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國接入國際互聯網的第二十個年頭,在互聯網所帶來的諸多影響中,沒有比對我們思維模式的影響更爲深刻和深遠的了。究竟何爲“互聯網思維”?百度上是這樣定義的:互聯網思維,就是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科技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市場、用戶對產品、對企業價值鏈乃至對整個商業生態進行重新審視的思考方式。有人這樣定義:在互聯網對生活和生意影響力不斷增大的背景下, 企業對用戶、產品、營銷和創新, 乃至對整個價值鏈和生態系統重新審視的思維方式。也有人這樣認爲:互聯網思維是相對於工業化思維而言的,其是一種商業民主化的思維、一種用戶至上的思維。還有人提出要弄清楚互聯網思維是什麼,首先要界定互聯網思維不是什麼,並據此提出互聯網思維不是社會化營銷,不是電子商務。更有人把它提升到精神層面,認爲互聯網思維是充分利用互聯網的精神、價值、技術、方法、規則、機會,來指導、處理、創新工作的一種思想。總而言之,互聯網思維不是或者不僅僅是一種技術思維、營銷思維、電商思維,而是一種系統思維、管理思維、創新思維。互聯網思維不只適用於互聯網企業,也適用於傳統企業乃至任何行業和領域。

  自有人類文明以來, 我們的經驗、價值觀、思維方式都是以有形的、有質量的物質世界爲前提和基礎獲取的,而互聯網這一虛擬世界具有的即時性、交互性、匿名性、平等性、可逆性、無限分享性等特徵已完全顛覆了物質世界的思維基礎。時至今日,我們還能以傳統思維方式來研究利用互聯網嗎?爲何互聯網思維會受到人們推崇呢?有很多人認爲成本低廉是主要原因。其實,互聯網最重要的不是分享,而是公平與透明,就像小米科技創始人雷軍所說的,“互聯網思維像我黨的羣衆路線,用互聯網方式低成本地聚集大量的人,讓他們來參與,相信羣衆,依賴羣衆,從羣衆中來,到羣衆中去”,互聯網思維是市場化經濟必然需要的東西,也是社會進步的表現。但是,對於缺少互聯網基因的傳統行業,其能否具備互聯網思維呢?要回答這些問題,歸根結底,還是要從把握互聯網思維的內涵與要義開始。

  互聯網思維的三大要義

  “互聯網思維”的重點是“思維”,互聯網只是媒介和平臺。思維是指在表象、概念的基礎上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等認識活動的過程,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精神活動。可見,所謂“互聯網思維”主要是指具有互聯網特質的一種思維方式和方法。那麼,哪些算是互聯網的特質呢?哪些又纔是具有這些特質的思維?對此,有人認爲是開放、平等和公平;也有人認爲是顛覆、跨界和創新;還有人總結出了用戶思維、簡約思維、極致思維、迭代思維、流量思維、社會化思維、大數據思維、平臺思維、跨界思維這九大互聯網思維。如今,互聯網思維已經超越了互聯網行業本身,它正在不斷地滲透到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要理解它究竟是什麼,必須從思維科學、社會管理和經濟發展等多個視角切入,從而提煉其要義。

  要義之一,顛覆性創新。互聯網思維是一種高級思維活動,屬於創造性思維,也是人們常說的創新思維。創新有兩種,一種是漸進式創新,一種是顛覆性創新。在互聯網時代,後一種備受青睞。在互聯網界和經濟領域,顛覆式創新越來越多地以兩種形式出現:一種是用戶體驗的創新,一種是商業模式的顛覆。喬布斯用雲計算顛覆了傳統手機,雷軍用互聯網思維顛覆了手機生產,而特斯拉更是顛覆了人們對汽車的概念,把代步工具變成了“土豪玩具”。

  要義之二,開放中博弈。在互聯網出現之前,信息是不對稱的,對信息的壟斷可以形成權力。但當互聯網出現之後,信息的公開透明不僅造就了公民社會,而且改變了社會結構。以往的領導者、教育者們之所以能夠居高臨下,主要源於信息不對稱,而當下出現的是新的信息不對稱,只是天平極大地向受方傾斜。因此,政府監管也要有“互聯網思維”。在現代社會管理中,“駝鳥政策”失效了,缺乏互聯網管理思維的領導在決策時常顯得反應遲鈍,驚慌失措。誠然,開放還須法律保障和法制建設,這既包括建立和健全互聯網秩序,也包括公權力對私權力的尊重。

