃失。修復工作,既需要保證實施人員或單位具有專業資質,也不妨多做些技藝及藝術審美相關培訓,讓他們具備瞭解文物特徵、剖析文物歷史內涵的能力,並實現藝術文化素養與技術手段的“雙提升”,避免類似“責任方認爲在修舊如舊,專家卻認爲並不如舊”的尷尬情形。     

沐瑾(藝術行業媒體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