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於是就出現了皇帝利用宦官誅殺外戚的現象,到了漢恆帝利用宦官單超等人誅殺了外戚梁冀後,東漢王朝的統治大權,就落到了宦官集團的手裏了。最後我再說一下黃巾起義的影響,儘管起義以失敗告終,但也徹底敲響了東漢王朝亡國的警鐘,外戚、宦官都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但解除了黨錮的士人和地方豪強通過鎮壓黃巾起義走上了前臺,形成了一種割據勢力,他們靜待時機,進而分割漢室的一統江山。

說到東漢王朝的崩潰,就不得不說到東漢統治的危機。危機要通過現象來體現,那麼東漢統治的危機主要體現在什麼地方呢?在整個兩漢時期,社會經濟危機主要是由春秋戰國以來土地自由買賣、土地的集中,奴隸使用數目的增加,農民和手工業者這些小生產者經濟的衰頹,流民大量出現這些現象構成的。

東漢末年最大的危機:大量流民的產生,動搖了國家根基,並引發了農民起義。

從春秋時代的青銅器發展到鐵器,令生產力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在農業得到了大發展的同時,手工業者也獲得了更多的機會,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成爲了一個獨立的行業,戰國時期趙國的邯鄲、齊國的臨沂、周王室的洛陽、楚國的壽春、宋國的定陶都成爲了經濟中心,成爲了手工業、商業、高利貸的薈萃之地。商業的蓬勃發展,導致富商大賈,利用他們壓倒性的經濟優勢,並走向了統治政權。隨着商人出現的越來越多,就產生了高利貸這種不良的經濟行爲。

東漢王朝的崩潰:一個危機、三股勢力、一種現象、最終結果

《史記·貨值列傳》中所說的“凡編戶之民,富相什則卑下之,伯則畏憚之,千則役,萬則僕,物之理也。”

商人和高利貸者奴役、控制着小生產者,就是指這種情況的產生而說的。因爲土地可以自由買賣,所以小農經濟就不夠穩固,就必然引起有向高利貸者借款的必要,於是抵押土地,因欠債而轉讓土地的農民越來越多,農民因爲借貸而破產現象也越來越多。當然破產小生產者的產生,不僅是商業發展和高利貸造成的,除此之外還有一些重要的因素,如戰爭的影響和國家稅收的負擔都是不可忽視的。

破產的小生產者越來越多,這並不是漢朝征服所期待的,因爲做爲國家機器而言,小生產者纔是國家稅收和戰爭兵員的最大來源。讓他們都破產後流離失所,這不是統治者期待的,因此從秦代開始就從法律上採取了重農抑商的策略,但是這麼做並沒有收到多大的成效。因爲你限制商人,但他們早都已經富貴了;你尊重從事農耕的人,但小生產者卻沒辦法改變自己貧窮的地位。

東漢王朝的崩潰:一個危機、三股勢力、一種現象、最終結果

爲此,到了漢武帝元狩、元鼎時期,針對商業活動中最能發大財的鹽鐵,漢武帝收歸國家專營了。這樣一來,確實沉重打擊了商人的商業活動,國家把利益把控在了自己手裏,大多數商人都被踢了出去,不帶你們玩了。辦法總比困難多,西漢末年人樊重就靠着經營高利貸發家,達到了什麼程度呢?

其所假貸款人間數百萬。——《太平御覽》

東漢初期時,就有了商人囤積土地以自肥:

廣開田土三百餘頃。——《後漢書·樊宏傳》

失去鹽鐵這個最賺錢的買賣後,商人們把錢集中在放高利貸和買賣土地上,這樣一來,就把商業、高利貸、土地三位一體的結合起來了。

東漢時期,由於對於鹽鐵的禁令變化無常,因此商人們都很慎重,不肯貿然去經營他們。其他的很多行業,如紡織業又和農業結合在一起,農業生產最基本的就是土地。因此,東漢的商業模式,最終變成了通過高利貸的方式向土地投資。貴族官僚佔有的大部分土地,是建立在無數小生產者失去土地的基礎上的,這些破產的小生產者就成爲了“流民”。