  要義之三,合作中共贏。商場如戰場,在前互聯網時代,是零和博弈,競爭各方是此消彼長的關係。進入互聯網時代,則是非零和博弈,企業之間既有競爭又有合作,不是誰滅了誰,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合作中共贏。黨的十八大提出要改變經濟增長方式,如何改變?首先就要從改變思維方式開始,從互聯網思維開始。這種思維不僅適用於經濟,也適用於政治,改革新思維就是要把改革的反對者也納入利益共同體。

  顛覆性創新、開放中博弈、合作中共贏,互聯網思維的這三大要義歸結到一個核心點,還是“人”,即“以人爲本”,這也是與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宗旨一脈相承的。過去我們提“爲人民服務”,大多停留在政治口號上,往往缺乏對個體的尊重和對人性的把握。互聯網思維不僅是一種讓商業迴歸到“以人爲本”的觀念,而且是一種更人性化的思考。

  此外,互聯網思維還是一個動態的概念,隨着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其內涵與外延都在不斷地改變、充實和深化。互聯網思維不是包醫百病的靈丹妙藥,它還需要一定的社會環境、生長土壤和物質基礎。我們不應把所有的機遇和際緣都歸功於互聯網思維,也不應把所有的成功經驗都放大上升爲互聯網思維,須警惕一切打着“互聯網思維”幌子的商業包裝和騙子巫術。

  “互聯網精神”:互聯網思維的外延

  當今社會,互聯網已覆蓋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互聯網思維也或多或少地滲入到我們的各項工作中,發揮着引領思想、引導行爲、指導工作的作用。因此,互聯網思維不僅有着極其豐富的內涵,而且具有極爲廣闊的外延,筆者把它稱爲“互聯網精神”。什麼叫“互聯網精神”?就是開放的精神、平等的精神、協作的精神、分享的精神。

  互聯網的特質決定着它既沒有時間界限也沒有地域界限,它是一個虛擬社會和開放平臺。同時,互聯網的開放精神不僅僅體現在物理時空的開放,更體現在人們思維空間的開放上。不同行業、不同生活經歷、不同地域的人們可以共同就某一話題展開交流和討論,思想火花的碰撞將極大地擴展人們思維的邊界,豐富人們的知識,加快推進人類文明的進程。

  互聯網的水平存在方式決定了網絡是一個平等的世界。在網絡中,人們的交流、交往和交易,剝去了權力、財富、身份、地位、容貌標籤,網絡組織中的成員間彼此平等相待,網絡使我們的世界更加透明和精彩。由於年齡關係和知識結構的不同,不是任何管理者都具有互聯網思維的優勢,但其一定要有互聯網精神。因爲一個具有互聯網精神的管理者和領導者,就可以不拘一格降人才,就能做到不爲我所有,但可爲我所用。而要做到這一點,他首先須具備平等精神。

  互聯網的實時互動和異步傳輸技術結構將徹底地改變信息傳播者和接受者的關係。任何網絡用戶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時也可以成爲信息的傳播者,並可以實現在線信息交流的實時互動和協作。互聯網的協作精神決定了我們要共同維護好我們共同的網絡家園,只有相互間友好協同,才能共同編織起這張網。當前,不少政府網站和政務微博形同虛設,只是單一的信息展示窗口,而非互動服務的協作平臺,這正是缺乏互聯網協作精神的體現。

  互聯網的分享精神是互聯網發展的原動力。技術雖然是互聯網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卻不是關鍵,關鍵是應用。政府官員要學會掌握互聯網,首先要有分享精神,如此也才能更好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落實到位。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與核心,只有積極推進政府決策公開化、民主化,才能使政治資本轉化爲社會資本;只有讓社會各階層分享改革開放的紅利,才能提高和加強執政黨與政府的治理能力。

  開放、平等、協作、共享、去中心,這些就是互聯網的核心精神。只有充分發揚互聯網精神,才能讓每個人的激情、活力、創造性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近日,中宣部部長劉奇葆在談到積極推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時,也提出要強化互聯網思維。可見,互聯網思維正從一種互聯網產業界的思潮,自下而上地逐步成爲一種共識。可以預見,未來它將全面體現在中國經濟社會變革的各個領域。在這種形勢下,越來越多的領導幹部開始渴望具備互聯網思維。其實互聯網精神的內核就是按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辦事,也即我黨倡導的科學發展觀。有人把互聯網思維神祕化,其實互聯網思維不是玄學,互聯網思維也要接地氣,如果不能腳踏實地做好產品和工作,就別奢談互聯網思維。

  《人民論壇》2014年第6期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