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在改革開放的春風中,一批頭腦靈活的浙江溫州人發展個體經濟,成爲全國第一批在市場經濟嘗試中先富起來的人。然而,隨着1982年“嚴厲打擊經濟領域犯罪活動”的展開,其中有八人以“投機倒把”罪入獄,史稱“八大王”事件。

  李方平

  1983年,農村經濟政策放寬,“八大王”反轉成爲建設市場經濟的先進典型,紛紛平反出獄。從探路者到階下囚,再到平反後被高調宣傳,“八大王”的命運被深深地打上了時代烙印。他們在時代的大熔爐中歷練,人生經歷與中國改革開放大潮緊密相連,也因此被鍛造成爲一代風雲浙商。

  李方平,1955年出生於溫州樂清,因善於經銷談判,到哪裏都帶着合同,被譽爲“合同大王”,是著名的“八大王”之一。平反出獄後,李方平也曾遠赴他鄉,卻最終選擇歸國二次創業。如今,他創辦的諾爾康打破國外技術壟斷,使中國成爲第四個能夠生產人工耳蝸的國家,並因此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以及年度“風雲浙商”。

  “我家祖祖輩輩都是農民,小時候家裏很窮,常常喫不飽飯,於是我就跟着鄰居跑到上海做起了推銷。”1973年的上海,是全國各地供銷員的“大本營”。李方平白天跑工廠,晚上就睡旅店最便宜的大通鋪。“我每晚都跟來自天南地北的供銷員聊天,正是在這些供銷員的介紹下,我在山西簽訂了第一份價值萬元的大合同。”

  1978年,已在樂清縣小有名氣的李方平,被聘請到樂清防腐器材廠。在三年時間裏,他從供銷科長升到副廠長,通過掛靠或者和個體戶合作的方式,將樂清的電器產品銷往全國各地。

  此時,李方平嚐到了勤勞致富的甜頭,積累了數目不小的財富。1979年結婚時,他在村裏的馬路邊修建了一棟三居四層的小洋樓,第二年還買了一輛小轎車,成爲溫州最早一批擁有私人轎車的人,一時風光無限。

  政策突變 獲罪入獄

  1982年,國家開展了打擊“投機倒把”的經濟整肅運動。“其實,整個形勢從1981年就緊張起來,工廠開始限制我出差,還派了工作組查閱我經手的合同和賬目。”李方平回憶說,“幸好當時樂清縣的領導覺得我年紀輕,有能力也有闖勁,一直想‘保’我,只要求調查談話時必須出席,並沒有限制我的生意。”

  直到1982年10月,《人民日報》報道了“溫州八大王”投機倒把事件,一下子轟動了全國。

  “其實我算是誤傷,本來都已經逃過一劫了。”結果,省裏“打擊經濟犯罪工作組”的車從國道經過,看見李方平家新蓋的四層樓,就下了結論:“如果不是投機倒把,哪裏來的錢住這樣的房子!”李方平苦笑道:“就這樣,在1982年的夏天,我以‘投機倒把’罪被逮捕入獄。”

  平反出獄 避走他鄉

  1983年,中共中央頒佈《當前農村經濟政策的若干問題》,農村經濟政策獲得了進一步放寬。“八大王”被羈押的人員中有的無罪釋放,有的被取保候審,那些潛逃在外的也大膽回家了。“我交了9,500元的罰款,終於回家了。”李方平說,1983年初,自己隻身一人驅車前往上海,重新開始做生意。

  “當時,國家規定商業產品允許加價14%銷售,我就按照這個加價率賣產品。”在計劃經濟時代,上海很多工廠有大量電器缺口,李方平就從樂清的個體戶和作坊裏進貨再賣去上海,生意越做越大。“到後來,我已經做到能夠自己開訂貨會,把全國各地的客商聚到上海,在和平飯店辦訂貨派對,每年交易額就有幾百萬元。”

  然而,到了上世紀80年代末,中央再次開展經濟秩序整頓,上海市政府有關部門開始調查李方平公司的收入來源,成爲當年轟動上海的“十大案件”之一。雖然做的是合法生意,也躲過了這場風波,但被“抓怕了”的李方平還是決定離開中國,攜家人遠赴泰國,並最終輾轉到了加拿大。

  搶搭東風 回國創業

  在加拿大,李方平過起了“半退休”的生活。“問題是我當時還不到40歲,雖然經濟無憂,但太清閒的生活我真的是過不慣。”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後,中國的改革開放進入“快車道”,經濟迅速發展起來。“看到國家越來越開放,我便動起了回國創業的念頭。”

  2010年,歷時5年、總投入1.5億元的國產人工耳蝸終於問世,中國成爲繼美國、澳洲、奧地利之後世界上第四個能生產人工耳蝸的國家。“最令我感到驕傲的是,由於諾爾康的產品定價7.8萬元,在我們的衝擊下,進口人工耳蝸的價格也從每套25萬元降至15萬元,越來越多的失聰者可以用得起人工耳蝸了。”

  無懼投資風險 誓研國產人工耳蝸

  孩子佩戴人工耳蝸後,生活逐漸迴歸正常

  2005年,因爲一次偶然的機會,李方平認識了曾凡鋼和傅前傑兩位教授,他倆通過多年研究,已經擁有了多項人工耳蝸的專利,這是一種替代人耳功能的電子裝置,可以幫助患有重度、極重度耳聾的成人和兒童獲得或恢復聽力。