東漢王朝的崩潰:一個危機、三股勢力、一種現象、最終結果

流民的境遇是極其悲慘的,他們在流亡的途中,往往赤裸着身體,啃食草根樹皮來保命。“裸行草食”這個詞,是對流民生活最真實的寫照。因此,到了東漢末年的時候,農民起義此起彼伏,一次勝過一次,終於最後引發了黃巾起義。

東漢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日趨尖銳化:外戚、宦官、士人爲了自己的利益爭鬥不休、黨同伐異。

東漢後期,隨着階級矛盾的尖銳和激化,統治集團內部的官僚大夫與外戚、宦官之間的鬥爭激烈展開,而在地方上,由於鎮壓農民起義的需要,州牧、郡守傭兵割據條件也逐漸形成。

東漢王朝的崩潰:一個危機、三股勢力、一種現象、最終結果

外戚和宦官的相繼擅權,說明了統治者皇權的衰落。當皇帝能力突出的時候,外戚和宦官都不可能扮演政治舞臺上的重要角色,只有當政治日益腐化的時候,國內矛盾日益尖銳的時候纔會出現外戚、宦官擅政的情形。東漢的外戚勢力大多出身於開國時期的將相功勳之後,如竇氏是光武帝劉秀時的功臣竇融之後,鄧氏是雲臺二十八將之首的鄧禹之後,耿氏是耿況之後,但大將軍何進不是,他確實是殺豬出身,靠了宦官的幫助才獲得了一門榮耀,這一點和一般的外戚有所不同。

東漢王朝的崩潰:一個危機、三股勢力、一種現象、最終結果

外戚的勢力要依靠皇帝和太后,一旦發生了皇帝去世,新皇帝掌握實權的情況,舊外戚就會面臨被新外戚取代後失勢的境地,但舊外戚會不甘心退出舞臺。同時新皇帝要想完全控制權力,就必須剷除舊外戚勢力,但這個時候的外戚控制着百官,皇帝除掉外戚的想法就不能和外廷的羣臣說。因此,皇帝只能把希望寄託在自己最親近的家奴—宦官身上。於是就出現了皇帝利用宦官誅殺外戚的現象,到了漢恆帝利用宦官單超等人誅殺了外戚梁冀後,東漢王朝的統治大權,就落到了宦官集團的手裏了。

東漢王朝的崩潰:一個危機、三股勢力、一種現象、最終結果

接着是第三股勢力士人。這些飽讀詩書、素有賢名的人,是東漢末年的第三股勢力。他們主張把權力交給皇帝,對於外戚和宦官擅權十分看不慣。但本質講士人和外戚、宦官之間的是利益之爭,不要把這些人想得太高尚了。外戚和宦官把當官的位置都安排滿了,讀書人還有什麼機會呀,因此士人和外戚、宦官的鬥爭是爲了謀求士人入仕的機會。他們並不偉大和崇高,優秀分子不是沒有,但永遠都少數。

東漢王朝徹底崩潰:腐敗變成了常態,割據勢力走上前臺。

東漢王朝到了漢靈帝時期,東漢王朝的腐敗已經到了極點,出現了朝廷公開在西園賣官鬻爵的現象,如曹操老爸三公之位就是買來的。這些人買了官之後爲了彌補自己的損失,到任之後就開始搜刮民脂民膏,把自己買官的錢補上。因此實際上,賣官鬻爵最大的受害者是貧苦的農民,由此可見他們所受的剝削之重。

東漢王朝的崩潰:一個危機、三股勢力、一種現象、最終結果

最後我再說一下黃巾起義的影響,儘管起義以失敗告終,但也徹底敲響了東漢王朝亡國的警鐘,外戚、宦官都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但解除了黨錮的士人和地方豪強通過鎮壓黃巾起義走上了前臺,形成了一種割據勢力,他們靜待時機,進而分割漢室的一統江山。

東漢王朝的崩潰:一個危機、三股勢力、一種現象、最終結果

這裏面最爲突出者最後接管了東漢的爛攤子,這個人就是曹操,因爲他解決了流民問題,這是他能夠統一北方的根本原因。曹操的成功不僅僅是戰爭的勝利,更是政治上保持清醒頭腦,針對社會最大的危機採取了切實可行、行之有效的對策的結果。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