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格魯亞特(Harry Gruyaert,1941-),比利時攝影家,瑪格南圖片社成員。哈利·格魯亞特拍攝的大多是彩色照片,1980年代中後期,他在北非,尤其是摩洛哥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攝影語言,陽光與陰影,濃烈的色彩,厚重的明暗對比,形成強烈的戲劇效果。

  強烈陽光下的陰影,街頭濃烈的色彩,厚重的明暗對比與強烈戲劇性視角的畫面:哈利用顏色刺激着人們習以爲常的感受;他的攝影可以是激烈的、衝突的,更是帶着充沛並旺盛精力的

  因爲熱愛電影來到巴黎

  哈利·格魯亞特1941年出生於比利時安特衛普,他的父親在愛克發(Agfa)膠片工廠就職並經常測試新款膠片,哈利很早便對攝影產生了興趣。1959年,他考入了布魯塞爾電影和攝影學院,癡迷於電影的他每週都要看五、六場電影。畢業後,20多歲的格魯亞特成爲了一名電影製片人。但爲了追隨藝術的夢想,他離開了在他看來“無聊”的家鄉而移居巴黎,“巴黎有很多我聽說過的攝影師,巴黎更有好的電影,我從電影裏學到了一切,”哈利回憶道。

  將色彩視爲一種神祕的東西

  1969年,哈利前往摩洛哥進行了他首個攝影項目的創作,這也是他最早的彩色攝影作品系列,並因此在1976年一舉獲得了柯達攝影獎(Kodak Award)。在這期間,他又創作了一組以拍攝電視轉播畫面爲主題的彩色攝影系列——《電視畫面》(TV Shots),極大地諷刺了當時無力的新聞制度,這在彩色攝影剛剛興起之時可謂即獨到又大膽。

  《電視畫面》(TV Shots)

  但在20世紀70年代,彩色攝影作品很難被藝術界重視。那些傳統的黑白攝影人拒絕被一切色塊所迷惑。亨利·卡蒂埃-佈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甚至曾用“粗魯”二字來評價彩色攝影,只因攝影會毫無保留地將眼前最真實的色彩世界捕捉到鏡頭裏面。而格魯亞特則用他飽和的畫面對那些批判彩色攝影的人們做出了強有力的反擊。在受到美國波普藝術運動的強烈影響下,他成爲了運用色彩作爲攝影表達的先鋒人物,更使得他在攝影界聲名鵲起,爲當時的攝影界打開了全新的形式。

  到了20世紀80年代,他接連到訪了美國、印度、埃及、日本、中東和北非等地區。在那些異域風情的國度,他陶醉在光影與色彩的相互交融下,“色彩是令人激動的,”他說道。“色彩是有磁性的,更是可感的,我將色彩視爲一種神祕的東西。”他鏡頭下那些機理豐富的物與景,以及構圖、序列、光影、細節同時被考慮進小小的取景器裏。

  歐洲彩色攝影第一人

  格魯亞特在1986年成爲了馬格南圖片社的正式一員,並被視爲美國彩色攝影先鋒人物威廉·艾爾格斯頓(William Eggleston)和史蒂芬·肖爾(Sthephen Shore)的接班人,以及發現彩色攝影潛能的歐洲攝影師。他電影般的畫面將光影、色彩和建築打造成精彩的生活舞臺。“攝影最終是與現實生活的鬥爭,你或是在恍惚中捕捉到一張照片,或是失去一切。相比在家裏安穩地生活,我寧可永遠在這種鬥爭中游走,”格魯亞特說道。

  “世界是那麼的普通,但事實上沒有任何一樣東西是平常的。我們要對身邊的一切保持警惕——對我來說,用新鮮的視角去捕捉生活中的事物的是最重要的。”現年76歲的格魯亞特與他的兩位女兒一同在巴黎生活,但他的創作依然未曾停止,只不過他已放棄膠片改用數碼器材,但他仍然用一貫的幽默和好奇保持着對色彩世界領先的姿態。

  “無論是波普還是街拍,幽默感對於我來說非常重要,”格魯亞特說道。他喜歡讓自己保持興奮地去發現一切,這也正是他對這個世界不斷探索的方向:幽默、不確定性、偶然和未知。“這關乎於自由,如果你一直呆在同一個地方太久,你會認爲你身邊的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的。”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