  爲了使這一研究成果成爲現實,兩位教授找過臺灣、香港和內地的實業家,但是,由於這一項目投資多、風險大、回報慢而遭受冷遇。

  “從他們這裏,我瞭解到,中國的失聰者數量已經達到了2,700多萬,其中重度聽障者有700多萬人,而且大部分因爲治病家庭貧寒。”李方平說,雖然失聰者可以採用植入人工耳蝸的方式來產生聽覺,但進口的人工耳蝸每套要賣25萬元,再加上後期的康復訓練費用,很多家庭根本無法承擔。

  “當時我就問兩位教授,需要投入多少錢,可以把設備做出來,他們說500萬美金,三年可以做出來。”李方平很誠懇地告訴記者,那時候他已經實現了財務自由,想爲社會作點貢獻。“我算了算,500萬美金就算賠光了,也不會影響我的生活質量,但如果做成了能幫助那麼多失聰者,還是很划算的,就決定試一試。”

  老兵自願試驗 重獲聽力落淚

  於是,2006年李方平先後成立美國和杭州的諾爾康公司,研究開發人工耳蝸。“沒想到,將專利變成設備,實在是非常困難。”到2008年下半年,研發中心才做出了樣機,但在芯片集成方面還存在很多問題。“到了2009年初,這個項目已經花掉了1億元。”

  2009年12月,國產人工耳蝸正式進入臨牀試驗。李方平跑了很多家醫院,想親眼看看人工耳蝸的植入效果。上海的植入志願者是一名老戰士,當過炮兵,特殊的戰爭環境把他推入了痛苦的無聲世界。他不顧兒女的反對報名參加試驗,開機的那一刻,他激動得老淚縱橫,喊着“我聽見了,我聽見了”。

  得益港股新政 或將在港上市

  “說實話,如果當初想到做科研那麼費錢,那麼艱難,我真不一定會選擇這條路。”李方平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雖然人工耳蝸已經面世,但品牌推廣依然艱難。一是因爲聽障人羣接觸廣告的渠道少,二是因爲諾爾康只做直銷。“因爲直銷可以減少中間環節,讓患者能用最低的價格購買到產品。”

  料吸引更多投資機構

  “12年來,公司累計投入超過5億元,至今仍虧損6,000多萬元。”即便如此,李方平仍堅持常年向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浙江省殘聯等機構捐贈人工耳蝸。“我們的財務部門對我很無奈,說再這樣送下去,今年公司又要虧損了。但我忍不住啊,一看到那麼貧困的失聰孩子,我就想給他們免費做耳蝸植入。”

  2018年4月,爲了激發市場活力,香港資本市場迎來了25年以來的最大改革,根據新的《上市規則》,允許尚未盈利或者沒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看到這則消息,李方平感到特別欣慰。“研發人工耳蝸的過程讓我深刻地感受到,生物科技是一項投資大、風險大、週期長、回報慢的工程,但同時也是利國利民的工程。”

  “由於在內地上市需要盈利,因此雖然有很多風投機構看好我們的產品,但仍持幣觀望,這也使得我們的現金流一直不充裕,影響了新產品的研發。”李方平說,如今,諾爾康已經啓動了赴港上市的計劃。“香港資本市場公開透明,如果能在港股上市,不僅能解決資金問題,也能吸引更多的投資機構,極具吸引力。”

  “八大王”今何在?

  “合同大王”李方平(左一)、“電器大王”鄭元忠(左三)、“螺絲大王”劉大源(中)、“線圈大王”鄭祥青(右三)、“目錄大王”葉建華(右二)近日合影。

  在中國私營經濟的發展史上,“八大王”成爲一個特殊的符號,“八大王”敢爲天下先的故事,激勵着一批又一批的溫州商人。

  而造成“八大王”當年入獄的“投機倒把”罪,已經在1997年3月從《刑法》修訂案中刪除,經濟犯罪中不再有“投機倒把”罪這一罪名。2008年1月23日,適用了20年的《投機倒把行政處罰暫行條列》也“壽終正寢”,被宣告無效。

  李方平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如今“八大王”都有了新的生活,除了一人已於1995年去世外,其他人也會偶爾相聚,回顧一下當年的風波。“溫州人的血液裏流淌着敢打敢拚的創業精神,對商業的敏感神經不會因爲波瀾而停止跳動,這或許就是‘溫州樣本’的意義。”

  “線圈大王”鄭祥青:迷上計算機,至今還會用計算機繪製設計圖紙,搞發明創造

  “螺絲大王”劉大源:家裏的螺絲店仍在營業,已交給第二代打理

  “翻砂大王”吳師廉:退休安享天倫之樂,家族企業紅光電氣集團有限公司年產值超億元

  “目錄大王”葉建華:隨孩子在國外生活數年後回國,2009年考取了助理工程師證書

  “五金大王”胡金林:成爲柬埔寨的電器大王和橡膠大王

  “電器大王”鄭元忠:創立了莊吉集團,但2011年申請破產

  “舊貨大王”王邁仟:因肝癌於1995年去世,享年50歲

  “合同大王”李方平:創辦諾爾康,使中國成爲第四個能夠生產人工耳蝸的國家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